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 玻璃蝉、玻璃窍饰 上海玻璃博物馆藏

他叫黄翼。“点名”的原因,是因为他拍的50万张美轮美奂的文物图片。

8月3日,因为拍摄文物,被人民日报“点名”了。

不过,一个问题来了:黄翼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黄翼,大家应该少有耳闻,但说起他的网名,文博圈和文博山西的读者应该就很熟悉了,他就是我们经常关注的微博大V@动脉影。

8年来,去过国内外200多家博物馆,拍摄近50万张照片,积累了近400万粉丝。85后摄影师@动脉影坚持用镜头记录文物动人心弦的美。展前做足功课,构图别出心裁,他的文物照片,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还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但他也一直保持着神秘低调的风格,比如他的真名,一直被隐藏的很好……

下面内容,是人民日报刊发的@动脉影&黄翼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院藏

一张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照片,获得17万转评赞,经常有参观者拿着照片来到南京博物院寻找实物。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网友“动脉影”。“动脉影”本名黄翼,他是湖北武汉人,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自2012年起,他持续在网上发布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博物馆文物照片。8年来,他走遍国内外200多家博物馆,拍摄了近50万张照片。他镜头下的文物,有种动人心弦的美,让人忍不住想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做喜欢的事,不需刻意坚持”

织有花卉纹、蝠纹的蓝色布料上,以盘金、打籽等多种绣法绣着亭台楼阁、花木山水,画面排列密集匀称,色彩丰富,晕散细致。这是黄翼在浙江杭州的中国扇博物馆拍摄的一对清代挽袖。他发布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将古代女装细节装饰之精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网友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黄地三友百禽图挽袖 中国扇博物馆藏

很多人以为他是文博领域的专业人士,其实他拍摄博物馆文物纯粹出于爱好。“时不时有人发私信问我,你的工作室在哪里、团队还招不招人,其实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拍照、选图、修图、发布都是自己做的。”黄翼说。黄翼多年前就对文博、历史感兴趣,去过不少博物馆,但那时只是走马观花地打卡参观。2012年12月,他和朋友去西安旅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欣赏何家村窖藏展时,华丽精美的金银器带给他极大震撼。“我好像突然领略到从未体会过的文物细节之美。”他将自己拍摄的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发在微博上,收获了不少好评。自此之后,黄翼看展和拍照更加投入,经常在博物馆一泡就是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何家村窖藏 鸳鸯莲瓣纹金碗 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6年3月,黄翼发布了一张南宋半月形玉梳的照片,转发量达到2.4万,这让他的微博“涨粉”不少。2018年3月,他发布了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照片,网友纷纷留言惊叹“太美了”。照片走红后,经常有参观者指着手机里的照片问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这个香炉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半月形玉梳 南宋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如今,黄翼已在微博发布1.7万余张照片,积累了近400万粉丝。“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其实对我来说,这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我从不觉得辛苦。做喜欢的事,不需刻意坚持。”黄翼说。

“记录最美、最有价值的细节”

“仰望星空”的博山炉、曲线动人的青铜壶、宁静沉思的佛像侧影、光泽如银河闪耀的窑变石榴尊……这些文物图片,在角度和构图上别出心裁,凸显出文物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 博山炉 大同市博物馆藏

“用眼睛看是直观地欣赏,用镜头拍就会思考,器物从什么角度拍会更美。博物馆图录里的文物大多是‘证件照’,完整地呈现它是什么样子。我拍文物通常聚焦于局部,记录最美、最有价值的细节。”黄翼拍照的姿势多样,会尝试站着、蹲着、趴着、躺着各种姿势和角度,因此总能拍出一些不同寻常的构图,捕捉到人们匆匆浏览时不易发现的细节。

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黄翼会在看展前做足功课,在博物馆开门前早早排队,细心地擦拭展柜玻璃罩上留下的印痕,还会巧妙地利用旁边的观众作为背景。他说,兴趣和热爱引导着自己不断学习,密切关注展览信息,沉浸在这个过程中,感觉特别快乐。

