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杨圈村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之三

能掐会算的“活神仙”

和轰动一时的杨圈大集

作者/王河北 诵读/吴昆

禹城市辛寨镇杨圈村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肥沃的土壤必然孕育出杰出的人才。王殿策就是其中的一员。

王殿策,号冠三,是地地道道的杨圈村人士。绝对算得上是民国时期杨圈村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

据杨圈村老人们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王殿策曾经在东海关做过短时间的海关道,负责税收。后因时局变化,辞去职务,回村成立自卫团,负责本村地方治安。1938年,被李连祥“大鱼吃小鱼”给吞并了。

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张宗昌得知他是个人才,就派人来和他洽谈,许诺给他高官厚禄让他去济南任职,被他婉言谢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配图)

王殿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周易有研究,善于察言观色,了解人的心理,更擅于给人相面,择日子看阴阳宅, 俨然成了村里的大能人。村里娶媳妇择日子,上梁看时辰,白事看林地,大家无不找他。

村里有个伙伴,给他闹着玩,让他相面看看自己能活多大年纪,他捋着胡须,煞有介事地看着伙伴,说:“从你的面相上看啊!你有55年的寿限”。作为一句戏言,当时谁也没在意,后来果真被王殿策言中。那个伙伴得病撒手人寰。正好活到55岁!村里人一度都认为他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蒙准了。

邻村有个张大户,为人善良,可是两个儿子不争气,飞扬跋扈,仗势欺人。有一次,张大户去杨圈村办事,正好赶上王殿策和一帮子人在村头说话。只见王殿策眯着眼,瞅了一下张大户,捋着下巴,对大家卖弄说:“从面相上看,这个张大户是个没儿的命”,大家一听,都认为王殿策是“瞪眼说瞎话”胡说八道。人家有两个儿子呢!一时间,大家都说他算的不准。可没有几年光景,张大户的两个儿子作恶多端,居然被人杀死了!果然又被王殿策说中!这一下,王殿策在人们的心目中可就成了能掐会算的活神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禹城七区杂团头目李匪连祥很迷信,派人将王殿策请去待如上宾。李连祥每次出行都要让他算卦占卜吉凶,王殿策惧怕李匪淫威,总是捡些好听的,哄李匪开心。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作恶多端必自毙”。李连祥背叛人民,背叛天道,自己找死,再好的卦象又有什么用呢?即使大罗神仙也挽救不了他灭亡的命运。1947年李连祥老巢被八路军攻陷,他也落得个吞金自杀,死后被剐千刀的结局。

1960年,一代传奇人物王殿策也因患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杨圈村历史源远流长,500余年的杨圈大集,为其注入了蓬勃的经济活力和灿烂的文化元素,成为杨圈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杨圈村位于苇河岸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连接高唐、夏津、平原、武城与齐河、济南府的必由之路,是远近闻名的古官道。当年杨氏看中这一点,才在这里立村的,后来“英雄所见略同”,王氏、田氏、赵氏、范氏等姓氏也相继到这里入伙加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圈村的村碑

随着社会的稳定,东西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流,来来往往长途贩运,来这里打尖住宿的流动客商也越来越多,这里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贸易集散地——杨圈大集市。几百年来,一些新兴的产业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杨圈村应运而生。如住宿吃饭用的大车店、茶馆、包子铺,馒头房;生活必备的肉铺、酒坊、药铺、杂货铺、当铺、银号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杨圈村村民口口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杨圈村立村不久就有了集市,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该村的集市是“逢一排六”,即:每五天赶一次,每月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为赶集时间。

每逢赶集日,南来北往的,走东串西的,五行八作的客商,天不明,就早早地赶到大街上抢占有利地势。近距离的推着车,挑着担,肩上扛着货物,身上背着东西,远处的则套着牛车,骡马车拉着货物。人们还没有起床,杨圈街上早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行动的人们为的是占个好地方。夏津、武城、高唐、临清、齐河等地的客商因为路途较远,一般情况都是提前一天晚饭前赶到杨圈大车店住宿。这个时候,杨圈村的十几个大车店人都住得满满的。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就急急忙忙拉着货物,到集市上去扎棚摆摊子,几条大街摊位早早地就被抢占一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时的大多数人,少文化,缺素质,心里只装着自己。因为赶集抢地盘打架斗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赶集的人也是五花八门,男的女的,丑的俊的,老的小的。有穿绸裹缎的富人,有“锄禾日当午”的穷人,也有沿街乞讨的乞丐。大家在集市上来回穿梭,有钱的买货物,没钱的瞎逛荡!

集市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都挂着老字号招牌,打着幌子,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商品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菜市场、杂货市、水果市、粮食市、牲畜市、木料市、鞭炮市,都有专门的场地,秩序井然。各种风味小吃和食品,货源充足。有卖包子的,卖大饼的,卖馒头的,卖凉粉的,卖冰糖葫芦的,卖各种糕点的----大家变着法子高声叫卖着,机关算尽招揽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集市可不像现在的超市!因交通不便,集市少,“物以稀为贵”,十里八乡接踵而至来杨圈赶集的,大街上川流不息。每集的流动人口不下万人,到年底进了腊月门赶花花街集,因为集上占地方的商人来得特别早,杨圈的村民提前一天就开始忙活上了,在大街两侧支起案板,也有的支木头拍子。实在没有的,就卸下木头大门当案板支起来,等着赶集的商贩来“赁案子”。

商贩把所要变卖的商品放到案板上吆喝叫卖,支案板的群众按案板占的面积多少收费,多的集上能收入上百块,少的也得挣一二十,整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赶集的流动人口能突破两万人。当时的杨圈大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华的集市不仅给杨圈村带来了发家致富的诸多商机,也促进了杨圈村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多当地村民开始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把目光转移到在自家门口做生意赚钱。一时间风生水起,涌现出很多买卖铺户。其中远近闻名的就有好多家,生意也异常火爆。如治全、协和祥、福兴和、德盛、双兴、德荣昌等商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杨圈村的供销社

解放后,尤其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那阵子, 辛寨公社好多国营单位如粮所、供销社、采购站、邮政局、税务所、信用社、人民法院,城南农用批发部等国有或集体单位,也都看中了这里“五天一个大集,每天流动人口多,交通极为便利”的独特优势,先后扎堆来这里设点。难怪杨圈村一度成为禹城城西南重要的贸易集散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寨邮电局杨圈支局支局长:齐冠三

1965年至1972年在任,现已去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昔日的土官道早已消失,被以北四公里的高标准308国道所替代。杨圈村周边的村民东进济南,西去高唐、夏津,可直接选择从308国道穿行,再也不必从杨圈村土官道经过了。

随着外地集市的增多和村里超市的增加,外地客商可直接选择就近到集市上贸易,再也不必舍近求远长途贩运,到杨圈村赶集了。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村闲散劳动力去外地城市打工,家里剩下的人员也越来越少,几乎都成了老人守巢的生活模式。再加上平时买菜都能直接在村子里的超市买全,既方便,又新鲜,随用随买。再也不像以前赶一次杨圈集要买下近五天食用的蔬菜。因此,赶杨圈集的流动人口也越来越稀少。杨圈大集也再没有了昔日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变得一度偏僻、孤独、闭塞、落后了。仔细想想,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陆续在杨圈村周边区域投资修建了许多条柏油马路,近几年还开辟公交线路,可由禹城市区直达终点站杨圈村。加之“村村通”的助力,又给一度沉沦的杨圈村经济腾飞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新机遇-----

杨圈村系列故事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王河北▲ ▲诵读:吴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