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好久不见,我是张小星。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到第三届的格致学院。今年我会在格致学院开三门课,第一门是导论课,叫《恋爱中的苏格拉底》,第二门是《认识论》,这两门的主要内容我曾在前几届格致学院讲过。今年新增的课程是《语言哲学》。在这之前,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做哲学课程的初衷。

之前读书时,我曾在网上写过一些哲学普及文章,分享关于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虽然后来时间有限,知乎基本搁浅,公众号双年更,但大部分读者仍比较喜欢,觉得很有趣。

不过,在关于怀疑论的一篇介绍文章中,有人回复说:『你的方向错了。怀疑论最终是关于神的问题,人想不清楚的。』后来,我和他回复了许久,被葛旭戏称『大战民哲』。

实际上,说怀疑论是『神』的问题,这个想法不算『错』。但是,这里的『神』指什么,『是……的问题』问题指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人类需要继续追问的。如果不想清这些,单纯拥抱『怀疑论是神的问题』,那这个答案无论正确与否都毫无意义。

最初做哲学普及的初衷很简单。一方面,当前的哲学研究已经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充满哲学冲动,却一步反思也迈不出。专业哲学走得远,讨论话题已经细分到涉及量子力学和自由的关系、责任的不同含义、信念的存在与量词的关系等等。与此同时,没受过专业哲学训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哲学困惑手足无措,每当想到『XX学是关于神的』这种论点就长出一口气,准备高枕无忧了,『这就是真理!』。

虽然哲学专业研究越走越远,它的动力却和日常哲学的冲动无异。西方哲学的思考模式,来自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所做的,也无非是拎着拖鞋,在广场上和人聊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善良?』这些奠定了西方哲学中伦理学、认识论基础的苏格拉底式问题,我们很多人都曾问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专业哲学,也只不过是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沉淀,比所谓民哲多做了几十步反思而已。 当然,通过这几十步的反复磨练,哲学家会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更加得心应手,也更乐在其中。但促使他们出发的,和让民哲挠头的,是同一种冲动。 两者完成的动作套路各异,出发点却几乎相同。 所以,在被专业论文折磨得死去活来之余,我常常希望从头开始和每个人分享,回到苏格拉底的起点,重新问一问 『 什么是知识 』 、 『 什么是善良 』 。

实际上,专业和非专业哲学之间虽然在具体内容和思考方法上有差别,但这种差别的产生往往有很多教育、分工等社会因素。在巴黎留学时,我对法国整体的浓厚哲学氛围印象尤其深刻。巴黎高师的校园很小,院系也都不大,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午餐后和不同专业的人坐在院子里闲聊。文学院的给大家讲宗教对写作的影响,物理系的嫌弃大家不懂量子力学,哲学系的反问对方如何辩护科学实在性。因为不了解对方领域的前沿,学科间的这种交流常常需要解释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高师院子的聊天也就是一场哲学讨论。有一个法语词对此正合适,café philosophique,就是三五人各点一杯浓缩咖啡,坐一下午,也聊一下午:谈什么是自由,肉体与灵魂的差别,政治与道德是什么关系等等。哲学普及,虽然不足以直接改变我们的社会环境,但会给更多人带来发现周围生活的契机。至少,哲学思考的习惯,会帮你更便捷地理解一个领域,明白一件事情,懂得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哲学普及,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功能是进行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训练。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确是中国学生的弱项。国内没有专门的逻辑学课程,逻辑思维的训练仅仅由数学课完成。内容更加复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也完全缺失。

不过,哲学虽然提供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却不仅限于此。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逻辑连贯,也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却依然无比固执。我在本科时做中国哲学的室友常常抱怨有人对他说仁义礼智虚幻,道德虚幻,道德无非是生物演化的结果,都是生物本能而已,没什么大不了。面对这种道德虚无主义的言论,很多人会不爽,却不知道如何反驳。显然,这种观点可能逻辑自恰,我们不能用逻辑反驳。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的思维谬误,也很难直接帮上忙。

能够撼动道德虚无主义的,是哲学思考。研究过『什么是善恶』、『道德价值的存在论层次』、『道德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比较顺畅地穿透基于演化论的道德虚无主义。就算做不到直接反驳,我们也能更加准确地找到它在思想市场上的位置。哲学普及不会让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能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在完美逻辑的背后找到隐藏的偏见。

下面来讲讲今年格致的三门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知道你是喜欢我的?』或者『两人掉水里,你先救谁?』这些问题恋人常会问到。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生活,都难免会遇上这样经典的桥段。遇到了,就很难全身而退。如果对方问的时候开心还好,但如果是因怀疑而问,那你就要当心了。就算再喜欢对方,就算脑子再灵光,怎么回答也都是错。

以『先救谁』为例。先救恋人还是先救母亲呢?如果你说先救母亲,对方肯定嫌弃『你不爱我!母亲第一,我第二?』;可就算你反过来,说先救对方,对方可能感到开心,但马上又可能会怀疑你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就这么抛弃母亲了吗,还毫不犹豫?怎么答,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换个例子: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对方的?你可以说,知道喜欢,是因为看你会脸红心跳。这个答案很标准的,简直是送分!但是,对方也可以说你玩游戏也脸红心跳,你任选一个角色奔跑、挥刀、吐火球都很开心激动啊。对方因此不得不追问:『难道我跟游戏是一样的吗?』

总之,这类问题平时不问还好,可对方一旦问起,你就肯定是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这些问题之所以难回答,不是因为你不够喜欢,或脑子不够灵光,而是因为它们背后都是哲学问题。这些哲学问题经历了千百年的思考,却仍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这门课,就是以恋人的视角来探索这一个个哲学问题。我们将从十个大问题入手。这些问题,分属四大领域: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心灵哲学。

我们来看看认识论中『怎么知道喜欢』这个恋人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一个人如何『确定』知道一件事情。确定性从哪来?