每当有重要展览开幕,他总会专程赶去看展。2018年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为了一睹名画真容,他专门找了个周末飞去沈阳,“看到那些在书里、纪录片里多次出现的珍贵文物,仿佛见到了相知多年的老朋友,非常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雍正 窑变釉石榴尊 辽宁省博物馆藏

看多了拍多了,他也会在微博上与网友们交流展览信息和观展心得。有一次,他发了一张杯子的图片,说上面的铭文不认识,没多久就有人留言指出这是西夏文,并对铭文进行了翻译。

还有一次,他发了一张文物照片,有人留言补充了专业知识,一问才知道,留言的是这家博物馆的馆长。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能得到专业人士认可,他颇有成就感。

“把我感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

2015年,武汉博物馆邀请黄翼拍摄馆藏文物。那是他第一次以“非普通观众”的身份走进博物馆,“他们希望我从美的角度出发,拍点与传统资料图不一样的照片。”这些照片现在还在武汉博物馆的展板、电子屏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碧玉海晏河清烛台 武汉博物馆藏

“很多人觉得博物馆是一个高大上的场所,展览的文物看不懂。其实我认为大家也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的背景知识,直接从美的角度去欣赏文物。我在微博上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我感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黄翼曾经发过一张器物盖子的照片,描述它像一朵倒扣在水里的莲花。一名博物馆志愿者留言说:“我在这个馆讲解许多年,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欣赏这件文物,看了你的图片和描述,有了新的视角,感觉这件文物更美了。”

黄翼的微博里有时会讲讲文物的来历和故事。有的粉丝原本不是文博爱好者,被他的照片打动,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不少网友跟我说,原来两三年进一次博物馆,现在一年至少要去三四次,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他说。

现在,他还在微博上开设了专题“本周看啥展”,定期向大家推荐国内博物馆的精品展览,“希望我的作品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汝窑天青釉花式温碗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番外篇:文物居然可以如此之美!

有网友评价他:“拥有穿玻璃而过、以意念操控光源的超能力”,不过这位神秘大V坦言,平时的工作与博物馆和文博圈都没关系,自己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雀绿釉高足碗 明 宣德 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的绿松石手镯、东晋时期的玻璃罐、神态安详细腻的佛像、光泽如银河流瀑的窑变石榴尊、眯眯眼又很威严的将军俑……翻看动脉影的照片,很多人会被文物的精巧细节而惊叹:原来它们有这么多没被发现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玻璃罐 东晋 南京市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形玉玦 春秋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他常常能发现一些被人们忽略的细节之处,譬如雕塑的一部分、瓶身的一个曲线,工匠们在设计上的巧思在他的照片里被放大,藏在玻璃背后的文物仿佛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有时他还会加上几句生活化的配文,让文物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从2011年到现在,动脉影拍遍了国内百余个国家级、省市县级博物馆,还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外国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雕菩萨像 明 山西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塑人面像 北魏 洛阳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犍陀罗 如来立像 2-3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举美杜莎头颅的珀尔修斯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巴蒙壁画(局部) 埃及底比斯 大英博物馆藏

很多网友以为,这个摄影师一定是在博物馆上班,或者有钱有闲每天到处旅游,他在置顶微博上解释:“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
每次动脉影发照片,常有人在下面讨教这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后来,他干脆把自己的器材和方法都公之于众——
有人疑惑:“你肯定有什么高级的团队和设备吧。”他说,不不,自己就是一个人,带着一台5D4相机和百微镜头,LOGO制作和后期都是自己PS。

也有人问:“这是摄像机伸进去拍的吗?”事实上,他绝大多数的照片都是在玻璃没打开的状态下拍的,这么多年仅有一次“例外”,几年前武汉市博物馆邀请他前去拍些博物馆APP的照片,工作人员把展品拿出来专门供他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蓝百合花纹扁方 清 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点翠嵌珍珠宝石双龙挑子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镶石珠点翠指甲套 清 国家博物馆藏

