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武汉,虽然国家经济贫弱,但教育水平却并不算落后,已有十几所教学环境与质量都不错的中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其中十所当时比较有特色的知名中学

一,文华书院(文华中学):武汉三十三中(国内第一所新式学校)

1840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工作在中国开始。传教士(William·Boone)是美国圣公会来华的第一位主教。为褒扬威廉主教,美国基督教决定办一所学校来纪念他,于是在武昌城南置地创办了一所男生寄宿学校,英文名称是:Bishop Boone Memorial School。简称是:Boone School,译成中文是“文主教在华纪念学校”。随中国习俗,取名“文华书院”。1871年10月2日(清同治十年)正式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华书院旧址

文华书院是我国内地第一所新式学校。教学内容一半是《四书》、《五经》, 一半是《圣经》, 还开设了英文、算术、格致(自然科学常识)等课程等。

后又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体操、音乐、美术等课程, 教材采用美国原版教科书。同时还开设有国文、历史等科目, 并逐步提高各科难度, 教学用语为英语和国语。设立文娱室,学生课余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文华书院首创了中国第一支中国人演奏西洋铜管乐器的乐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华书院师生合影及1899年毕业合照

为适应传教布道的需要,书院开办了神学班,以培养各地教会所需的神职人员。

1903年文华书院增设大学部,这种由中学书院开办大学,当时在全国是首创。1924年大学部合并另两校,起名“华中大学”,中学部则改名为“武昌文华高级中学”,同在昙华林校园内。1927年,学校主持人曾宣布停办,中国籍教师不肯离去,在校园里继续办起“文华补习班”,并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于1929年定名为“私立武昌文华中学”。

二,希理达女子学校:武汉二十五中

希理达女子学校始创于1874年,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文华书院里的“圣·希理达女子学校”。因美国波伦女士遗留巨款,专为中国建女子学校之用,故命名为“波伦女校”。

文华与希理达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基督教圣工会创建的,“文华”是男校,“希理达”是女校。

波伦女校后来搬迁到小东门,名为希理达女子学校即现在的武汉二十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原是学校的礼拜堂,藏身于绿树环绕之中下,如今是学校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5中校园里,还保存着几栋教会建筑

三,博文中学:武汉十五中

武昌博文书院由由英国循道会于1877年创办。

1908年,张之洞因扩建湖北省图书馆,占用了博文书院的地产,于是在大东门外购置民地,重建了博文书院的校舍,也就是现在图中的校舍,同时修建了礼拜教堂。如今,这座“中华循道公会弘道会“礼拜教堂仍在原址,门面变成了一个蛋糕店。

博文中学“诚之为贵、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校训熏陶了几代人。文革前,十五中设有“滑翔班”,为空军飞行员培养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昌博文书院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正前方的是武昌博文书院的旧址

四,懿训书院(懿训女中):武汉二十一中

懿训书院,于1897年由英国传教士富世德之妻创办,后开设小学和中学。

开有“英语”、“四书五经”、“圣经”课,可谓中西合璧。还有“家政常识”,以培训“名媛淑女”。

1922年迁校址于汉阳东门, 1931再迁汉口, 1933年增设高中部,改名为私立懿训女子学校。1953年被政府接管,改名为武汉二十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教活动是懿训女中重要的活动,早晚做祷告,周日要到礼拜堂做礼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武汉二十一中

五,法汉中学:武汉第一师范学校

百年前,为什么汉口有一个法文学校(法汉学校的前身)?

