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野生物种贸易和法律应对”专家对话研讨会在线举行。北京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受邀发言。中国绿发会国际部特将其英文发言内容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整理/Cyan 审/绿宣 编/Ange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专家本人提供)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植物园的王康,主要从事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树种有三,分别是血皮槭、五小叶槭、水曲柳。我从事相关研究已有二十年。当我们谈到植物资源保护时,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思考模式。我想可以将人群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植物学家,他们长期投身于林木等植物研究工作。第二类是普通人,他们更关心与自己生活和工作有关联的植物,哪些植物可以药用,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也包含消费群体。第三类是试图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的政府及决策者。

我虽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研究与保护工作,但是我并不了解法律的制定过程。不过我注意到人类与植物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例如我和中国绿发会就五小叶槭的保护工作开展合作。五小叶槭是四川特有种,在当地发现仅有1000株左右。然而当地居民并不知道这一濒危物种。(五小叶槭的分布地恰好为当地水电站的拟建地。)居民们希望大坝建起后,人们的收入会增加,但是大坝将会淹没这片五小叶槭。因此可以说,公众和科学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冲突。同样,当地政府和公众分别派出代表与相关学者做了面对面的沟通。在开展保护工作时,科学家时常会感到是在孤军奋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的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水曲柳。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濒危树种,树皮优质,分布于中国中部地区。这种树常被用作装饰目的,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年。但是现在这种树越来越稀少。我们对其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发现可以找到大树,但是很难找到幼苗和种子。原因在于树木分布很分散,无法完成授粉。

我想这种情况其实发生在很多植物资源上。公众需要增进对植物的了解,因此公共教育和意识提升对推动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如果政策制定者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将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植物。植物学家熟知植物的一切,但是他们的力量有限,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长期做好植物保护的。(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有些科学家与政府的意见不能达成统一。随着植物物种逐渐灭绝,现行(植物资源保护)政策不足,我认为政府应该开展更多工作。

王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先后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曾先后多次赴欧美著名植物园访问、学习和工作。一直从事科学普及、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物种保育和植物引种驯化工作,长期坚持参加和组织国内外植物资源考察和采集活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出版过《植物园的四季》等科普读物,为“王康聊植物”微信公众号原创作者,2015年荣获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学会共同颁发的“梁希科普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