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镇》的作者是费雷德里克巴克曼,曾写过《一个名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作者。读熊镇时,我总能想起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作品,背景同样是一个小镇,围绕小镇中的人展开讲述。然而其文字风格和框架走向又截然不同,可以说前者的落脚更为宏观或者复杂,虽然走向更趋向于人们心中的“理想”。

熊镇一中,三分之二都在铺垫,如石子(冰球比赛)扔进湖中,激起的层层浪花,一个个人物出场,带着各自的生活轨迹,或支离破碎或雄心壮志。写出这样的作品需要耐心,因为有可能因其笔触过于繁杂而失去读者的耐心。然而也请读者们不要过去吹毛求疵,带着信任去和作者的文字建立一种长久的关系。

熊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不妨说是一盘棋中的一个个棋子,少了哪个棋子都会面临全盘皆散的危机。这考验一个作者对架构的掌控,对行文的拿捏。巴克曼做到了,他不疾不徐地描写,一步步将我们引入这个由冰球主宰人们命运的小镇。

书中将立场和社会这两个比较宽泛的话题抛出,引导读者思考,如果换做是你,你将如何抉择,你知道自己不是坏人,但是你敢不敢、能不能站在弱势一方,维护那颗鸡蛋,甚至做那枚鸡蛋?

描述一个背景不易,所以很多作者选择通过个体下手,反而更容易写出一条路。巴克曼反向行之,你可以在每一个出场的角色中选出一个自己中意的人物,因为作者并没有吝惜笔墨,每个有名有氏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正在熊镇发生。

还有,作为父母,你不得不接受你不能保护你的孩子这个现实性问题。孩子会长大,他将有自己的社交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你不可能完全了解,遑论掌控?这大概会令父母心碎,而心碎的纹路,作者通过不疾不徐的笔触娓娓道来,令读者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很多时候父母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看似残酷,实则带着仁慈。孩子能够启动自己的自我保护措施,成长很多时候就在一瞬间。玛雅被强奸,被熊镇里最出色的那个冰球运动员,万众瞩目的人:凯文,同样也是个孩子。父母帮不了她,甚至法律也帮不了她,舆论更朝向人们认为更简单的一面倒去。玛雅后来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凯文对峙,给他威胁,令他日后的人生也将惧怕寒夜。我们也可能拍手叫好,然而这不是结局,生活本身,除非到离开人间,否则便没有结局。一件事将引发另一件事,蝴蝶的翅膀不曾停颤。

熊镇一在提振人心处画上句点,熊镇二接踵而至,对于文体的掌控自是不用赘述,然而对于整个架构,是否会撑得住?带着这样的疑问迫不及待读起来。

这是关于成长的故事。

书中的成年人似乎都在瓶颈之中,他们对过往的回忆多过面对现实,不得不硬着头皮努力维系自己的轨迹,却摆脱不了一次又一次无可奈何。而玛雅、里欧、安娜、班杰明、亚马、扎卡利亚、波博、维达……他们是少年也是战士,他们为自己而战也为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少年而战。

玛雅,有过性侵经历的她能否撑得住这个不再是秘密的痛苦,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小镇。她没有选择蜷缩,她选择昂首挺胸走进去,走进同学们的流言蜚语,在她身上正上演凡打不死我的只会令我更强的现身说法。

里欧,他知道姐姐的痛苦遭遇也能够感受到父母不再是从前的两个人,身边的人都在寻求什么,他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追求的热点。他选择的是对暴力绝不低头,只要打不死我,我就会站起来活给你看。

安娜,她是玛雅的保护星,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故事。她做了一件错事,那件事看来令人愤慨,然而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是每个看起来阳光的人都会一直阳光,她做的错事,在她知道自己做错时就已经是重返对的起点。

班杰明,他的性取向被曝光后,他的内心出现了一种趋于崩溃的局面,幸而有冰球,对冰球的热爱将他托起来,教会他面对。玛雅和班杰明,这两个看似没什么交集的少女和少年,他们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而心灵相通。

亚马,他曾目睹玛雅被侵犯,也幸而有他,玛雅得以逃脱,也幸而有他,舆论才没有一边倒,他挺身而出,站在全镇的人面前说出真相,尽管还是有人选择不信。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他抛开别人对他的贿赂,甚至不知道做完这件事之后自己和母亲将承受什么后果。他试图接受贿赂,让母亲有份新工作,妈妈没有接受,妈妈说现在很好。

波博,他的妈妈因病去世,他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做到了,这个少年。维达,他曾经迷失,一样是冰球救了他,虽然悲剧发生夺走了他的生命。

这几位少年在冰球场上,为了熊镇的荣誉而战,也为了自己的热爱而战。他们背后的政治、金钱、交易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

书中没有做道德的审判也没有进行秩序的重整,只是叙述,人性的多元和层次化不可以仅仅以白天黑夜来区分。最后,熊镇完结。熊镇少年的人生没有结束,朝着更宽广的远方驶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