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微信给我说,说他去年读了100本书。我很惊讶,问他读完之后有什么收获?他的回答竟然是:“没有收获”。所以他自己也非常疑惑:“不都说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吗?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却没有收获呢?”我笑着回答说:“你好像对这句话有误解吧。想要达到飞跃的状态,质应该是量的前提。也就也就是说想一定要有质量的大量输入,才能真正的获得提升。”

现在是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成功人士都会提倡年轻人多读书。白岩松也在一个视频里说过:“读书是最低成本却收益最大事情”。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可是读了很多书,却没有任何收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书却毫无收获呢?其实这跟错误的学习模式有关。这种机械的读书方法可以称为“死读书”,也就是没有思考的读书。这种学习模式没有思考,所以也没有办法获得感悟和启发,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办法有所收获的。最好的学习模式是由过去的机械阅读改变为深度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深度思考,又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呢?成甲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成甲是得到的讲师,被罗辑思维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也是混沌大学文旅行业创新商学院发起人,在混沌大学创新商学院录制上线“思维模型”和“刻意练习”课程。2019年,成甲赴美专访查理·芒格先生,并向查理·芒格讨教多元思维模型的学习方法。同年出版了《好好思考》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如何利用多元思维模型进行深度思考。

成甲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研究经验,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高效学习,并且从思维模型入手,进而搭建出全面系统的思维体系,帮助我们获得超强学习力。

下面我们开始探究一下,为什么看了很多书却收获不到知识的原因。学习一下究竟什么是深度思考以及如何利用深度思考才能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机械学习只是浮于表面,学不到知识的本质

机械读书的人,只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积累了些知识点,却没有思考知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这样一来,无法透彻的理解这些知识,也不知道这些知识和哪些知识可以相关联,所以也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这样一来,我们只能看到一棵树,却看不到森林。

这种浮于表面的学习方法无法突破个人的认知边界,所以对于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有局限性,这样一来,根本无法让知识为自己所用。

比如说,我们学习写作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写大纲建立结构,然后找到相对应的素材,再去理顺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听到这些之后,你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就开始写文章了。可是写完之后,老师说你的文章主题不明确,逻辑关系很混乱。这个时候你才会产生疑问,什么叫主题不明确,什么是逻辑关系混乱呢?

这种学习形式就是浮于表面的学习。如果你学会了深度思考,那么在刚开始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应该提出疑问:什么是主题,怎么写文章才能让主题鲜明呢?逻辑又是什么呢?主题、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其实深度思考还不仅止于这一步,后面我们还会在实践应用里更深入的讲述如何深度思考。

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发现,浮于表面的学习只是给自己一种很努力学习的假象,根本没有本质的收获。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低水平的勤奋陷阱,让自己学会深度思考,这样能够在问题的表象之下,不断的深挖问题的本质,最终找到同类问题的底层逻辑,而不是某一个问题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高效学习的方式:深度思考

1、什么是深度思考

很多人对于学习的理解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

可是查理·芒格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眼里和规律,查理·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实际上就是基于知识系统之上,整合了众多学科的原理和持续有效的方法,解决同类问题的思维模板。

查理·芒格提出的思维模型,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于传统学习的认知。过去我们一直把知识作为学习的单位,而现在我们需要将各个学科的原理、规律作为思考时的基础。

所以深度思考实际上就是找到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并且利用思维模型来找到绝大问题要害,从而解决大多数问题,而不仅限于某一个问题。

当然,找到思维模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层次来思考,思考的层次越深那么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从四个层次来理解深度思考

成甲将思维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帮助大家来理解究竟什么是深度思考。

(1)经验技巧

成甲之前想学习如何砍价,于是就选了“动批”作为练手的地方。可是刚去那里的时候,还没有经验,只敢喊出对方给出价格的一半。结果老板赶紧把货物塞进他手里,而他也选择了落荒而逃。

后来从朋友那里学来一种砍价模式,他给起了个名字叫做“从脚脖子开始砍价”。如果对方说200元,那么就直接砍到20元。最后可能五六十元就拿下了。

这种“从脚脖子砍价”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人们通过以往砍价经验总结出来的。

但是这种经验却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比如说,如果你去商场买东西,把价格砍到这么低的话,那么服务员估计会把你赶出去。

