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的水神崇拜十分兴盛,管驿前的晏公庙、杨家埠的周颠庙、高门的七胜庙等等,各路水神在鄱阳尽享民间烟火,也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但这些传说中,大多是挽舟楫于既倒的个案。能救千万苍生于水火之中的,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干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百年来,鄱阳人在享受丰富水资源滋润的同时,也饱受洪水伤害。大水淹将过来,家再留恋也留不得,湖区百姓面对现实的唯一选择是:逃难、迁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鄱阳人采取“联圩扩建,加固堤防,上蓄下泄,积极防御”方略,在湖区大力联圩扩建,加固堤防。这两张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就是当年鄱阳人民抗击洪水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料记载,1954年10月26日,饶河联圩工程指挥部成立,从全县各地抽调民工4万人,组成15个民工团参加建设,高峰期民工达5.1万人。工程于11月10日正式开工,1955年4月全面竣工。当时设计高程22米,顶宽4米,内外坡1:3。之后半个多世纪,鄱阳人民为保护这条生命线,不断对饶河联圩进行维修加固,1989年,为使乔木湾3000米险段除险达标,在取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三庙前乡组织劳力6500人,到莲湖等地租船250艘过河取土,因为圩内是泡泉群不能取土,圩外紧临乐安河无土可取,只能跨过乐安河取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河圩位于鄱阳镇南边,饶河北岸。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饶州刺史梁文谦、巡官刘宗宏,率民沿饶河培土为市,自县城永平门(即今东门口)到姚公渡止,亦防洪水。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饶州刺史李复,率民培筑东湖堤(新桥至荐福寺)。由于洪水灾害和战乱,圩堤屡有兴废。1968年冬,县财政拨出专款71.79万元,花半年时间完成土方33万立方米。1970年,自城西黄泥岭折向西筑堤接青山湖圩。经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维修、加长加固,沿河圩工程已成为鄱阳县市政工程新亮点、居民休闲新景点。

到本世纪初,全县保留圩堤48座。其中:保护农田面积33333公顷以上圩堤6座,保护农田面积666.67公顷以上33333公顷以下圩堤6座,保护农田面积6666公顷以下圩堤36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圩堤就是一道生命线,凝结着鄱阳人的聪明才智。(记者程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