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热度最高的就是作文题了,毕竟这是我们社畜最后还能卖弄两下的舞台。最近就有一篇作文,引发了全民关注,它就是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开篇第一段,它就贡献了两个生词,和两个很有逼格的外国人名。来来,咱先做一下注释。这俩词是啥意思?怎么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怀抱新华字典的我来给你科普科普:嚆矢(hāo shǐ),意思就是开端;振翮(zhèn hé),就是腾飞。

是不是赶脚自己像个文盲?扶好墙,后面还有更多生僻字词,像什么“玉墀(chí)”啊,“婞(xìng)直”啊,“肯綮(qìng)”啊,“孜孜矻矻(kū)”啊,说都说不完,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生词按下不表,还有一堆不明觉厉的外国大佬,像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泰尔、尼采、维特根斯坦等等等等。他还提到了这些哲学家、文学家们的各种观点,没点知识底蕴真是读不懂。这哪是答题啊,你是在给阅卷老师出题吧!

老师们给出的“答案”出入也很大,第一个老师只打了39分,第二第三个都打了55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于是网友们又吵翻了,一篇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文章,到底该不该满分?别急,我们先来看看今年浙江卷的考题,以及老师给满分的原因。题目简单来说就是,如何看待“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对你的预期”之间错位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说,《生活在树上》是他几十年高考阅卷生涯中,极少能碰到的作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逻辑是否严谨,说理是否到位,咱也得先读懂才行啊!所以文章曝光以后,网上就出现了一大波“翻译官”,大家各显身手做阅读理解、总结作者的中心思想。

李夫人在借助字典+百度+多次研读之后,也终于捋清楚了,作者想说的是这么一个道理:人啊,总是想要追求自由和梦想。虽然这可能和家庭、社会给我们的期待不一样,但也不必觉得家庭和社会都是枷锁,然后全盘否定过去、对抗社会。尼采都说了,你不能和过去完全脱节。所以,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树上,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完美。

做完阅读理解以后,你会觉得虽然作者没说人话,但这确实是一篇切合主题的议论性散文。

我们专门联系了一位曾在上海某高中带过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她是这么说的:“作为老师的话,这样的作文肯定会给学生分析,指出他好在哪些地方,新在哪些地方,不同在哪些地方,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学习、借鉴。比如说第一,它扣合主题,契合作文的主题要求;第二,逻辑也是比较清晰的;第三,它显示了学生很广泛的阅读面,尤其是对哲学类书籍的阅读和积累。”

这篇文章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平时积累的素材,正是网上的争议所在:你这不是典型的卖弄技巧、堆砌辞藻吗?

我们来看这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非要放两个人进去做什么呢?直接说“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大海与风帆,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也没差啊。

用马伯庸的话来说,这种操作“可以,但没必要”。明明就是很简单的道理,非要刻意复杂化,多说就可能多错。就说这个维特根斯坦,他提出的“不可说”,是在哲学层面上把世界做一个划分:只有事实是“可说”的;像宗教、伦理这些精神层面的事情,很难说清楚,是“不可说”,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但考生用来表达的意思却是,啥也憋说了,就是干。这很明显跟维特根斯坦的原意完全不一样。

另外,关于尼采的“骆驼、狮子和孩子”,以及麦金泰尔的“共同体的故事”,也有许多哲学爱好者指出用得并不准确,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这位考生更像是背诵了很多名人名言,然后按照字面意思把它们用到了文章里,有望文生义、掉书袋的嫌疑。 但是别忘了,这终究是一篇高考作文,有网友说看不懂,可人家本来也不是给网友看的啊,是给阅卷老师看的。

从最后满分的结果来看,阅卷老师看懂了,那它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时候又有人说了,考生功利心太重,是在炫技,用生僻字“PUA”阅卷老师。拜托,高考本来就是一件有功利心的事啊!谁不想考高分?如果运用生僻字和典故就可以“鹤立鸡群”,你不想干?

诸位难道忘记当年那些老熟人了?我们写过的作文里,人均鲁迅列宁高尔基,屈原史迁文天祥,歌德雨果莎士比亚,四大名著诸子百家,一篇文章写下来,没有双引号都不好意思结尾。谁还没有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

能用“滥觞”绝不用“起源”,能用“旖旎”绝不用“美丽”,能用“裨益”绝不用“好处”,看到一个新颖的例子就巴不得马上写进文章。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因为,阅卷老师真的会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2014年,一位来自上海的高考阅卷老师就透露,他们每人每天要判180到200篇作文,2-3分钟就要保证看完一篇。这已经算好的了,浙江还有位老师表示,阅卷组每天要评600篇作文,划下来一个小时70多篇,一篇只有不到1分钟。后来湖南又有位老师说,我平均40秒就得改一篇作文,最短的只有10几秒。

所以,老师难免会审美疲劳、思维钝化。他们有几个惯常的小窍门,比如看标题首尾有没有画龙点睛,遣词用句够不够华丽丰富,甚至字迹是不是工整好看。找立意、感情、思想怪累的,就随缘了。

虽然双评制度已经尽可能让最终分数合理化,但老师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阅卷环境中产生的审美“套路”,却没有消失,“颜值高”乍一看就是比“心灵美”值钱。所以,老师平时就喜欢对学生耳提面命:议论文不要用烂大街的例子,多读书多看报,不要暴露自己阅读面窄,适当引用、拔高,文章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