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这一生,运气并不是多好。他很长时期并没有爱情的滋润,在封建枷锁中挣扎。他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也曾憧憬如今天般的盛世繁华,但他寿命不长,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自从弃医从文后,一直致力于唤醒沉睡中的国人。也许是因为力度太大,现在有些人竟然用“愤青”来形容他。

我们知道,刚刚挣脱封建社会的中国,带着内外伤痕步履蹒跚,鲁迅先生只有用猛药,才能刺激觉醒的意志。同样的,就像是着了火的房子,里面的人在沉睡,如果不尽全力呐喊,又怎么让他们逃生呢?鲁迅文中那些刺痛心扉的语句,在当时就是最好的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生学医出身,历来就是理性的。他并不像有些哗众取宠的人,只知道非黑即白。我们能从他的遗作中,时时看到辩证精神的光辉,比如这首《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前有序言,后面有跋,写的是成诗的缘由,这也是此诗的背景。那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来到战场抢救伤员。1932年2月,他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的废墟中发现一只鸽子,已经饿得奄奄一息。西村将这只鸽子带回国内,细心照顾,并且取名为“三义”。他本来想让鸽子配对,生出小鸽子后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送回上海。结果没想到,这只鸽子遭到了黄鼠狼的袭击而死。

西村在悲痛之余,将这只鸽子掩埋,并写信告诉了鲁迅来龙去脉。此外,西村还将鸽子的画像寄给鲁迅,表达两国友好的愿望。鲁迅先生收到回信后,就在1933年6月写下此诗。

我们眼中的鲁迅,首先是个斗士,然后是个杂文家,对他的诗歌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很多人认为鲁迅的钢铁气质,并不像个浪漫沉郁的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鲁迅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包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等等。可能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数量并非很多,但出手就是精品。郭沫若也曾评价: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这首诗的前两联,完全是写实的手法。他根据西村博士的描述,写出了这只鸽子的由来。在此处,他以“奔霆飞螵”、“败井颓垣”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这只小小的鸽子,既是不幸受害者的代表,又是揭露日寇嘴脸的罪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颈联中,鲁迅先生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他将逝去的鸽子比作精卫鸟,这是精彩绝伦的比喻。精卫填海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精卫鸟为了报自己溺水之仇,衔石填海。这是一种革命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是在唤醒万千的同胞们,一定要以国恨家仇为念,全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同时,此处也并非毫无原则的报复。填海还可以表示为填补中日两国之间的巨大沟堑。因为毕竟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帝国主义并不代表全体日本人,他希望的是两国能够时代友好,再也不陷入战争的困扰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一点并不是小珏的牵强附会之词,因为最后一句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虽然日寇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鲁迅先生并不是愤青,他深深知道,日本国内也有爱好和平的友人,也有战争狂魔。他希望终究有一天,和平将会到来,希望这只鸽子,能够少许给人带来慰藉。他从来没有说过忘记历史,忘记伤痛,但他也明白,只有和平相处,才是打开中日两国正常模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