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存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

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增速全国第一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傅 军

青岛金融业交出的半年报“含金量”十足。

资本之水澎湃聚集,产业进阶“蹄疾步稳”,“新风口”带来新机遇,三句话简单勾勒出金融业半年报的基本轮廓。

其背后彰显的,正是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积极作为,攻坚克难,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为推动青岛经济持续向好贡献金融之力的热情与努力。

“青岛金融业从未像今天这样持续‘加速跑’。”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的评价道出了岛城金融业人士的共同感受。

在刘晓曙看来,金融业持续“加速跑”,正好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相吻合,印证了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稳的态势没有改变,总体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加速汇聚的资本之水为全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本之水澎湃聚集

金融业“加速跑”的一大标志,就是资本之水不断澎湃聚集,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力支撑。特别是在疫情之下的特殊时刻,支持抗疫与复工复产,青岛金融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截至6月末,青岛成为全省首个贷款存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其中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0314亿元,同比增长15.53%,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317亿元,同比增长15.48%。半年间贷款持续高位投放,除2月份外,其他五个月的月度贷款新增量均在300亿元以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半年之内新增额均超过千亿,为扩大消费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资金储备……

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贷款结构的优化更加印证了青岛金融业配置资源的高效,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

制造业的低迷一度让资本“敬而远之”,市场不景气也使得企业投资意愿降低,贷款需求不足。可今年以来,眼光敏锐的青岛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很多企业、平台慕名而来洽谈合作事宜,资本加持制造业的趋势也更加突出,上半年新增贷款中,156亿元流向了制造业,扭转了去年以来的制造业贷款下降趋势。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156亿元中,为制造业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达123亿元,占制造业贷款增量的79%。

疫情之下,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某种意义上就是保中小微企业。今年以来,在“普惠金融”的大旗下,经过相关部门的力促,越来越多的岛城金融机构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破题之术”,包括创新推出多款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有效拓展融资服务的覆盖面等。

上半年,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三成多,是各项贷款增速的2倍多;比年初增加189亿元,同比多增65亿元。

产业进阶“蹄疾步稳”

不仅仅是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标尺,实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结构优化也是打造资本之城的重中之重。

青岛金融业上半年画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微笑曲线”,多项“最优”成绩单印证了金融产业进阶“蹄疾步稳”。

上半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7.3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GDP增速7.7个百分点,增速居国民经济十大行业首位。金融业实现全口径税收89.6亿元,同比增长5.4%,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

“用我的风险,去成全你的创新”,上半年,青岛在创投风投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创投风投机构快速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截至6月末,青岛辖区在中基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数量、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311家、656只、94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42.6%、33.8%,各项增幅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一直以来,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是青岛金融业的“短板”之一,这种不合理的结构造成企业负债率和融资成本偏高,同时也使得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而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动社会融资结构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转变,成为拉长这一“短板”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以来,青岛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精选层及境外市场均有斩获,创造出历史最好水平;拟上市企业数量也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新增辅导、报证监会及交易所企业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与此相呼应,上半年我市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长,青岛辖区累计融资454.49亿元,其中股权融资12.41亿元,交易所债券融资442.08亿元(公司债券融资318.8亿元,ABS融资17.4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融资105.8亿元),在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2。

“新风口”带来新机遇

自去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再加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融业改革开放大潮中,青岛站上了“新风口”。

站上“新风口”,青岛吸引优质金融资源的能力日渐增强。

自1998年全国第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财富成长的投资机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对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3月,兴华公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落户青岛,填补我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空白。

“兴华基金管理公司把注册地选择在青岛,这不仅是对青岛、对山东,甚至对整个北方而言,都有着特殊意义,因为除北京外,选择在北方城市注册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极少,这可以称得上是一张非常珍贵的金融牌照。”岛城一位一直跟进此事的相关人士评价说。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在疫情防控最为关键的时刻,青岛金融业还收获一张珍贵牌照:2月11日,青岛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根据该批复,青岛银行获准筹建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由青岛银行全资发起设立,注册资本拟为10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青银理财公司是中国银保监会2020年批筹的第一家理财子公司,也是全国第六家获批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

“这充分体现了银保监会对青岛市金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青银理财公司获批将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市金融产业体系,加速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监管部门相关人士如此评价。

上半年,我市还引进QFLP基金管理人3家,QFLP基金1只。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模式运营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青岛交银海控科创股权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完成注册,成为山东自贸区首家QFLP基金,标志着我市金融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随着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青岛成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展业发展的优选城市,财富青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风口”带来更多新机遇,被持续“加速跑”的青岛金融业一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