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5)痛感兴亡,世恩难忘《桃花扇》

在《云亭山人漫记 . 桃花扇本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峒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顾彩)有刘子骥之愿,竟入峒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花扇》传奇,乃是清初大戏剧家孔尚任的代表剧作。孔尚任,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生于山东曲阜,是孔子第六十四代裔孙。他的40出大戏《桃花扇》于公元1699年脱颖而出,同年在京邸上演。因其主题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秦淮名妓李香君与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悲剧,反映了明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南明王朝由兴盛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剧痛”,一时名噪京都,轰动全国。但因剧本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作品热情讴歌了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黄德功、左良玉等,无情痛斥了降清将领刘良佐、刘泽清等甘心为异族统治者充当奴仆的叛卖行径,很快就被清王朝责令停演,并将作者罢官遣返,孔尚任不得不回到曲阜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花扇》在京城遭禁,却在万山阻绝之容美传演不衰,是因为容美田氏因十三代受封于明,故对明王朝的衰亡有着“世恩难忘”的切肤之痛。“恒演《桃花扇》”以寄“亡国之思”,说明司主田舜年与孔尚任、顾彩等汉族名流思想感情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田舜年还写诗作画向孔尚任通报盛演《桃花扇》的喜讯,孔尚任十分高兴,立即回诗答谢以结牢这段翰墨姻缘。诗中称“惊见诗笺世外霞,武陵小记不曾差……文翁壁画生经览,僰道弓衣赋客夸。自是笼头收药物,何须扇底看桃花”,并极力支持顾彩代他造访容美。

田舜年盛演《桃花扇》,反映了他一个时期对清王朝的狐疑之思。一是清王朝入关后大掠山东等地,给当地人带来了惨重灾难;二是容美土司屡屡上书请求封赐,却被长期冷落。恰好《桃花扇》之主题,迎合了土司与土民的故国之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容美土司上演《桃花扇》,“初学吴腔,终带楚调”(顾彩语),说明《桃花扇》逐渐与当地南剧相结合的过程,即所谓“一剧两剧三四剧,板腔不必寻规矩”。这种移植,进一步说明田舜年崇尚文艺,谙识音律,也希望通过上演戏剧买教化、纯民风的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