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在长平一带进行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大战。双方投入军队近百万之众,为时2年的拚死血战,赵国战败、秦国惨胜,赵军几十万人被秦军俘获,全部屠杀或坑杀!史料记载:在坑杀地点扬谷,流出的水都变成丹色!后世被称为丹水。死者的头颅被堆积的地方,称为白起台和头颅山!山西高平境内,至今还有“冤谷”和“杀谷”等地名存在。后来考古发掘一次次证明,长平之战异常惨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有余粮,心中不慌!自古以来,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战时,直接决定一场生死大战的胜败。秦赵长平之战,不但很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现实,而且令人惊异的是,赵军被坑杀40万,主要也是粮食短缺引发的。

一、为何非要把廉颇换下来,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因为必须尽快结束战争:赵国快没有粮食了

一、为何非要把廉颇换下来,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因为必须尽快结束战争:赵国快没有粮食了

长平之战太有名,小学生都耳熟能详,在下就不废话了。但是,一直以来,有一个很大的误区甚至冤情:赵括是“纸上谈兵”葬送了大好局面?昏庸的赵王临阵换将是大错特错?赵括不懂兵法?应该坚持廉颇的战略,坚守不出?深入研究当时的全面战局,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以上的观点才是真正的谬误!不是赵括不知兵,不是赵王不识人,主要的问题是:赵国没有粮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料记载,赵国是被动应战的一方,战争初期准备不充分,特别是存在粮食短缺的重大问题。为此,赵国君臣也是心知肚明,心急如焚。于是,赵王多次向齐国求援。大家注意,他并不是要援军,而是要借粮。但是,当时秦国太强大了,齐国惧怕秦国报复,并没有答应赵孝文王的要求。最后,赵王迫于无奈,启用赵括,换下坚决不肯出战的廉颇。

客观地说,高挂免战牌,与秦军长期对峙,等到秦军粮草不济,自然退去。这应该是一个不错 的战略构想。从纯军事上说,无疑是对的,但从政治上看,就是不对的。赵括知道赵军后勤陷入危机,坐等下去也是死路一条,于是主动出击,正好落入“屠夫”白起的圈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赵国的战时动员体制,与秦国存在较大差距,粮食生产与供给的效率,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胜负

二、赵国的战时动员体制,与秦国存在较大差距,粮食生产与供给的效率,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胜负

战国7雄之间的争战,当时已进入了举国动员体制。大战之际,举国动员,全民皆兵,精壮男子组成主力部队,老弱病残负责后勤运输。因此,历史记载中,大的战役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交战,这种大规模的战争,直接考验双方综合国力的强弱。

战事一起,适龄男子出征,粮食生产只能靠老弱妇孺,必然会对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一旦不幸遇到自然灾害,就只有听天由命,全靠粮食储备解决问题,但古代生产力太低,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储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国综合国力与秦国相差甚远。秦国自商君变法之后,一直严格实行耕战制度,在鼓励民众获取军功的同时,也大力鼓励耕作。秦国地理位置好,关中百二秦川,水源充足,沃土千里。具备良好的耕作条件,物产丰富。粮食经常丰收,国用储备充足。

反观赵国方面,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造了一支能攻善战的骑兵队伍,赵国兵强马壮,具备与秦军一较高下的实力。但是,赵武灵王对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没有丝毫变革,长期落后的体制,导致赵国整体国力始终弱于秦国。赵国横跨太行山脉,山地多平原少,仅仅在河北地区有部分平原适合大规模耕作,先天不足的条件也限制了赵国的粮食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赵军粮草耗尽,将士奄奄一息,人肉相食,惨不忍睹,粮食决定赵军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三、赵军粮草耗尽,将士奄奄一息,人肉相食,惨不忍睹,粮食决定赵军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长平之战的胜负,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赵国的悲哀结局!换不换将,怎么打法,只不过是战术上的问题,区别在于是全军覆没问题,还是可以保存部分实力的问题。因为如果坚守,一旦粮尽,赵军一样的也会全军溃败。

公元前260年9月,赵军被围困在丹河附近峡谷里已经46天,在这段时间里,大量士兵因为没有粮食吃,被活活饿死,幸存者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不得不偷偷割下同伴的肉,人吃人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赵军落到这样一般田地,赵括作为主帅难辞其咎,他受到赵国统治阶层的强大压力,在没有做出详细规划的情况下,贸然带兵全线出击,正好中了白起的圈套,导致赵军被困,反复突围无果,只能固守待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可惜的是,此时的赵国已经无兵可派,齐国拒绝了赵国的求助,粮草也已经断绝。赵孝成王昏庸懦弱,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决战的准备,在外交斡旋和武力征战之间反复摇摆,连续犯下错误,导致赵军陷入死地。此时,赵军既没有后援,也无法求和,赵括能够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将士。

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明白已经不可能有援军,如果继续待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赵括做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决定: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死一战。饿着肚子的赵军终究没能突围成功,赵括被乱箭射死,走投无路的赵军再也无力支撑,只好选择投降。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屠夫”白起很清楚,25万赵军士卒不可能收为己用,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养着他们,为了杜绝后患,只能全部杀掉。于是,白起下令将25万赵军降卒全部杀掉,只留下了200多名年幼的孩童,让他们回到赵国,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根据统计,长平之战中,赵军和秦军在搏杀的过程中,双方的死伤人数都在20万左右,白起通过“坑杀”的方式除掉了25万赵军士兵。秦国用半数伤亡换取了赵国45万士卒的性命,彻底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一举打垮了东进的强大对手,为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秦赵两国都有可能在长平取胜,战争开始前,双方可以说是五五开。只不过在战争的过程中,赵国连续犯错,逐渐处于劣势。

赵括作为赵军主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战略部署上并没有大的过错,只是赵国后勤已经崩溃,再加上关东诸国都作壁上观,失败也是必然的,反观秦国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后备力量,也是险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粮食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但决定了秦赵长平之战的胜败,而且成为赵军被坑杀40万的主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