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骚》名义考

迄今为止,对屈原赋《离骚》题意的解释,大略有以下几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邮票

一、离忧。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二、遭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索隠引应劭曰:“离,遭也;骚,忧也。”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班固《离骚赞序》:“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颜师古亦云:“离,遭也。忧动曰骚。遭忧而作此辞。”或谓司马迁说即与班固同。

三、别愁。东汉王逸《离骚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一云依道径),以风諌君也。”洪兴祖补注:“余按,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非屈原意也。逸说非是。”

四、离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伍举所谓骚离,屈平所谓离骚,皆楚言也。扬雄为《畔牢愁》,与《楚语》注合。”按,《国语·楚语》“骚离”韦昭注:“骚,愁也;离,畔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骚纂义》

五、曲名。游国恩《离骚纂义》:“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一事而异名者耳。……如《九歌》《九辩》之类。”

六、遣愁。钱钟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

七、离尤。陈剑《据楚简文字说<离骚>》说,“离骚”本即“离 (尤)”,汉人转写时误以 为蚤,于是写成“离骚”。

“离尤”说疑点在于,《离骚》正文“进不入以离尤兮”,《九章》“恐重患而离尤”,“离尤”皆不误,而标题误为《离骚》,于情理不合(徐广才《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

而别愁(即离愁)、遣愁诸说,虽皆可通,然皆缺乏验证,故学者多依班固训“离骚”为“遭忧”,且谓司马迁说与班固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屈原楚辞书对

今详析司马迁说,觉其未必与班固同:“离骚者,犹离忧也”,他并未说“离,遭也”。

愚谓离即罹之古字,罹亦忧。《尔雅·释诂下》:“罹,忧也。”郭璞注:“罹,忧。”《释言》:“罹,毒也。”郭璞注:“忧思惨毒。”《诗·小雅·小弁》:“我独于罹。”郑笺:“罹,忧也。”

且罹字古即作离。《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毛传:“罹,忧。”陈奂疏:“《说文》无罹字。疑古《毛诗》作离,《释文》:‘罹,本又作离。’《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注引《毛诗》,作‘逢此百离’。《斯干》‘无父母诒罹’传:‘罹,忧也。’罹,本又作离。离为忧,则‘逢此百离’犹下章‘逢此百忧’耳。”

按,《说文新附》:“罹,忧也。从网,未详。古多通用离。”《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毛传:“离,忧。”证“离”即古“罹”字,训“忧”。

骚为慅之借字,《广雅·释诂四》:“慅,愁也。”《玉篇·心部》:“慅,忧心也,愁也。”故离骚即忧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抱石绘汨罗江畔之屈原

《国语·楚语上》:“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韦昭注:“骚,愁也;离,畔也。迩,境内;远,邻国也。”今按,依对文,距、违义近,则骚、离义必亦近,而“离畔”与“骚(忧愁)”义隔。

离当读为罹,罹亦骚也。“骚离”即离骚,亦即忧愁。依文义,“迩者”指境内臣民,“远者”指境外夷狄;“远者”尚仅“距违”,则臣民慑于淫威,仅忧愁而已,未必离畔也。

王应麟曰:“伍举所谓骚离,屈平所谓离骚,皆楚言也。”愚以为此说虽是,犹未达一间,当谓“伍举所谓骚离,屈平所谓离骚,皆楚言,其义一也。”

与“离骚”义近者为离忧。《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辞集注》

对比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朱熹《招隐操》:“思君不见,我心徒离忧。”明李梦阳《龙沙遇毛君武亭饯》:“棹舣北沙稳,山迎西户幽。江湖半落照,风水独离忧。”

“徒离忧”、“独离忧”皆只能讲成“徒然忧愁”、“独自忧愁”,而不宜讲成“徒然遭到忧愁”或“独自遭到忧愁”:

“徒离忧”是说忧愁无益,“独离忧”是说他人皆乐我独忧;“徒然遭到忧愁” 或“独自遭到忧愁”则义不可通。《诗·桧风·羔裘》:“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宋王质总闻“徒忧劳伤悼而不能已也。”司马光《传家集·功名论》:“人主徒忧劳于上。”“徒忧劳”与“徒离忧”同,亦曰忧愁无益。

与“离骚、离忧”义近的是“离愍(慜)”。《楚辞·九章·思美人》:“独历年而离愍兮。”王逸注:“修德累岁,身疲病也。”

《楚辞·九章·怀沙》:“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王逸注:“慜,痛也;鞠,穷也。言己愁思,心中郁结纡曲而痛身疾病,长困穷,若恐不能自全也。……慜,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绘离骚图

皆不释“离”字,而将“离愍(慜)”统释为“身疲病”或“己愁思”,说明他也认为“离”与“愍(慜)”义近。明王直《万木图赋》:“徘徊山下欲去而未忍兮,怅离慜其畴依?”离愍,也即忧愁而已。

