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游记》第八十回中写唐僧的外貌:“三藏眉清目秀,额阔顶平,耳垂肩,手过膝,好似罗汉临凡,十分俊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耳垂肩,手过膝”。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刘备的外貌是:“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瞧,一代帝王刘备的外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和唐僧的外貌如此相像。这是偶然的吗?

《陈书 本纪第一 高祖上》描写陈朝开国帝王陈霸先的外貌特征是:“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陈高祖也是“垂手过膝”,和刘备、唐僧相貌特征相近。

又,《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写晋武帝司马炎的相貌是:“人物魁伟,立发垂地,两手过膝。”这里的“两手过膝”再度出现。除此之外,中国的文学或史学中描写帝王外貌仍有不少“两手过膝”的,此处不一一列举。

以上可知,帝王的相貌和唐僧的相貌均有相同之处“手过膝”——手臂修长,垂下时可超过膝盖。正常人是不会有如此奇特的相貌的。什么人有如此相貌特征呢?答,佛祖有如此相貌。《金光明经》中写佛祖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优婆塞戒经》写佛相之一便是“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因此,《西游记》写唐僧“手过膝”是为说明他有佛相,必定成佛,也暗指他本是金蝉子转世。而《三国演义》及其他文学或史书中帝王之相为何也与佛相联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季羡林先生的说法,这其实说明了印度文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然而,为何偏偏要将佛相与帝王之相联系呢?

佛家讲究普度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得到解脱。那么众生如何做到呢?按照佛教的观点,那就要修行,如王维诗句“安禅制毒龙”,“安禅”是为修行,“制毒龙”是为断掉七情六欲等一切障碍。如何修行呢?有法则的:戒定慧。戒(清规戒律)指持戒,因持戒而心定,因心定而生智慧——智慧即是佛家所谓的“般若”——因智慧方能悟透大千万象、生死轮回,从而成佛。所谓佛,即是觉悟者。

但凡夫俗子其实很难觉悟到佛的境界的,戒定慧中的第一步“持戒”对凡夫俗子来说便难上加难,何况其他呢?凡人的七情六欲又岂是轻易勘破的?故而佛祖才述而不作,四处传道,弟子们更进一步将其言行以“如是我闻”开头编写众多经典,以便导引众生。——其实这更是不可能的。古代的芸芸众生有多少不是睁眼瞎呢?这些经典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得睹所能解悟的呢?

这样看来,佛祖要解脱众生,恰如帝王要治理百姓,二者在实质虽有不同,但在形式上及基本目的上颇有雷同之处。形式上,佛家要传道,帝王也要传道,只不过二者的道不同。基本目的上,佛家让众生觉悟、解脱,从而登入极乐世界;帝王则需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身居太平世界。因此,可以说,佛普度众生,而帝王则造福众生。按世俗的理解,普度众生其实也是一种造福众生。因此,佛与帝王的宗旨甚至可以如此相似。这或许是帝王之相和佛祖的相貌联系起来的原因。

除此之外,帝王之相和佛相联系起来,还有可以探讨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家讲究众生平等,不仅如此,佛、菩萨、罗汉等与众生也是平等的,并无地位上的差别,所不同者仅是觉悟的程度深浅罢了。而帝王岂能与百姓平等?故而,将帝王之相与佛相联系其实可看出中国人将佛教文化的世俗化,把印度文化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譬如《西游记》书中最后一回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功成,最后却是如来佛将四人一一加封,连白龙马也加封,这哪里是佛家的行为呢?分明是帝王论功行赏的翻版。仅此一条,便可知《西游记》的作者其实对佛教所知甚浅,甚至可以说是甚谬的。佛、菩萨、罗汉等,是根据众生的自我觉悟程度来定的,悟到何种程度便是何种境界,佛、菩萨、罗汉等只不过是对应此种境界的称号,并无地位上的高下之分。《西游记》将佛教世俗化,如来佛祖隐隐为三界的主宰、帝王,掌握莫大权力,其他菩萨、罗汉等无非是功臣将相的翻版,只不过加上了神通——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威权,帝王将相尚且要匍匐在佛祖的金像之下祈福呢。

其他文学或史学将帝王之相与佛相联系的作者呢?也是将佛教系统世俗化罢了。他们将具有莫大神通的佛祖与权力无边的帝王联系起来,又将佛家极力宣传的众生平等理念抽离出去,代之以世俗的等级观念。这足见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非同一般的吸收与改造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中国文化绵绵不绝,独树一帜。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