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江枫/摄

“2020年上半年,三个摘帽县(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6.6%以上,其中东川区6.7%,禄劝县6.7%,寻甸县6.6%,高于全市6.1%的平均水平。”8月7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玲,在全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说。

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增收项目

袁玲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锁定3个贫困县区,兼顾其他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区,加快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整合涉农资金累计456880.7143万元,产业扶贫投入累计197548.1976万元,投入占比43.24%,高于30%的整合投入比例;累计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672个,其中已完成532个,正实施140个。全市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3951户346788人中,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85641户326389人,分别占总贫困户及人口的91.15%和94.11%;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5641户326389人,实现百分之百全覆盖,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增收项目;全市带贫企业285个,带动建档立卡户34319户,带贫合作社数量1408个,带动建档立卡户62049户,“双绑”覆盖率达98.45%。

“昆明突出农业产业选择精准化,产业推进组织化,产业建设科技化,产业发展融合化,产业发展品牌化。”袁玲说,全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推进寻甸县云岭牛、功山羊、苗鸡、马铃薯,东川区小江流域干热河谷区农业产业科技园、中药材、畜牧业,禄劝县中药材、农产品特色物流体系建设、核桃、板栗、青花椒提质增效10个特色产业发展。晋宁花卉产业和寻甸肉牛产业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石林县西街口镇列为全国产业强镇示范创建。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缪家营社区、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新木凹村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认定的10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中,三个摘帽县共有36个,其中东川区13个,禄劝县6个,寻甸县17个,占总数的36%。

全市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农业龙头企业目前累计达511家,家庭农场1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447个。2019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现价总产值(不含烟草)1094.2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45:1,高于全国2.33:1的比值,居全省第一。

三个摘帽县(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增长明显,东川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为7078元,2019年为9414元;禄劝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为7301元,2019年为9691元;寻甸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为7524元,2019年为9979元。

袁玲介绍,3个脱贫县和有脱贫任务的县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业值比值大幅提升,其中寻甸县由2018年的0.25:1增长为1.68:1;禄劝县由0.14:1增长为1.5:1;东川区由0.1:1增长为1.4:1。

三个摘帽县区全部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全市还推进农业科技扶贫,按照摘帽县(区)“每个主导产业不少于3人的扶贫技术专家”的要求,组建了60人的市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推进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并在全市有扶贫任务县(区)选聘832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以村为单位、户为单元,全面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今年已到户开展产业扶贫服务18967人次。

全市积极推进9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嵩明县列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宜良花木城上榜国家农村双创园区,石林台创园上榜全国农村双创孵化实训基地。三个摘帽县(区)全部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扶贫覆盖189个贫困村,促进38种农产品上线销售。共推荐申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5大类项目98个,其中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品4个,特色养殖1个,特色食品2个,能工巧匠2人。石林县列为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秋季)推介线路,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共11条精品线路,西南地区仅2条。宜良河湾村、安宁温泉小村上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寻甸凤龙湾小镇上榜“全国十佳文旅小镇”。

昆明还聚焦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业(重点为肉牛业)、特色水产、中药材六个重点产业,以及茶叶、咖啡两个产业的加工及精深加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2019年组织参与云南省“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评选,昆明市11个品牌、5家企业、3家企业分别获 “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2019年全市共有地理标志商标13件,52家企业获得88张有机认证证书。2019年昆明市推介上报的“东川面条”“寻甸牛干巴”,纳入2019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特色食品目录。

抓实春耕,完成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0.1万亩

谈及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农业农村局所作的工作,袁玲说,主要是做了稳步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带贫主体质量、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推进产业问题整改四个方面的工作。

全市抓实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和物资协调供应,抗旱保苗促移栽,完成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0.1万亩,占计划面积的100.08%,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完成烤烟种植50万亩、合同约定收购量135.1万担;抓好“菜篮子”保供, 蔬菜播种面积77.53万亩,同比增长4.66%,产量148.37万吨,外销量113.92万吨,产值26.56亿元;水果在园面积45.25万亩,比上年同期34.72万亩增长30.33%,收获产量7974.9吨;44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达100%、工人返岗率达100%,产能逐步提高。

生猪生产稳步恢复,截至目前,全市生猪存栏162.7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8.25万头,累计出栏18.25万头,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寻甸县云岭牛、功山羊,东川区小江流域干热河谷区特色农业,禄劝县中药材、青花椒等10个扶贫特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针对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全市加快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销售量,做好信息监测和发布,成立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专班,先后通过产销对接工作座谈会、建立完善农产品冷链体系、对接北上广商超、推进市优秀农业企业与新零售业态有机整合等措施,推进农产品走出去力度、深度和广度。近期全市首批农特产品“进京”,接下来将有更多农产品在京客隆100个门店进行销售。

贫困户主体带动率达100%,产业扶贫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

袁玲说,市农业农村局还对全市1780个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运行监测,主体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9185人,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向建行昆明分行推荐11家茶叶加工企业贷款需求。向省农业农村厅推荐稳产保供“菜篮子”重点企业和重要生活必需品骨干生产企业金融支持推荐名单127户, 11家企业获得银行7504万元贷款支持,12户企业申请省级财政贴息。

全市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达1780个,其中东川区带贫主体279个(企业102个,合作社137个,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个);禄劝县带贫主体998个(企业50个,合作社938个,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寻甸县带贫主体133个(企业37个,合作社65个,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1个),全市贫困户主体带动率达100%。

今年以来,全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4524.87万元,占整合涉农资金53.8%,高于全省41.5%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川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额27941.42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23802.39万元,占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比例85.19%;禄劝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额53548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24739.72万元,占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比例46.2%;寻甸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额35393.79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14520.92万元,占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比例41.03%。加强项目调度管理, 2020年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6个,截至目前,开工率达100%,已完工46个,完工率为24.7%,开工率和完工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东川区27个,已完工9个,正在实施18个;禄劝县10个,正在实施10个;寻甸县47个,正在实施47个。

市农业农村局还组成8个督战小组和42个督战小分队,下沉到3个摘帽县42个乡镇和5个千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村入户、入企座谈、实地走访、指导服务400余人次。全市排查出产业扶贫问题135个,6月底均完成问题销号,整改完成率100%。

袁玲说,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巩固产业扶贫问题整改成果,培育打造主导产业,全面落实产业扶贫“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效益,有序推动产业脱贫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要以“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为主抓手,到2022年,每个县区培育打造形成1个有品牌优势、规模较大、产业链全、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1至2个上规模上档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辅助产业;若干个地域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一村一策”小产业。(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