《楚辞·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

游国恩《离骚纂义》谓劳商与离骚本双声字,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果尔,则《离骚》亦古楚曲名,而以忧愁为义。

《汉书·扬雄传上》:“(扬雄)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颜师古注:“旁,依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三》“反离骚”条,谓“《反离骚》”,离字衍。《广骚》、《反骚》,皆省离字;诸书皆引作《反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钦定补绘离骚图》

金壁按,如此,是离与骚并列而义近,故可省离(罹)而独言骚也。若离与骚为动宾关系,则断不可省“离(罹)”而独言“骚”。

“畔牢愁”条,王念孙又谓牢读为懰,懰,忧也;畔者,反也;或言《反骚》,或言《畔牢愁》,其义一也。

金壁按,王说甚是,《反骚》、《畔牢愁》,皆扬雄反屈原忧愁之意而赋之。但愚以为牢不必读为懰,牢当读为劳(牢,幽韵来母平声;劳,宵韵来母平声:牢、劳幽宵旁转),劳亦忧也,牢愁即劳愁,劳愁即忧愁。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二:“劳愁积而髀肉生,愤气激而背痈起。”明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卷上下:“方免别生思虑,仍无劳愁也。”

今人所谓“牢骚”,实即“劳騒”、“离騒”之转语,皆忧愁之意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一浮书楚辞句

则“离骚”即“牢愁”,也即忧愁,可无疑义矣。

二、“流亡”词义索解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其中“流亡”之义众说纷纭。王力注:“流,放逐。亡,出亡。”朱东润注:“以,或者。流亡,漂泊异乡。”

游国恩《离骚纂义》谓“溘死与流亡对文,言宁愿奄然物化,或流放以死也”。这是用了清林云铭《楚辞灯》说:“或受诛立死,或放斥丧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赋注》

张新武《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义注释指瑕》(《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谓“以”无选择连词用法,凡屈赋中连词“以”所连两个动词词组,或为连动,或为并列关系。

前者如“乘骐骥以驰骋、忽奔走以先后、回朕车以复路、进不入以离尤、忽反顾以游目”等,后者如“揽木根以结茝、矫菌桂以纫蕙”等。

而如此句解,流亡为放逐出亡,则“死”与“放逐出亡”既非连动,亦非并列。正解应是“流,流散。亡,消亡,消失。‘宁溘死以流亡’是说,宁愿忽然死去,魂魄流散消亡”。

按,张说有理,唯“流亡”之释可商。

东汉王逸注此句为“言我宁奄然而死,形体流亡”,“流亡”虽云未释,然既谓“形体流亡”,其义亦可得而察也。屈赋中与此句类同者尚有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永玉绘屈原

《九章·惜往日》:“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王逸注:“意欲淹没,随水去也。”

《悲回风》:“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长愁。”王逸注:“意欲终命,心乃快也。”

可见“流亡”是对“溘死”的补充,即“形体流亡”,也即“随水去也”(“随水去”则身体必自然消亡),今语则为“(身体)漂流而消逝”。

窃以为屈原于其赋中三复“溘死流亡”,决非偶然,而有深意焉:凡已决意自尽者,皆面临另一重大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今人所谓“怎么个死法”。

而与“死法”有直接关联的是,尸体如何了结——这是古人更为重视的,当然今人亦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书离骚经帖

观屈赋中,凡屈原言及欲死者,皆暗示或直言结束自己生命(包括尸体了结)之方式——投水而随波漂流,葬身鱼腹。而王逸皆无一例外地予以心领神会之准确解释:

《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洪兴祖补注:“颜师古云:‘彭咸,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按屈原死于顷、襄之世,当怀王时作《离骚》,已云:‘愿依彭咸之遗则。’又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盖其志先定,非一时忿怼而自沈也。《反离骚》曰:‘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岂知屈子之心哉!”

《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卒没身而绝名兮(王逸注:‘姓字断绝,形体没也。一云:名字断绝,形朽腐也’),惜壅君之不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彩绘离骚图

《悲回风》:“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洪兴祖补注:‘《越绝书》曰:子胥死,王使捐于大江,乃发愤驰腾,气若奔马,乃归神大海。自适,谓顺适己志也’)。望大河之州渚兮,悲申徒之抗迹(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王逸注:“身消烂也。”

盖屈原忧愁幽思,蹇产莫释,遂决心袭先贤之迹,赴河入海,随流而逝——即《惜往日》、《渔父》王逸注“形体没也”或“形朽腐也”、“身消烂也。”——故吟咏之间,三致志焉,此“流亡”之语所由来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中焘绘楚辞秋意图

盖解屈赋此句者,唯王逸注最得其神旨:“言我宁奄然而死,形体流亡”——是形体流、形体亡:流,即“随水去也”;亡,即“形体没也”或“形朽腐也”、“身消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