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李晓霞 巩义融媒记者?吴瑞霞

吴家山庄位于巩义市南约30公里的夹津口镇卧龙村(原名墓坡村)三组,地处嵩山北麓卧龙峰下,南靠断崖,西南为国家级嵩阴森林公园,周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该庄园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以吴酬和为代表的数代人修建而成,为研究清代乡土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通过多次走访村中的老年人和查阅文史资料了解到,吴家山庄建在卧龙村中不是耕地的青石板上,先后养育了吴家八、九代人,鼎盛时期,山庄内居住人口达130余口,里面除了居住,还曾两次办学,一次在清代,一次在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前后,1958年到1960年,农村成立食堂,山庄曾被大集体使用过几年,现在,因种种原因,已人去窑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家山庄的创始人吴酬和,字希惠。生于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卒于民国5年(公元1916),享年81岁。生于圣水村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吴建福,母亲韩氏。在他三岁的时候,弟弟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二十三年(即一八四三年)吴建富一家四口在卧龙村安了家。虽说是家,也不过是亲戚家的羊圈窑,连个门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到山上,吴建福去给附近的老住户打短工,夏锄春种扬场放滚,人家一天管三顿饭,还给半升粮食,好赖也能顾住四张嘴。晚上,就和韩氏到人家看不上的地方起石头,吴酬和和弟弟也不停地帮爹娘抬石头。韩氏,也是个闲不住的的人,白天帮人家放羊,把二三十只羊赶到山坡,羊开始吃草,她就带着孩子剜野菜。山大,啥野菜都有,毛妮菜、刺角芽、苦芽、藿香、面条菜、山韭菜、香椿、槐花、猪毛尾等应有尽有。吴酬和和弟弟看着地上的羊屎蛋儿,抽空就拣。人勤地不懒,下够了工夫,就有了好收成。就这样,他们一家愣是垒好地堰,放火烧过荒的地界,用大?头把土翻起来,一边翻一边把翻出来的乱石、杂草、树根,一点点捡起来扔到沟里,就这样苦干、苦熬了两三年,总算开垦出了大小不等的十八块地,冬种小麦,春种红薯,夏种玉米,收获了成袋、成筐、成囤、成仓的粮食。也算是实实在在地在卧龙村安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酬和十八岁的时候,已经成了放羊、放牛、采石、砌堰、耕地、扬场、放滚的行家里手,长得人高马大,一二百斤重的担子,担起来行走如飞。百十斤的石头,他搬起来就走。弟弟也十四五岁了,家里多了两个劳动力,他们一家开荒种地的速度更快了。俗话说:“锄怕三张,牛怕两犋”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便有了在卧龙村挖岭平基修建宅子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建福从圣水村请来个风水先生,到选中的宅基地转了一圈,都不理想,回羊圈窑吃饭时,风水先生突然发现,这里背靠嵩山主峰,左青龙,右白虎,威风八面,正和京兆王的墓坪贯通,形成了一个罗圈椅子形状,随掏出罗盘,一定位,在脚下划了一道线,庄子坐北朝南,往下挖三丈六尺深,开始平基券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后,一家人白天给人家干活,晚上开始在卧龙村东南怪石嶙峋的山坡上,靠一锨、一钎、一锤、一筐、凿石挖基。铁锨不知坏了多少把,长钢钎磨成了小手钎也不知磨秃了多少根,起出来的青石,大块的破成小块,小块的凿成方方正正的基石卖给山下来山上买石料修房砌宅的人。整整一年时间,一家人硬是挖出了一块长十来米(三丈)宽七八米(两丈四尺)的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地基,他们白天下地,回来的时候捎石头,两年时间,砌成了三孔大石窑。遮风挡雨的窑有了,吴酬和却遭遇了一场家破人亡的变故(这是后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时间,吴酬和痛失弟弟和父母,好在,在亲戚家暂住的童养媳柳青回来了,携着柳青的手,吴酬和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经是牛羊成群、鸡鸭满圈、良田达数十亩,还有个采石场。五子两女也逐渐长大,并成家立业,成了家大业大的富户。五里八屯,连偃师、洛阳的人都知道,卧龙村有个吴酬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拼搏了35年整,吴酬和除了挣下偌大的一份家业,更是成了巩县、偃师、登封三县震惊乡里的大仁、大义、大善之人,在民间,有“吴善人”、“中州完人”之称。

公元1895年(清道光十八年),适逢吴酬和六十大寿。掐指一算,吴家上山也整整五十年了,至此,祖孙三代历时四十载修建的吴家山庄全面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