原来有一个故事:当年清政府向外借款建设卢汉(卢沟桥-汉口)铁路的消息传出,美、英、法、比等国蜂拥来华,竞相兜揽。

张之洞认为其它国家胃口太大,比利时是个小国,钢铁资源丰富,铁路技术成熟。最主要是比利时“于中国无大志”,让人放心。于是清政府向比利时公司借款,筑路工程当然由比利时监造;所需材料除汉阳铁厂可供应外,都由比利时公司承办,并享受免税待遇。

卢汉铁路行车管理权全归比利时公司掌握,于是在汉口开办了卢汉学堂,以培养该铁路所需人才,经费由卢汉铁路管理局拨付。特请在北京(大栅栏)的法国天主教圣母会的三名修士来汉主持学校工作。

后来发生义和团运动,中国人要求收回铁路主权。清政府迫于压力,几经周折,拨官银和借贷,还清了铁路借款,赎回铁路,收回铁路管理权。从此平汉铁路取消了向来使用的法语,那些专为卢汉铁路局培养人才的法文专校的学生面临着出路问题, 纷纷转学。学校决定改组,1937年初成立了校董会,正式改名私立汉口法汉中学(普通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汉铁路局和法国驻汉口领事馆立约,将卢汉学堂改为法文专门学校(法汉中学前身)。法汉中学的校址在汉口法租界中心地带(今胜利街237号),此地于1902年成为法租界扩展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秋季,法汉中学迁往汉口江边原法国海军俱乐部

(今武汉市政府礼堂所在地右侧)

1944年,武汉遭飞机轰炸,法汉校舍楼顶中弹,校舍受损停课。部分教职员工脱险后,到柏泉天主堂处栖身。少数中学生,还在汉口岳飞街(附小)上课。日本投降之后,法汉以附小(今武汉美术学校所在地)的一半校舍为基地,聘请教师、召回旧生、招收新生,9月又重新开学了。1951年夏季,武汉市文教局接管了法汉,在原址新建了武汉第一师范学校。

六,博学书院(博学中学):武汉四中

博学中学的前身为“博学书院” ,博学书院英文校名:Griffith John College (杨格非学院),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所创办,始建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最早的校址在汉口后花园楼居巷,1907年迁于时称“汉皋”的现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学中学在张公堤的校门及校内的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学中学的总堂

博学书院的创办人为英籍传教士杨格非,首任院长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医生、英籍传教士马辅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更名为私立汉口博学初级中学,1932年恢复高中,改称私立汉口博学中学。1952年,“博学中学”改名“武汉市第四中学”,文革前四中一直是男子中学。

七,德华与上智中学:武汉六中

1903年,德国传教士买下汉口西郊后湖一片土地,获准建校,名德华学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参加协约国,宣布对德作战。汉口的德租界即被收回,租界外的德华学堂被接管而改名为省立汉口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湖北省天主教总主教希贤从德国东方学会买得学校的全部产权。开办私立汉口上智初级中学,后奉准成立高中部,校名定为“私立汉口上智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原上智中学校董会具文呈报市教育局请求接办,市教育局于接管并定名为“武汉市第六中学”。

八、训女书院(汉阳女中):武汉二十三中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是英国循道工会为纪念英国传教牧师李修善,在汉阳区西门外北城巷建道校舍,成立训女书院。年级设置上已和近代西方学校的办学体制相近,师范课程有四书、圣经、算术、手工作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定名私立汉阳训女中学。1952年改名为湖北省汉阳女中,后改名武汉二十三中。

九、圣约瑟女中:武汉十九中

圣若瑟女子中学由意大利天主教武汉教区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意大利人)于1911年创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若瑟女校在汉口天主教堂斜对面,创办初期只是一所女子小学,分设初小、高小两部。后来开设中学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25周年纪念,汉口市长吴国桢夫妇参加庆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若瑟女子中学的校舍是文艺复兴式建筑,三段构图,正面中间主口设门斗为阳台,中间三开间为柱廊,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上下粉白色,红白相间,十分夺目。

1952年8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汉口若瑟女子中学”,定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1956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九女子中学”。

十、圣罗以女中:武汉二十中

为纪念美国一位著名的女传教士Lois, 美国圣公会于1909年在汉口创办“Saint LoiS— 圣罗以女子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初,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总部设在圣罗以学校,中国妇女界一批著名人士集会汉口,并常到圣罗以学校视察,如宋美龄、邓颖超、李德全等。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学校停办。1952年夏,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五女子中学,1955年又改名为武汉市第二十女子中学。圣罗以女子学校的学生中,前后出过两个电影明星,一个叫叶秋心,一个叫谢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