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高译丹

8月20日至22日为南昌城区和县城小学新生统一报名时间。秋季开学即将来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不少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报名幼小衔接班,期待小孩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家长们跟风的同时又心存疑虑: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小衔接班?上的话,该如何选择?就要开学了,家长要为孩子做点什么?本期《教育周刊》邀请了南昌市珠市学校和站前路学校的教师为你答疑解惑。

幼升小要上衔接班吗?

结合实际情况 不要盲从报班

南昌市民林女士的女儿就面临幼升小的阶段。她告诉记者,上半年,孩子正上幼儿园大班,听说朋友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她也忙不迭把孩子送去了。和林女士一样,在不少家长看来,早学多学总没有坏处。与林女士等人的想法不同,家长陈欣认为,“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我们上学时也没这么多讲究,没必要让孩子那么累。”

对此,南昌市珠市学校教师金芳琴表示,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家长们不要盲目跟风。

金芳琴连续13年承担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十分清楚家长的想法。她说,有的家长看到身边朋友报了班,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跟着报,其实盲从报班对一些孩子来说反而事与愿违。金芳琴告诉记者,有的孩子很聪明,各方面习惯也很好,进入小学后,也能顺其自然地融入,可因为家长过分担心,给孩子报了很多“小学化”班,造成未进小学门就已学完了一、二年级的知识。孩子上小学后,反而会认为小学容易,造成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自认为很不错、粗心等问题。

实地考察教学内容 哪里欠缺补哪里

金芳琴并非反对家长为孩子报幼小衔接班,而是要家长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对孩子有利的选择。

“在幼儿园学习的这段时间,如果孩子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了能让他们在一年级可以快速融入小学作息、学习模式,家长们可以尝试着让小孩上幼小衔接班。”金芳琴提醒家长,在选择幼小衔接班时,需要实地考察,要知道你所报的幼小衔接班都教些什么内容,不是报的科目越多越好,而是要看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哪里欠缺就补哪里。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其实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上或不上。”金芳琴说。

孩子幼升小,家长该干啥?

保持自信多沟通 培养转述能力和良好习惯

相比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家长陈欣更在意的是,家长需要准备什么。

对此,金芳琴提出了四点建议:有一颗自信的心、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培养孩子转述他人话语的能力和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即将上小学,家长不必过分紧张,要相信他们的适应能力,孩子往往是可以给人惊喜的。在心理上,家长要有自信心,同时把自信传递给孩子,告诉他们,“进入小学,会学到更多知识,接触到更多朋友,不用害怕,父母会一直陪着你,一起快乐地迎接小学的到来”,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引导他表述自己的心情。开心时要表达自己很高兴,为什么高兴,什么事情让他高兴,引导孩子表达清楚。这样,上小学后,家长就可以通过和孩子的沟通来判断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大概知道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基于这点,家长还可以适时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际规则和技能。比如,如何和别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如何通过分享、合作、协商等方式解决问题。

进入小学后,学校的活动、家庭作业等都需要孩子回家转述给家长听。家长和孩子要更好地与学校互动,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初级阶段,孩子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该学习时就学习,不能拖拉,该睡觉时就睡觉,不能拖延。杜绝拖拉恶习,孩子写作业才能不拖拉,上课注意力才能集中,课堂效率才会高。如此,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后,才会越学越轻松。

不安排额外作业 保持尊重与合理期待值

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昌市站前路学校四年级语文教师刘余表示,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要经历身份和心理的转变。“刚入学,家长千万不要立刻紧盯孩子的成绩,甚至给孩子额外安排过多的作业,或超出学校、教科书的要求。家长应督促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刘余说,整套教科书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是成体系的,就语文学习来说,一年级要养成的习惯有——正确的坐姿,包括读书姿势、写字姿势;阅读的好习惯,主要是每天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写字的好习惯,包括正确的握笔姿势、完整地写、写前先观察、少用橡皮擦等。

对于有幼升小孩子的家长,刘余补充了两点建议: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期待值要合理。

充分尊重孩子。哪怕在他犯了错误的时候,也应尊重他的人格。世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爱学习。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兴趣,常常是被批评指责消磨掉的。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孩子背不下课文、写了错字,甚至忘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千万别急躁。在这时,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什么都重要。最好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一起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孩子自己纠正错误。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特的,他们在不同时段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和某某一样,也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优秀。评价孩子,最好看重他的优点,看重他的进步,即便家长自己,也同样渴望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更何况是孩子!当然,家长也不要过高估计孩子,否则会掩盖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纠正必须纠正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