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东西它既来自民间,也来自官方,它不会是凭空想象出来,一定有其历史渊源,不管今天还合不合时宜,但是大多数确实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而且参与者和观赏者都乐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总是跟我们民俗打擂台,而且常常被打的鼻青脸肿,这个不能怪今天的年轻人不懂得尊重和欣赏,当一些东西断层了或者脱离了它自身的土壤,就很难再融入社会。

从八零后开始,到今天的00后,中国经历了这四十年变迁,四个年代的人,只有八零后还有一些传统的情怀,因为他们多少经历了一些中国在西方文化影响之前的传统面貌。而后来的,甚至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曾经还有这些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今天江阳沽酒客要给大家谈到的耍灯,我敢自豪的说一句,拿到世界民族舞台上去表演,依然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依然会让外国人也瞠目结舌,自己有宝向外求的尴尬事情,我们这些年做的太多了,值得反思。

那么什么是耍灯呢?这个来历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而设。在对吕后一族的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而元宵这天观灯和耍灯就慢慢被流传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后来在四川民间,每当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都要举行民间耍灯活动,为祈祷新年农、工、商丰收,从正月初一开始耍灯,主要内容有龙、狮、牛、么妹彩船等,还有由男女青年人组成的"打莲花",其中有趣的舞水龙,火龙,晚上一般要举行耍灯巡游,而且水龙舞时龙口含珠喷水,以示风调雨顺之意,舞火龙时龙口要喷火,以示五谷丰登,正月十五还有烧灯仪式,就是把灯烧掉以表示大年结束。

泸州作为四川的一部分,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自此地就喜欢耍灯,且历史悠久。在过去的很长时间,每到新年正月,城乡各类龙灯狮子,锣鼓声喧,把节日气氛映衬得浓浓的。只可惜城市现代化发展,他们变得不合时宜,即便在农村也鲜有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当年泸州各处耍的灯种较多,各灯种的耍法、唱法和锣鼓敲打法均有不同,真是各有千秋,接下来给大家聊聊它们有哪些特色。

龙灯:用纸扎龙头龙尾,花布作龙身,或黄布绣上龙鳞,一般为7栋,即7人舞龙,1人玩宝,4人敲打锣鼓。由玩宝者牵引指导,执龙头者主演,锣鼓根据龙舞动作,有高低快慢之分,配合默契。舞龙节目有龙戏水、龙夺珠,龙抱蛋、跳龙门、龙板沙等,十分壮观。

元宵节城乡有烧火龙之举,即舞龙配合烟花,舞龙者均赤膊上阵,要跑得快、跳得激烈、焰火才不贴身以防烧伤皮肤,故十分惊险,也是这个原因,今天对安全意识的要求,这样的表演很难延续。其实一定有它的窍门,不然数千年下来,为什么老一辈人都能继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狮子灯:纸扎狮头,用布作狮身,两人舞狮以执头者主演。狮灯,有单舞狮子者,有配孙猴子、沙和尚陪同演者,4人敲打锣鼓。狮子、孙猴、沙和尚各打不同音响,与舞姿配合得当,幽默多趣,引人嬉笑。在丧事吊唁中也有舞狮的,叫“搬(也写作班)打狮子”舞法有踩高桩、爬桌子翻筋斗等等,相当于杂技,比较专业,一般人是不能演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其实就是今天广东的舞狮子,如今它属于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百年历史,流行于川南,尤以泸州纳溪区为盛,纳溪是"班打狮子"的故乡,而龙车镇的班打狮子最有特点,是四川狮舞中的一个优秀流派,堪称纳溪区民族文化瑰宝。

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名叫刘晓元的外地艺人,从叙永来到纳溪护国镇大里授徒,发展了第一批耍班打狮子的艺人。以后的刘的徒弟张大教师、李忠兴等人又传艺教徒一百八十多人。沽酒客猜测可能就是广东那边流传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车灯:又名花灯,“幺姑灯”,4人锣鼓伴奏小胡琴配合。舞灯时有一女角,旧时多为男扮女装,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女性扮演,叫作“幺姑”,并配一丑角,叫作“三花脸”,即美女配丑郎;另有一人执彩灯,灯上书“花灯朝贺”字样,三人转走线路多花样归边唱边演,唱词自编自唱,见子打子,搭腔随口,十分灵活。有点台湾急智歌王张帝的味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帝的演出方式也不是他首创,泸州早就有了。

如三花脸唱:“锣鼓敲得响连天,带着幺姑来拜年,问声干爹新年好,祝贺双老福寿全”,‘哒哒哒哒’、‘隆次’、‘隆隆锵次锵’锣鼓一敲,’幺姑‘随即拜年,主人乐滋滋的急忙打发拜年钱。

小龙灯:又叫黄龙灯,纸扎龙头龙尾,黄布作龙身三人舞龙、耍龙板沙,两人敲响器,无鼓。敲锣者兼放小马锣,如龙灯起耍和结尾敲:“隆隆隆,锵锵锵,隆隆次,隆锵锵,隆次隆次隆锵锵。”十分动听,共五人组成,小型轻便、灵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X牛儿灯:纸扎牛头、布作牛身,两人舞牛,四人敲锣鼓,由一人扮演放牛匠,背看草背篼,牵着牛转耍边耍边唱。唱词如:“高山头上一条喔牛哟喂,春耕生产喔在田头哟喂,精耕细作喔牛出力呀,可望今年喔大丰收喂呀嗬嗨!”牛儿灯象征着春耕生产即将来临,以示农家早作准备。

马儿灯:马儿灯是一种以舞蹈为主,以唱腔表演和传统器乐伴奏为辅的汉民族传统舞蹈形式。它既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广场表演艺术,也可以作舞台演出节目。演出形式一般为:3人,6人,9人,乐队3人。也可根据现场演出需要设置更多的表演人员和乐队人员。如:“正月里来嘛是新春,马灯朝贺嘛喜临门,风调雨顺农家乐,国泰民安来哦嗬喂,处处新哟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儿灯唱词四句为一段落,多唱12个月,如12个月分月的农事内容,每月编四句,又如“十月怀胎娘辛苦”每月编四句。主人高兴添钱再唱。耍灯人要记许多唱词,才敢耍马儿灯。

草把龙:用稻草扎草龙一条,三人舞龙,耍龙板沙,跳龙门等,只耍不唱,两人敲响器,此灯成本低,耍得简单,所收灯钱比其它灯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类灯耍,到谁家表演得要会说“吉利子”,即说吉利话,如说:“耍着龙灯来拜年,主人接灯笑开颜,自从龙灯朝贺后,儿子儿孙中状元,“吉利子”也无固定言词,见啥说啥,以吉利为好,主人高兴为宜。这种也是一种民间心理暗示法,非常管用,人心情好,办事就比较顺利,何乐而不为呢?

今天泸州各乡镇的一些耍灯民俗进入了省级非遗,得以保护传承,但是依然非常窘迫,以前这些东西主要是在节日表演,如今节日年味越来越淡,又不能维持生计,哪怕临时表演,还得有东家来买单,所以其实维系很困难,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重新复苏的机会,没有咱们就记录下来吧,留个纪念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