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扰乱清净心的烦恼事很多,佛以智慧来化解烦恼,使众生得到开悟从而回归清净之心。通过学习理解,可以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逐渐改变我们的内心,断除一切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

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佛不能以偏概全而产生偏差,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佛也是通过种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经、律、论”各种典籍让世人学习,传下各种法门让世人修行,从而世人才会真正弃恶扬善,让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成就佛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摩祖师拆茅棚的故事

达摩祖师是国王的三太子,贵为太子,后来由于宫廷之争,他本来就无心于世间的这些事情,所以就奔一位高僧而出家。

这个高僧给要求剃度的几个弟子分别提出一些问题,达摩祖师回答得他虽然还满意,但是说:你必须要自己亲手盖起一个茅棚,作为你要求剃度的一个功课。

于是达摩祖师就开始去建茅棚,经过一段时间的失败,然后总结经验,终于亲自盖起了一座茅棚,连送饭的人都为他高兴。

但是看着达摩祖师的这个成果的时候,达摩祖师却自己又若有所悟地起身,把他自己亲手搭建的这个茅棚拆掉了。

送饭的人就觉得怎么会这样啊?看着他一次一次地失败,总算把茅棚建起来,替他高兴了,却看着他像发狂一样的三下五除二把茅棚拆掉了。

于是送饭的人就赶快跑回去告诉他的这位师父,“达摩今天刚盖好的,他忽然又把它拆掉!”但是,这个时候他师父却颔首微笑。

达摩祖师悟到了,修行不是靠一个物质上的茅棚,师父让他来搭建这个茅棚,是要找到心灵止宿之处,不是外在搭了一个茅棚,可以坐在里面挡风避雨。他找到了内心的茅棚,所以他拆掉了外在的茅棚。他的师父认为可以给剃度,让他出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属刹帝利种姓,后改名菩提达摩,农历十月初五,是达摩祖师圣诞。

传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菩提多罗生于南天竺,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给了二祖阿难尊者,当法脉迭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秉承了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扬佛法,从而成为中土的禅宗初祖。

后来又传给了二祖慧可(公元487~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摩祖师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梁武大同二年十二月于定林寺圆寂,终年150岁。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注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二入四行论略要,呈现如下: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众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之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