至于『怎么证明喜欢』是认识论的另一个问题。大家都做过数学的证明题。可能会有人在做数学的时候疑惑过:证明结论,需要前提,前提又有自己的前提。可这样下去,证明又怎么能完成呢?在数学实践中,大家证明到公理就终止了。『A=A』就是一个公理。如果一个数学证明到了这个前提,大家就不再为难自己了,安心地写下『证毕』两个大字。恋人可没这么容易满足。恋人会问:『A=A』的理由又是什么?这背后的困境是:人类的理智到底是一种什么结构?如果证明一件事情就是追溯一个理由链条,那证明到底能不能走到尽头?

认识论第三课里恋人的问题,大概也有人听过:『你爱的是我,还是一种喜欢的感觉?』乍一看,这太好回答了。你肯定不能说『喜欢的是感觉』,不然不就是渣渣的浪子了么?如果喜欢的只是感觉,那恋爱也不过是逢场作戏。但你再一想:什么又不是感觉呢?你对世界的接触,不都是通过感觉完成的吗?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首先不都是你意识中的事情吗?所以,如果想底气十足地回答恋人,说『我喜欢的是你,不只是感觉』,你就必须要首先证明存在一个外部世界,证明世界上不只有你的感觉而已。问问笛卡尔,问问康德,他们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没有,头昏脑热的恋人也自然没法在提问后的几秒内说清。

我们以『苏格拉底』为名不是为了研究苏格拉底本人的恋爱,我们是想看看,把苏格拉底放在恋人的位置上,让苏格拉底逼问恋人,或被恋人逼问,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是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这些学科框架的搭建。可见,恋人的追问,和哲学家的追问,何其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识论是我自己的研究重点,博士研究至今一直在写这个领域的论文。之前在法国读书时,以笛卡尔哲学为研究对象,后来兴趣转移到了笛卡尔最关切的话题——认识论。笛卡尔的整个体系都是从认识论开始讲起的。『我思故我在』以及外部世界怀疑论是从思考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始的。

认识论发展的历史悠久,基本问题却非常简单,比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理性?对于『什么是理性』这个问题,也可以通俗的表达成『什么是傻Ⅹ?』。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傻,傻的只能是别人。可是,『傻Ⅹ』是个很不友善的指责。这么伤人的话,如果没有理由,就不该乱说,不然就是无故伤人,是耍无赖。可是傻Ⅹ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什么又是傻Ⅹ?什么又是理性?问到这里,答案已经不再显然。要想明白『对方是傻Ⅹ』这些日常责骂到底有没有理由,我们就必须进行更深入的认识论探讨。

认识论的课程会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十二周课程介绍认识论基本问题,研究知识、信念、理由这些概念;十二周以后,我们会探讨认识论和社会、道德、实践、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届格致我们新增了一个模块——《语言哲学》。语言哲学的问题也很基本,就是问:什么是语言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语言。有英语、汉语、法语。我们也知道语言是有含义的。可是,语言背后有含义这件事情,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有没有统一的理论能连贯地解释语言的含义?

看这么两句话:一个是『格致很有趣』,另一个是『奥利给』。这两句话都是有含义的,不是一堆混乱的字符。可是,我们怎么解释它们的含义呢?

关于语言含义的一个经典解释是意义来自于它的外部事实。比如,『苹果是红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苹果是红的。它的意思似乎来自于如下外部事实:苹果这个东西,有一个颜色,是红色。同样,『格致很有趣』似乎也指向一个外部事实。这句话关于格致,关于格致有没有趣。可是,『奥利给』好像不太符合这个条件。『奥利给』是一个呼声,用于表示『给力』。作为呼声,这句话跟事实没什么关系,我们也就不能用事实所指来解释『奥利给』的含义。

『奥利给』这句话,似乎要求我们替换另一个意义模型。也许,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外部世界本身,而在于说话者本人的想法。说话者怎么想,说的话就是什么意思。当人们喊『奥利给』时想说的是『给力哦』。于是,『奥利给』的意思就是『给力』。可惜,『格致很有趣』却不太符合这个模型。毕竟,『格致很有趣』这句话的意义首先是对事实本身的一个阐释,无关说话者的心理状态。

所以,语言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会首先讨论指称理论,介绍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随后我们会讨论语言行为、言外之意更加微妙的语言现象。

- End -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撰稿:张小星

编辑:梓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 哲学还可以这样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