所以经验技巧只是思考的最浅层模式,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挖问题的本质。

(2)方法流程

再继续思考一下,这种“从脚脖子砍价”的方法除了经验之外,和什么方法论类似呢?成甲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本商业谈判方法论的书,里面提到了一个策略叫做“狮子大开口”。所谓的“狮子大开口”就是要给谈判对手出乎意料的强硬条件。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些方法抽象出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学科原理可以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这样我们的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学科原理

这种砍价或者“狮子大开口”实际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找到博弈中的优势。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上升到心理学的范畴。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做“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所以无论我们把价格砍得很低,还是狮子大开口把价格提的很高,都会给人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会让之后的谈判更有优势。

当我们把问题抽象到了心理学原理时,我们会发现,锚定效应这个知识可以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仅仅是用于砍价或者谈判了。比如说,我们在相亲或者面试的时候,一定要给对方留下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4)哲学视角

其实所有的学科原理或者方法流程等等所抽象出来的意义,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所以最后将视野上升到哲学视角,才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认知的模型。

锚定效应所反映出的哲学原理,就是人总是会受到第一印象或者有先入为主的思维限制,这也是人性的一大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如何利用深度思考把读过书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1、快速查找知识点

真正高效读书的人,不会拿出一本书就开始从头到尾的阅读。而是会先预览简介、目录和序言,简单的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然后再找到自己需要的章节精读。

如果遇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就赶紧记录下来,并且写下这个时候的思考。

成甲把这种读书法起名叫做“不读书法”。所谓的不读书实际上就是不要只为了读书而读。遇到有价值的内容,最好赶紧合上书,开始进行思考。

  • 这个时候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这个知识点会对我有启发?

这个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遇到过的事情里,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过去学到过的知识里,有没有类似的知识?

经过思考之后,我们能够通过阅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内化知识。

但是这种读书法也有一个弊端,因为我们学到的是一些知识点,所以它比较适合解决生活中的某一类问题,但是却无法和更多复杂问题建立连接。所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线,帮助我们连接更多知识,解决更为复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当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除了积累有感悟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将书中的关键词整理出来。然后理顺一下这些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利用了哪些知识点和关键词来解释这个问题的。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出来,找到知识的结构和脉络。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本《学习之道》。作者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不会学习的问题。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是:两种思维模式既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组块、知识抽象化(包括比喻和类比)。

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些知识点的意义。人可以利用两种思维形式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专注思维模式之下,人们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但是发散思维模式之下,更容易帮助我们产生创意和灵感。而思维组块是我们记忆的单位。我们每个人最多只能记住四个组块的内容。而知识抽象化也是帮助我们提升理解力的一种方法。

那么之后可以理顺一下这些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灵活的利用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和抽象化知识这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提升学习力。而提升学习力,记忆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想要获得良好的记忆力,就是尽量将知识点以组块的形式呈现,这样我们才能记得更多、更牢固。

这种从关键词中寻找逻辑关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只见一个知识点,而不见知识网络的现象,帮助我们串联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跳出书的本身,发现背后的隐性知识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每一本书里的知识,除了有文字、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显性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

我们看书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同一个主题下,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观点,也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论。

比如说,对于如何养成好习惯这一问题,在《微习惯》这本书中,作者提倡可以每天保持做一些微习惯的计划,不要提升计划的难度。否则会因为难度加大了而放弃,从而破坏了微习惯的意义。

可是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倡不断地增加任务难度,这样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书中显性的知识,那么我们根本不知道相信谁的方法,也很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所以想要真正的学到一本书中的精髓,我们除了去学习这些内容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应该去探究这本书没有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书中隐性知识呢?

成甲给出的方法是,我们需要跳出这本书本身,去探究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

也就说,我们必须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写这本书的初衷,和这本书中知识可以应用的不同场景。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相对性、文化性、偶然性和整体性。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把知识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读书的目的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认识和了解知识;第二层是思考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深度思考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并且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读书才能发挥真正的意义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