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版头条+3版整版!今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用大篇幅报道了天津生态治理的艰辛过程与堪称奇迹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因水而生。水,滋养了天津,九河下梢,舟楫如云,为其创造了机遇,赢得了百年繁华,水是天津的优势,却也曾经给这座城带来困扰。

天津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河、人与海结缘的历史。

天津与水的相处,过程虽有“曲折”,但终于还是牵起了彼此的手,走向和谐发展的未来。

因水而兴 为水而困

从隋唐的“三岔沽”、金的“直沽寨”、 元朝的“大直沽”,到明朝的天津卫……天津的发展从未离开过“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海河之畔的天津开发区

新华社记者 毛振华摄

不过,在对待水的问题上,天津一度走了弯路。上世纪50年代,天津重点发展工业,导致了水资源恶化,水又成了制约天津发展的劣势。

报道中指出,天津的水污染事出有因。据报道,因地处“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游七省(区、市)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因工业、人口发展,用水剧增,工业、生活排污严重,海河流域一度成为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中水资源最为短缺、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水系。再加上渤海本就“先天不足”,作为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此外,上世纪50年代,天津工商业非常发达。海河沿线集中了很多老工业企业和民居。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河,居民在家随手就能把垃圾扔到河里,屋子地下挖个洞,就能把生活污水排了出去……

报道中提到,天津早已意识到了水污染的问题,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治理污染,重拾水的优势,做足治水兴水的文章,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内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全面施治 严格管理

决心治理水污染的天津,立即行动了起来。

报道为天津的水治理列出了一条时间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已开始整治排污工作。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治水条例。天津发布了落实“水十条”的意见,制定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了《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构建起了严密的法治体系,治水有法可依。

2017年4月,天津关停取缔、搬迁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齐下,王稳庄镇356家“散乱污”企业按期整顿治理完毕。全市范围内摸排出的2.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关停整治到位。从2017年开始,天津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全面实行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双总河(湖)长”制。

2018年,正式施行的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到“准四类水”。

2019年,天津市发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站的监管。

……

看似简单的时间线背后,有着无数人的点滴付出。

报道中举了几个普通人的故事作为例子:

1953年出生的刘凤任,打小就生活在独流减河边的王稳庄镇小张庄村。上世纪70年代时,他种过果树,养过鱼,1986年还承包了独流减河边上的180多亩鱼塘,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到了1999年,鱼塘因为污染水不让干了。上世纪90年代初,王稳庄的制钉业远近闻名。鼎盛时,大小企业上千家,产值超过5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刘凤任便与人合伙办起了五金厂。可尽管当时镇上的企业效益普遍不错,王稳庄镇还是决定关停镇上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刘凤任的厂子也在所难免。他的经历,反映了天津这些年不断加码的治水力度。

2018年,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过后,环渤海的三省一市里,天津率先打响了渤海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天津12条入海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动,对上千个入海排污口实施“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点。为了治污更科学、更精准,在监测溯源过程中,天津启用了遥感影像、声纳等高科技手段和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的设备。工作中,监测人员徐杨需要背着30多公斤的无人机走在海岸边的简易道上。由于车船无法到达目的地排口,他只好徒步2到5公里。中暑,晕船,爬坡下坎,跨过岸线,加班加点……像徐杨这样的上百名监测人员,这一年里不断用双脚丈量153公里的海岸线。

滨海新区杨家泊镇,沿线15公里毗邻汉沽盐场,拥有晒盐地高盐度卤水、丰富的卤虫等天然饵料及海淡水随时调换等资源优势,镇子的杨家泊村近80%的人家从事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企业都是“吃水”和“排水”大户,镇内供水和排水的压力非常大。2017年,杨家泊镇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积极对接,签订了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项目技术开发合同,对养殖尾水科学处理进行试点。循环水系统的高投入令村民杨广奇有些犹豫,而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找上门讲政策、搞帮扶、送温暖,杨广奇逐渐想通了,建起了循环水系统。现在尾水回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基本可以达到零排放。越来越严的环保政策,倒逼沿岸像杨广奇家这样的企业进行尾水排放升级改造。

……

点滴水露可以汇成海洋,无数人的努力,也终将引发奇迹。

良性循环 未来可期

对水的治理,令天津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报道中,记者特意提到这样几个细节:

七里海湿地一次性发现1400余只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栖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

曾经,天津水质恶化,大神堂的养殖户们损失惨重,鱼虾几乎全军覆没。而如今,常年从事渤海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天津农学院副教授李永仁近两年在海里发现了很多的海洋生物,其中一种叫做“缢蛏”的贝类,曾经有一二十年没有在天津出现,而现在,则是成规模出现。

……

或许,报道中的这几组数字,能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天津的变化:

天津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类水质比例从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类断面不复存在。

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中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有林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

7800亩的津南辛庄湾生态屏障区内,原来分布有20余处池塘,如今通过人工挖掘,扩大水体面积,打造出15个生态湖,栽种了20余种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体的错落景致。7800亩绿色生态屏障片区内,林间百花盛放,岸边千亩稻香。

天津这座城,用亲身的经历告诉大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直接关系人类自身命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利用好自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