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循环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说起

●●●大●●

2018年年中,中央开始提出当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时至今日,这一论断正在不断被印证并强化。

2020年上半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累计确诊病例数超1500万,累计死亡数超过60万。

新冠累计确诊病例占全球总人口接近0.2%,也就是说全球每一千人中,就有两人感染新冠病毒,并且目前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还在加速上升。

全球新冠的爆发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GDP将下降5.2%。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全球正面临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又一次经济大衰退。

严重的经济衰退一方面迫使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海外央行加大放水,其中美联储更是史无前例的直接无限量印美钞给美国政府,加速了美国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危险行为。

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凸显了全球贫富差距,部分国家内部矛盾激化。

联合国秘书长本月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26个人掌握了超过1.4万亿美元的财产,等于38亿穷苦人口所拥有的财富。

美国经济所研究显示,仅仅占据全国0.1%人口的美国富人,掌握着全国20%的财富,是90%的普通人的财富总和,美国贫富差距已经达到近100年来的峰值。(美国5月黑人事件的本质就是美国阶层贫富差距扩大、种族矛盾激化)

疫情防控不力+经济衰退+社会内部矛盾激化,于是某些国家不得不通过一些激进的手段向外转移矛盾,加速加大对外摩擦,从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全球化正面临中断,逆全球化迹象越来越明显。

昨晚股帮App「独家研报」《》一文在解读美国大选时就总结:

中美之间的问题不会因为换个总统就发生大方向上的改变,中美摩擦会长期客观存在。

提出“内循环”大方针

●●●大●●

在这样的全球宏观大背景下,中央在今年年中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先是在两会期间首次提出要: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然后在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可见,打造“内循环”已经成为当前政策的共识,并且是最顶层的政策共识!

什么是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方面,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完善国内需求体系、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国内需求潜力,同时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化对外开放,使得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

5月13日《》曾重点解读了扩内需的重要性,但相比而言,扩内需局限在需求侧的刺激,而“国内大循环”则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构建国内完整的内需体系,不仅仅强调消费端,还强调了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

从长远来看,提出“国内大循环”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是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强国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又一次更深层次的改革!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直接原因: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疫情持续扩散、外需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加剧,要发展国内经济,必须强化内需。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根本原因: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还是依赖外需和投资两架马车是不行的,必须发展完整的国家内需体系。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双向驱动力——生产和消费。

在生产端,国内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渐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供应链体系。同时,人口红利逐渐转化为工程师红利,也推动国内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在消费端,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关于内循环的一些思考

●●●大●●

第一,从生产角度来看,供应链补短板+大力发展股权融资需要紧密配合。

国内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很多核心领域仍然受制于人,所以在“国内大循环”的大战略下,供应链补短板/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将成为关键词,芯片、信创等自主可控领域仍然是政策重心。

而事实上,在今年4月27日深改委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实施“举国体制补科技短板”。

同时,要发展国内供应链,尤其是芯片等战略新兴领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所以需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强化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其中科创板就是这一政策思路下的排头兵。

另外,新基建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础,要完善供应链体系,必须大力发展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核心领域,其中大力发展5G和工业互联网也有利于推动国内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供给侧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企改革也将进入深水区,国企混改、央企整合将进一步加速。

第二,从分配来看,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放开政策的管制,以改革促发展。(参考《》一文)

4月9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发布,这是中央第一次发布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

文件指出,各要素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核心的原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给予要素市场化的发展和分配地位,政府仅仅推动规则建立和日常监督。

说白了,就是进一步放开政策的管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要素五个领域的“放管服”,以改革促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围绕“国内大循环”的一系列顶层文件已经陆续出台了。

第三,从流通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核心城市群,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基础物流设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重要讲话中曾指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要求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已经过去,下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打造核心城市群,通过大都市圈来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政策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城市群、西部大开发等等。

另外,国内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15%,欧美主要国家仅7%左右,物流高成本大幅拖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基础物流设施,包括高铁、航空、物流快递等。

第四,从消费来看,扩投资、促消费仍然是政策的两手抓,其中促消费领域可能更加强调新消费,投资领域更加强调新基建,并且政府将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

新消费除了之前说过的网红、农村电商,还包括近期新出现的免税经济、出口转内销等,总之要不断重视新出现的经济形式、消费形式,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变革,不要用固化的思维去看待。

新基建不仅仅是上文说的是新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新基建还能有效带动国内投资,例如5G仅基站投资规模就高达上万亿元,数据中心也将带动机房等投资近1万亿元,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也都是万亿级别。

另外,政府将在扩投资、促消费中扮演主导角色,比如:
1)地方政府和国企是基建的主要推动者,比如特高压就是国家电网主导。

2)国家财政支出今年重点提及公共消费,比如军工。

3)国企改革一项重点就是建立国有投资平台,逐渐转向管资本。

历史性的改革机遇

●●●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又一次深层次改革,这既是历史性的挑战,也是历史性的机遇!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国内经济发展共经历了这几个大的节点:

1990-1992年,大力发展经济特区、建设上海浦东新区。

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09年,大力扩投资、搞基建。

基本上每十年一个大的政策,而2020年可能就是“国内大循环”大战略的元年!

近一点来说,在7月底即将召开的重磅会议上,国内大循环大概率会被重点提及,甚至会指出一些更具体的发展方向;

远一点来说,“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能将成为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战略方针。

国内大循环是最新国策,是高层次国家战略,将持续受到政策的催化。

来源:研报社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