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通力合作,将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军事实力强悍的美国人也只能无奈签下停战协定。三年作战过程中,中朝军队都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才换得来之不易的停战条件。不过在此期间,朝鲜高层对没能扩大战果控制整个半岛而颇有微词。结果苏联统帅斯大林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朝鲜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高层主要的不满,集中体现在一个时间点:抗美援朝第3次战役。按理来说1951年初的第3次战役,是中朝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最成功的战例之一,跟之前的第2次战役一样,都痛击了联合国军迫使敌人大步后退,属于军事大捷。而第3次战役更是使敌人向南退到了三十七度线,从战线推进距离来看,属于志愿军在朝作战的巅峰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到自身立场及宏观军事素养的限制,朝鲜高层对于志愿军此时的停止追击产生了质疑,并向中、苏方面都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他们认为,美韩军队连遭两次重击大步向南撤退,士气已经跌落到谷底;中朝军队占据兵力优势同时还是乘胜追击的一方,要把联合国军“赶下海”是不困难的。因此朝鲜高层对志愿军的打法并不认同,甚至声称“错过了最好的取得全胜的时机”。那么这种判断是对是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十分简单,早在1950年战争初期,志愿军还没有过江作战,朝鲜人民军曾经凭借军事优势一路向南猛攻,把当时比较弱小的美韩部队逼入狭小的釜山防御圈。应该说当时朝鲜军队取得的战场优势,比第三次战役后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中苏方面都担心,美军从朝鲜半岛中部增兵,直接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拦腰斩断,实现南北夹击。结果怎样呢?麦克阿瑟果然趁机发动了仁川登陆战,后面的战事发展我们就很熟悉了,朝鲜军队完全失势不得不求助中国出兵,抗美援朝这才正式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朝鲜高层此时好了伤疤忘了痛,几个月前的教训没有吸取,反而对志愿军的正确打法提出质疑和不满。第三次战役尾声,志司停止追击的决定,是对补给线过长及官兵疲劳损耗程度的综合考量,能够有效防止美军再复制一次仁川登陆,甚至更严重的东西两面登陆,从而把已经打下的战线稳固下来,也把中朝军队的军事风险降到了最低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得知来自朝鲜的抱怨后,非常公允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志愿军能够在装备处于绝对下风的情况下多次重击强大对手,所做的判断和行动都完全正确。中国同志掌握了真理。朝鲜方面随即被斯大林的这段话点醒,摆正了位置,此后没有再执着于这一问题,中朝两军的军事合作也越来越默契,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