东开背经34:显见不分之中,众惧俯慰,文殊启讲

东开背经34:显见不分之中,众惧俯慰,文殊启讲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注音:一时惶huáng悚,魂虑变慑shè,心生怜愍mǐn,不诳kuáng不妄,非末伽qié黎,矫jiǎo乱论议,无忝tiǎn哀慕,非是畴chóu昔。

顺序调整为早上起来后,先背诵新的经文,写文字记录,再从头复习背诵,这样可以应对以后经文内容越来越多。有时候从头开始背诵,一个半小时都背诵不完,后续还会占用更多时间。但是早上是我脑筋最清晰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若用来记忆新的经文,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更好,或许能帮助我提高效率。

但还是有胸闷的问题,今天这段经文字数不多,但是背诵到后面的“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之后,还是开始频繁地溜号。我每天背诵,发现自己保持专注的时间不长。我尝试在有放逸的苗头出现时,相应地诵楞严咒摄心,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停下来准备再背诵一会儿经文,就又开始迷糊了。而且诵楞严咒只需几遍过后,就有一种身心都涌向某种黑洞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种摄心的感觉非常强,甚至后背本来坐得累弯了,也挺直起来。但是过后起身离座,特别困,倒下就能睡着,我大概是因为修持初期,身心都不太适应。尤其是身体。我这样也不算精进,进度上一天来一点,似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身心调整过来。而且楞严咒这部咒比较长,我觉得适合摄心,至于其他的妙用就不是我的境界所能及的了,我也只求摄住心以便专注背诵经文。诵咒时,有点“劲儿往一处使”的感觉。

像今天这样,坐不住了,也背不下去了,就起身写这些记录。可是感觉脑袋也迷糊了,心跳也加速,胸闷气短上不来气。毕竟人是活的,不能每天都有这些毛病缠身,我就摆好垫子,朝家里的佛像拜,心里也念诵佛菩萨。过了一会儿,静静地坐在垫子上,感觉自己状态缓和了,不舒服感就少了很多。我觉得有身体上的因素,拜佛这种运动能让身体血液循环,经络通畅;也有心理上的因素,至少在诚心祈求的那一刻,心里是放下外缘,唯愿见心显性,背尘合觉,相对清净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难追求真性也是在不断调整,这段经文承前启后,“见”与“非见”都不是,大众茫然不知,所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代大众询问:“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下一段经文便是如来的开示了。

“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中的“四种”是什么呢?搜索资料后如下。不死矫乱论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实了知却矫乱回答他人者。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不死矫乱论、四不死矫乱论。即:(一)就善恶业报之问题,随一己所理解者而答覆他人。(二)就他世有无之问题,随问者之所见而答以如是如是。(三)就善不善法之问题,答以非善非恶。(四)取他人之见解而作为问题之答案。此类主张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之‘不死矫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