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郑芦荟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丑小鸭

今日导读

前段时间,我们平台推送了一篇17岁抑郁症少年控诉家庭暴力的文章,在读者之间、家长群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郁友都同情这位孩子的遭遇。(回顾文章请点击:这是一位被困在深渊底部的孩子发出的最后的呼喊:爸爸妈妈,请爱我、理解我吧!)

今天的作者,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思绪万千,心情异常沉重,她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童年经历,回想起了自己被父母冷暴力对待的遭遇。

因为情感需求的表达时常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成为了一个抑郁的儿童,对世界充满着恐惧感。

成年后的她,开始重新面对自己的懦弱自卑。她意识到怨恨父母是无意义的,只有我们与内在的父母和解,我们才能真正接纳自己。于是她告诉自己,如果真的无法与父母和解,那么就试着先与自己和解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自尊的情感创伤体验

打开郁金香公众号,看完一篇关于家暴环境下抑郁孩子心声的文章,我的心情异常的沉重。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开始懂事那会儿,我的妈妈为了添补家用,要经常做手工活,那时候她就是织一些手工的毛线活,而我需要帮忙照看摇篮里的妹妹,那时候摇篮需要人用脚去踩着才会动,我虽然很困很困,但却坚持要把摇篮里的妹妹摇睡了,我才去睡觉。

我深刻记得,自己从小就是个活泼多话的孩子,而且语言天赋很高,但每当我要向妈妈表达情感需求的时候,我却总是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因为妈妈总是不理会我,而且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偶尔会生气地吼我。

这样冷淡而强硬的回应方式,常常让我觉得我不应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根本就不该说话,我要做一个很乖很乖的孩子,乖到只能顺从他人,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行动或者言语,我个人的一切需求都应该以别人的需求为前提。于是压抑情感的表达成为了我的个性,我慢慢变成了一个抑郁的儿童。

至于后来,我一再经历家庭风波,每一场都让我呆若木鸡,我似乎成了家中的隐形人,麻木且不敢表达任何情绪,再后来,我与小朋友们玩耍,慢慢恢复了开朗的心境,但那种满足他人的讨好型人格已经深深埋在了我的个性里,我常常觉得只要我有好的东西,都要让出去,可能是我自己不配得到吧。

低自尊的表现从我童年就开始显露痕迹。当我看到邻居在吃绿豆饼时,我站在旁边流口水,好羡慕好羡慕,邻居的小孩吃够了以后,才给了我一小块,而我觉得特别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配得感与恐惧感的根源追溯

虽然家暴的危害真的很大,但很多大人都不知道家庭争吵的暴力直接伤害的是儿童的身心,许多儿童会因此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配得到爱。

我就是那个从小目睹父母争吵的儿童,在我长大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里我有非常深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到来的非常突然,可能是抑郁情绪后带来的负罪感,我总觉得自己是父母婚姻不幸的罪魁祸首,我总觉得对不起妈妈。

好奇怪的心理吧,这就是孩子要为父母的幸福承担责任的表现,所以大人们真的要懂得理性发泄情绪,不要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儿童。

我记得印象中最深刻的事件,是妹妹太调皮,被妈妈无数次打,我眼看着妈妈发脾气、凶得很,我恐惧到呆若木鸡,甚至到后来有些兴灾乐祸。

而我的妹妹,把妈妈对她的暴力行为转移到了小老鼠身上,她把那些小老鼠撕破肚子掏出肠子,整个场面非常血腥。我渐渐开始变得胆小、恐惧黑暗,我常常在黑夜看着屋里的一些黑漆漆的物件,想象它们是恐怖的死尸。恐惧黑暗的我在非常闷热的夏天也常常要蒙着被子睡觉,但还是感觉很害怕,仿佛有什么东西要来把我捉走一般,这种近乎神经质的恐惧感,影响着我的睡眠,我常常发现同床的其他姐妹都已经进入睡眠,我却迟迟难以入眠。

妹妹长大后特别害怕活的老鼠,而我是害怕蟑螂,我想这就是因果关系吧,她小时候残害太多老鼠,而我灭掉过很多蟑螂,我有一次梦见自己被一只超大型的蟑螂追赶着,然后无处可躲,害怕得醒了过来。这样爱做梦的我,读书后渐渐开发出高智商来了,甚至对于文字的天赋也表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胆小懦弱自卑的性格

然而我胆小、懦弱、自卑的性格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显现出来,我被同学与老师嘲笑过,也被吼过,我只知道独自郁闷,却无法用任何言语去表达我的愤怒与渴求,似乎我的情感麻木已经深入骨髓。我身上带有一种与人保持距离的疏离感,不爱表达任何语言和情绪,总是沉默着控制着一切,我妒忌别人的为所欲为、敢做敢说,却无能为力。

我在多年以后,开始重新面对自己的懦弱自卑,我意识到我的懦弱是我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带来的,自卑也是从小被妈妈吼所滋生的。我知道这世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绝对的好坏,既然事情都发生了,我们也无法再去改变。既然我们无法再回到童年,那么可能父母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我们,我们也不需要去奢望、追求完美的父母。

然而为什么我们在长大后还是会对父母心怀怨恨呢?我们该如何去和父母和解?

我想先抛出一个观点,在《家的崛起》一书当中,作者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孩子如果不认同父母,甚至疏远、远离父母,他们也会变得不再爱惜自己。

看到书中作者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深深认同这句话,并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抑郁症患者怨恨原生家庭的原因,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医治。

抑郁症患者会不断严苛地批评自己,他们内化了严厉的父母批评他们的样子。他们的内在有一对严厉的父母,正在时刻盯着他们的不完美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羞耻感,随着羞耻感而来的是低价值感,他们会开始批判并且不认可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渐渐地丧失一切生存兴趣与动力,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真正的罪魁祸首。

那些童年未获得父母无条件爱的人,他们的思维容易走极端、缺少弹性,他们有着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总把事情分为应该或是不应该,是或是否。当他们犯了一个小错误,就容易将错误与人生的失败联系起来。他们关注事情的角度容易倾向负面,他们总是惩罚与指责自己。

心理弹性也是情绪的一种复原力,心理学家认为,长期高压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缺乏心理弹性,处理情绪能力的低下。当生存环境与父母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极度无法保持自我平衡或者形成安全感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况。

当我们觉察到我们内在父母的严苛与追求完美的无意义,我们就走出了自我觉察与疗愈的第一步。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何总是害怕做事情不够完美,害怕自己会遭遇别人的嫌弃,原来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是我们过分追求完美让我们活得虚假无力。

当我们真正明白与内在父母和解的重要性,我们就不会再去怨恨父母、伤害自己,我们开始懂得接纳不完美的父母,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只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着先与自己和解吧

请别说我不行,我做不到,你不妨多问问自己:我如何才能做到?

我常常羡慕健康人的亲密关系,无论是与父母的还是与朋友爱人的,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所在乎的正是自己所缺失的。

我告诉自己,如果真的无法与父母和解,那么就试着先与自己和解吧。比如先学会好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好好欣赏自己、看见自己的情绪与需求、看见自己的优点、活出真正的自己,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疗愈。

在这之前,我们要相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对自己负责。我们要将成长的所有责任收回来,不去交给原生家庭,不去怨恨谁。因为活着啊,谁都不容易,特别是我们的父母。

现在的我,正在渐渐学会去感恩父母,感谢他们给我完整的家庭和珍贵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