还有人好奇,“你怎么能对焦这么好、拍这么稳”?他也老实承认:那是因为没把最坏的放出来呀。

在博物馆拍摄,动脉影通常没有什么固定流程,多数常去的博物馆他早已如数家珍,“可能是比更多的人会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吧,所以就是看,发现有什么能够吸引我的,我就会去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晶八曲长杯 唐 何家村窖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汝奋款寿山石掏耳罗汉像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他拍摄时也有一个小秘密——“神秘的黑衣人”。
有一年,动脉影发了一张国家博物馆的窑变釉石榴尊照片,因为展台四面都是通的,就有网友问他,怎么才能拍出这种底儿是黑色的效果呀?他回答:是专门等一个穿黑色衣服的观众走到展柜对面,等了5分钟……

虽然不是所有照片都用这个办法,但动脉影直言类似的黑衣或者黑墙背景也用过不少次。久而久之,黑衣人成了一个梗,每次他发布黑色背景的照片,总有粉丝开玩笑:“今天是不是又有黑衣人当背景板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纹玉戈 春秋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玻璃茶盏及玻璃茶托 唐 法门寺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彩绘天王俑 唐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两年,吐槽乾隆皇帝的审美成了网络上喜闻乐见的现象,一些乾隆时期的器物时常被网友们翻出来和雍正时期作对比,一个明艳浓烈、一个清雅素淡,乾隆也常常被盖上“农家乐审美”、“辣眼睛”的标签。

但在拍摄过许多文物的动脉影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他认为应该根据器物不同的特色来对待,还要考虑当时整体的大环境,“脱离那个时代来谈审美,以现代人的审美来谈过去人的器物,我觉得这一点不是很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掐丝珐琅海水双龙纹笔山 清 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清 乾隆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有一次,他分享完一个白玉镶宝石罐后回复大家:“很多人评论某一个文物审美很乾隆,其实不如说是乾隆审美很国际化,同时代的无论欧洲还是南亚都以繁复华丽为美——这是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之后审美的必然趋势。”

他也经常会发些乾隆时期的展品摄影,为乾隆审美“正名”。有意思的是,2018年他的微博被转发最高、最受欢迎的一张照片——南京博物馆收藏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正是乾隆时期的文物。
因为颜色清新,造型又精致可爱,这件展品很快收到了十几万的转评赞,许多网友在照片下面说:“太美了吧!”“像草莓冰沙!”“不敢相信这是乾隆审美!”

知乎上有个提问“如何评价文物摄影师@动脉影”?一个高赞回答是,除了照片确实拍的好,但欣赏他主要是因为,在欣赏博物馆文物这件事情上,他能做到持之以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拱手女立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骨雕鹿头 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雀绿釉荷叶式洗 清 康熙 首都博物馆藏

“其实我从来都没有把这个事情当做是一个负担,因为对于我来说,这个事情就是有意思、是一种休闲的娱乐方式,所以也就以这样的心态坚持到现在了。”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每年总有几个展,由于自己时间或者工作的关系没办法看到。

因为拍文物照片出了名,他也常会收到很多博物馆的合作邀约,帮他们拍摄一些用于APP或者展览的照片。今年1月份,他去大同市博物馆参观,如星辰大海般的“北魏蓝”就收获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玻璃泡饰件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玻璃耳环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玻璃瓶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玻璃残器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玻璃小瓶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回到生活中,动脉影还是那个喜爱摄影的上班族,从不发自拍,同事也很少知道他的微博。虽然偶尔也有意外,之前他去看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就被网友认了出来,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很快就承认了。

除了文物摄影,自然风光、古建筑、高楼大厦等等也是他很喜欢拍摄的内容。他的微博上有“我家楼下”和“花语”系列,里面是他拍摄的许多花卉图。而在他的朋友圈,分享的更多是自己儿子小板栗的可爱照片。

如今,文物开始离人们越来越近,逛博物馆成了一种新时髦。常常有网友在动脉影的照片下说:“因为看了你的相册,我去了这家博物馆”,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对他说:“谢谢你能把这么多美好的文物展现在大家面前”。

每每收到这样的私信,他都觉得很开心,能看到代代相传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