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交广会客厅》报道:8月6日,9时许,哈尔滨工务段管内哈尔滨至北京铁道线边,工长徐广带着几名作业人员跳下工程车,抬起80多斤重的探伤仪,爬上高达4米,足有45度倾斜角的护坡,走进线路。零上35摄氏度的天气,头上的汗珠流进眼里,徐广使劲的晃晃头,让自己看得清晰一些。

徐广所在的探伤班组负责钢轨探伤工作,相当于钢轨的体检医生。而今天的探伤线路京哈铁道线的“咽喉”,虽然只有7公里的线路,但这里车流密度大、车速快,日均通过50对旅客列车和40对货物列车,钢轨磨耗较严重。

探伤班组共有7人,3人负责防护,2人操作仪器,2人负责记录。气温35度,被阳光暴晒的钢轨就高达60摄氏度,走在铁道线上,徐广聚精会神地盯着探伤仪上的显示器、耳朵还要听着探伤仪的报警声。钢轨探伤车的推进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3公里,这样方便随时观察,此时,他们脸上的汗水已如雨下,滴到表面温度达60多度钢轨上,瞬间蒸发。

12点40分,徐广操作的探伤仪发出“嘟……嘟”的报警声,他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珠,专心致志地查看探伤仪显示器里的波形,对钢轨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是由于钢轨鱼鳞纹造成的报警,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5个小时下来,他们早晨带来冰冻的矿泉水已经完全融化。此时他们已完成6公里多的线路探伤工作。此时,两组道岔摆在他们面前,变探头位置,双机校对……,徐广现场安排着工作。等全部检测完毕,他们把数据收集起来,回去进行分析,安排开展整修工作。

“蒸了5个小时的桑拿,流下的汗得有一盆,但晒晒太阳,人健康,钢轨也健康。”徐广拧了一把被汗浸湿的衣服,黝黑的脸膛露出笑容。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通讯员: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