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可能许多观众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其实并非是由于《1917》在奥斯卡和其他电影节上光彩夺目的亮眼表现,更多的是因为在电影的预告片出现了诸如科林·费尔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克·斯特朗等许多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明星面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当我们看完电影会发现,这些在预告片中占据了大量戏份和对白的大牌明星及其所扮演的高级军官并不是故事的主角,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在残酷战争中艰难求生的年轻士兵。

正是这两个士兵的充满真情与血性的动人故事使得这部本来是以技术为重的颁奖季电影在“一镜到底”的炫酷之外,还夹杂着令观众深有感触的成长主题和人性抉择。

颁奖季的黑马与技术之王

在2019年的各大国际电影节和大奖评选中,诸如《爱尔兰人》、《寄生虫》、《小丑》一类的佳片频出,甚至单是这几部电影就承包了颁奖季的很大一部分奖项。

但相较于前几部电影的一鸣惊人,有一部电影却是后来居上,并最终凭借艺术和技术上的双重成就拿下了第七十七届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而后又成功赢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十项大奖提名

这部受到评论家和影评人青睐的佳作便是由《007:大破天幕危机》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19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门德斯以往的电影作品,此番在《1917》中,他与自己的御用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打造一部惊世骇俗的长镜头电影。

在此之前,也就只有悬疑惊悚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对这项技术性突破做出过自己的尝试和创新,但是受制于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虽然在今天依旧堪称经典,但是其在技术方面的尝试已然不复当年的先进,甚至显得有些粗糙和简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电影“并不是真正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法和模式,而是通过特效技术、巧妙利用情景转换过渡、后期剪辑处理使多组长镜头拍摄巧妙地融为“一个镜头”。

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成片效果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叙事连贯性和真实性,当然其拍摄难度之大也是无法想象的。

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必须与演员的表演如影随形,而在《1917》的故事剧情设置中,演员需要持续穿过多个战壕、小镇、废墟、坍塌的渡桥、湍急的河流、充满士兵的树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个场景的切换和调度本来就给电影的拍摄带来巨大的挑战,而想要在正常拍摄的基础之上实现所谓的“一镜到底”更是无法想象的。

据后来的幕后采访透露,为了使最终的成片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光是整个剧组演员的编排演练就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更不用提后期还要进行画面剪辑、特效制作以及数字化的转换处理。

毫不夸张地讲,整部电影堪称好莱坞电影工业水平的最好体现。

一部裹挟着战争片外衣的纯情文艺片

《1917》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整部电影的实际剧情完全可以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来概括。

英军指挥部意外得到德军已然在前线埋伏下陷阱的情报,为了避免前线超过1600人的伤亡,两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临危受命,要在第二天黎明以前赶到前线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历了同伴的意外战死和险象环生的敌军追击之后,其中一个士兵最终费尽千辛万苦将停止进攻的命令和情报完完整整的传达到了前线指挥官的手中,使一场即将发生的自杀式攻击得以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等一类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而言,《1917》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

无论是从电影的开头,还是从电影的高潮与结尾来看,《1917》的叙事视角和战争场面都很难与好莱坞的传统商业战争大片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在敌占区的一段逃亡桥段,整部电影实在是过于安静,时长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主角的对话与丰富真实的环境声中度过,观众甚至能够数清两个主角分别在电影中开了几枪。

不过也正是由于电影中的战争戏份少得可怜,主创团队才能更加冷静专注地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动作和对白逐步由浅至深呈现人物在残酷环境之下的心理感情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普通士兵作为战争中的小人物和亲历者,他们毫无左右历史进程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他们的人生其实与很多同龄者一样是被裹挟着向前迈进的。

这种随波逐流的不确定性,在电影一开始就注定了两位主人公成长的不易和悲惨的遭遇,同时也让这部电影充满了真实的质感和未知的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观众诟病说,《1917》虽然在技术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电影的剧情在逻辑和严密性上都经不起严密的推敲。

