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海区清水湖村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藏书楼——“花雨楼”,这是镇海至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幢藏书楼,它填补了镇海没有藏书楼的空白,也为书香宁波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花雨楼”主人张寿荣,字鞠龄,号舫庐、别署书隐老人、湖村书隐,清镇海清水湖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仕籍为五品衔侭先前教谕。其父张宝泉性嗜书,有存书四千余卷,张寿荣继承先人业,最多时藏书达二万余卷,藏于花雨楼中。其藏书处为舫庐、秋树根斋、花雨楼,他与大某山人文学大家姚燮曾为知交,往来密切,评注多卷。又为藏书处题字“一适”挂在室中;湖上同年友副贡袁星葩也为张寿荣室题字“一适轩”,语意更为明显,隶书苍劲入古,挂在另一室中,以避免与姚燮所题的额相冲突。张寿荣因喜花草,在楼前的天井中用石块砌了一个花坛,种上了各种花草,他在《花雨楼读书记》中写:“身处楼中,对着窗户,当花蕊刚刚绽放,从丛枝茂密间一般如麝香的香气透入进来,袭人襟袖,沁人心脾,相比有名的玉照园一点也不差。雨丝霏霏落下,有花清娱,又有雨滋润花……于是以‘花雨’来更改此楼”。张寿荣不但创建了藏书楼,而且设置雕版印刷工场,初步统计,花雨楼雕版印制存世的仍达40余种,计400卷之多。他不但自己著述甚丰,还与姚燮一起评注多卷,多为精本,如《国朝骈体正宗评本》一函八册十二卷,选录了毛奇龄、陈维崧42位名家,172篇大作,是二人合作评注的代表作,因姚燮参与评注大大提高了该书的知名度。朱墨套印,精美白纸套色准确,朱砂墨鲜艳无比,方体字极为精整,为花雨楼雕版的上品,堪称同行业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寿荣像)

光绪十年(1884),花雨楼精刻的《花雨楼丛钞》四函三十六册十四种,所收皆为清中晚期张惠言、姚配中、丁晏、陈懋龄、朱骏声、吴德旋、宋世荦等学者著述,又汇刊戴震、段玉裁、孙星衍诸家文集及《水经注释》、《困学纪闻注》、《秋树根斋丛书》等名扬国内书界。

从有关资料上看到这座曾藏书二万余卷的清代藏书楼——“花雨楼”,位于绿荫村(今清水湖村)“登科第”,但目前是否还在,具体在哪里一直是个迷。前些年也曾去寻找过,但村中一些老人,只知在村里的“后大屋”,因“后大屋”规模庞大,具体在哪个位置都不是很清楚,加上资料缺乏,结果是无功而返。回来后,我们开始收集有关“花雨楼”的资料。

最近,和洪余庆老师、网友馨儿一行三人带着之前收集的资料冒着酷暑来到了来到清水湖村进行实地调查,清水湖村民以张姓为主,张氏先祖,元代至大年间进士张尚德,卜居“慈东田厍陈”,而东首宅旁有池曰清水湖,遂名居住地为清水湖村。元代晚期,后人迁居今地,为不忘根本,仍将该地命名为清水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村委会得到了郑书记热情的接待,并给我们介绍了清水湖村的历史和有关“花雨楼”的一些情况,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花雨楼”的情况,郑书记联系了“花雨楼”的所在地--“后大屋”第八代后人、原村书记张秀明老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书记花了二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介绍了“后大屋”和“花雨楼”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村书记张秀明和镇海文史专家洪余庆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大屋”第六代后人张宝年(89岁)和原村书记张秀明在介绍了“后大屋”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明老书记介绍说:“后大屋”,原大门高大雄伟,前有影壁,二侧有高耸旗杆,因年久湮没,现存建筑有:承启堂、后堂和东西四幢“畚斗楼”,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根据张宝年老人介绍:在后大屋曾发现过二块旧匾:一块是“承启堂”,另一块就是“登科第”匾,因此“后大屋”也可称为“登科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民居建筑多为硬山顶建筑结构为主,而“后大屋”有四幢歇山顶(俗称“畚斗楼”)建筑是比较罕见的。在“后大屋”过去还有四个“戏台”(现已被拆),这在其他古宅里还没有发现过(目前已走了近三百个古村落,这是第一次发现在老宅里设有“戏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大屋”承启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承启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财太公:张元丰及二位太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代太公:张寿荣及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承启堂屋顶设有放置家谱的木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置家谱的木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歇山顶(俗称“畚斗楼”)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畚斗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宝年(89岁)和村里几位老人,正在介绍“花雨楼”的情况,而张宝年老人回忆:解放后“花雨楼”里还有不少藏书,但后来这书到哪里去了,谁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根据张宝年老人、原村书记张秀明和村中其他几位老人的介绍,并对照张寿荣的“花雨楼读书记”等有关资料,洪余庆老师确定“后大屋”就是绿荫村(今清水湖村)的“登科第”,清代藏书楼--“花雨楼”就是在“登科第”(“后大屋”)的“畚斗楼“最西一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幢就是清代藏书楼--“花雨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大屋”:后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明老书记介绍说:在“后大屋”过去还有四个“戏台”(现已被拆),这在其他古宅里还没有发现过,目前已走了近三百个古村落,这是第一次发现在老宅里设有“戏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中间的小房子就是过去的“戏台”的位置,有人的地方原来是“过亭”(现已拆除),也是看戏的地方,这个是东边南院落的“戏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是从面拍的,这个只有一层的房子,就是过去的“戏台”的位置,这个是东边北院落的“戏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边院落里,还有一个保存完整的“过亭”,也就是以前看戏的地方,在其左侧原来也有一个“戏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大屋”中共有四条贯穿整座大院的走廊:东西向二条、南北向二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大屋”北面围墙上发现不少“手印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印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福桥,已于1979年改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涨桥”,大石板铺筑,三孔,重建于清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涨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涨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溪上胡邦煊拜题,不知这位”胡邦煊“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