且在内在情感的承载上,电影的确采用了小人物的视角,却依旧表现出内在情感的匮乏·········从头至尾一直与主人公如影随形的镜头视角带来沉浸与带入感的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像是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标准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即便对电影的评价展现出两极分化,我依旧要说,《1917》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首先是在题材的选择上,相比已经在银幕上出现过无数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聚焦于二战数十年前那场更为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不是采取官方主旋律的视角,力图用宏大战争场面去征服观众,而是立足两个普通士兵的经历,通过一场迫在眉睫的拯救行动,来讴歌战争背后依旧高昂的人性和纯真之光。

冷静却又不乏变奏的剧情

《1917》的开场是冷静而又克制的,两位主人公或躺或倚的在林间草地上休息,直到命令传来。

故事的第一个变奏是突如其来的命令和危机,在听到自己的哥哥可能在即将开始的屠杀中丢掉性命,急迫感和紧张感随之而来,兄弟情深和人性本善在这一刻自然的生发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的第二个变奏是在德军战壕意外触雷爆炸后,其中一个士兵竭力在乱石沙土中寻找掩埋的战友,这一段情节流露出来的战友情以及在残酷战争中争分夺秒的艰难求生情形。

在真实的历史中,战略性撤退的德军为了不让英法联军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拆毁了大量房屋、道路、桥梁,并在丢弃的战壕和前进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大量的地雷,甚至和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情形一模一样,在一些房屋内埋藏了能够给敌军带来巨大伤亡的狙击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的前半个小时,除了两位主人公临危受命之外,大量的镜头被用在了不间断的穿行在战壕中,这对看惯了宏大战争场面的观众们而言实在是有些容易乏困,但是随着第三个变奏点:德军掩埋炸弹的轰鸣,随着战机突如其来的俯冲和坠毁,随着两位主角之一的士兵意外遭遇枪击死亡,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和剧情发展开始逐步渐入佳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友的意外离世让另一位主人公心痛不已,毕竟在一个充满腥风血雨,尽是陌生面孔的战地环境中,朝夕相伴的战友可能是最接近亲人的存在了。

同时同伴的离逝也让原本就十分艰难的任务变得更加难以执行,是就此放弃,还是继续向前,相信银幕前的观众或许也会像主人公那样陷入困境。

剧情在两位英国士兵的出现后发生了转折,在同伴丧生和残酷战争面前无能为力的主人公又一次在命运的使然下,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狙击手突如其来的枪击让主人公瞬间一个踉跄倒地,可能让不少观众的心在画面逐渐陷入黑屏的同时也沉入了谷底。

即便观众在这一幕剧情上演之前已经下意识地明白主角并不会就此离世。

这一幕黑屏的过渡不仅较为巧妙的遮掩了两个长镜头之间的切换,同时也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内心。

随后那幕在信号弹光芒之下穿梭于废墟间,与德国士兵拼死搏斗,并在黑暗与火光间闪烁逃避的戏份堪称整部电影的高光桥段,一个士兵由此化身英雄,一个老套故事化腐朽为神奇逐渐演变成悲壮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之后,士兵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他的坚持和果敢在前线指挥官看来依旧是徒劳的——战争依旧将会延续,死亡依旧不会终结。

但是在观众们看来,这位在电影开头对整个战争毫无左右能力的普通士兵通过制止这一次自杀式进攻,成功完成了使命,实现了战友临死前的期望。

故事的最后,当士兵完成任务和对战友的承诺之后,独自一人背靠大树·········电影的开场与结尾借此实现了首尾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中国的许多观众而言,相比国产片在叙事架构和特效技术上的固守成规,呈现在大银幕之上的这部《1917》不管是在技术水平,还是在叙事风格上都流露出一种显而易见的霸权意味。

历经数百年的持续发展和经验积淀,即便许多人说今天的好莱坞已经陷入没落,狂轰滥炸的商业大片取代了价值观念和意识表达为重的传统剧情电影,但是在每年的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大奖上,好莱坞依旧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行业诞生至今数百年的岁月中,西方的电影语言和表达风格始终是电影发展的主导,当然随着日本、韩国独立电影的发展,以及中国新一代电影人的努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东方电影语言和叙事风格能够带领世界电影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