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三十而已》中的贵妇们,喜欢炫富。

除了炫包,炫娃,炫老公,炫喝茶也是一种。

真心替我们茶行业高兴啊,“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扮演平民百姓日常解渴之品的茶,也与奢侈品一样,成为了贵妇们炫耀自己品味不凡的道具。

可喜可贺。

然而,喜过则感慨万分。

为今日茶叶地位的日隆而反思往昔数十年近百年茶叶的黯淡无光。

为上数数千年茶叶的地位之隆重而后来之卑微。

要知道,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以降,茶叶的地位,无论是部落时代,还是封建王朝,还是资本社会,都是很高的。

达官贵人饮茶。

平民百姓也饮茶。

唐朝的僧人喝茶,宋朝的皇帝爱茶,清朝的贵族饮茶,连边疆的少数民族,相较中原地区尚不开化的滇藏一带,土司们也是流行喝黑茶的。

后来,在那漫长的特殊的年代,茶叶的地位日渐低下。

也是,仓禀实而知礼仪。

肚子填饱了,民间富足了,才有精力谈论诗书画,才有心情喝茶、听曲儿、享受精神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汉朝是重武的。

刘老四打下的江山,是从秦人手里来的。

纠纠老秦,虽然有半坡文明打底,但自然条件的局限,生活条件仍然不如江南富庶。

且刘老四一个粗人,哪里懂得喝茶。

那时候每一任大汉朝的君主,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在文景两朝,奉行的是休养生息政策。

如花似玉的公主一位一位地送到塞外漠北去,丝绸茶叶珍珠一车一车地驼到西域去,换来数十年的和平。

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

几十年的太平日子,是女人换来的。

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这里,老天爷送给了他两个人,一个是马夫出身的卫青,一个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这两个人带着汉武帝配给他们的精兵骏马,把匈奴人打散,打到东欧去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汉朝的人,是不太敢享受生活的。

那时候贵族士大夫们喝茶,也比较简单。

炉子烧点炭,或者直接就是木材,上面放一只大釜,里面烧着水。

等水沸了,就把茶叶扔进去。煮开了就可以喝了。

加调料,或者不加,都可以。

汉朝人煮的茶叶,是生茶叶。也许也会有人晒干,但极少。大多数人都是吃的生茶叶子。

那苦,那涩,就别提了。

当然那样更容易辨别出茶叶的好坏来,好茶苦涩味轻,劣质茶苦涩味重。

是不是好茶,来啊,来锅里一煮便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到了盛世大唐,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李二凤这个天可汗的治下,唐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个个非常有钱。

人嘛,吃饱了,就开始追求享乐。

诗,书,画,歌,舞,瓷器,在大唐盛世,没有一个不发展到顶峰的。

茶,也在唐人手中,玩出了超出汉人好多倍的花样来。

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唐人、讲究生活情调的唐人,已经不像汉人一样,简单地拿只锅烧水煮生茶叶、煮干茶叶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就是唐朝人。

他详细记载了唐人吃茶的流程。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唐朝是煎茶法,跟我们今天讲的煮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拿一只大锅,底下架上炭,烧起来。

等水烧开(初沸),量好水量,多了就打一些出来。少了就加一些进去。然后加上调料,盐、胡椒粉这些。

加入调料之后,等水二次烧开(二沸),舀起一勺凉水,绕圈浇进沸水中,让水花不要那么沸(冷汤止沸),接着投入筛好的、烤过的茶叶末。

过一会儿,沸水再次沸腾起来,伴着茶末,有雪白的茶花茶沫弥漫开来,像白雪覆盖在表面一样。

这样就算是煮好一锅茶了。

拿出大茶碗,分茶,稍凉,就可以开始喝了。

唐人喝茶的时候,会配一些茶点。贵妇们聚会的时候,侍从们要摆出一张大方桌,上面摆上茶碗,各种茶点,大碗的小碟的应有尽有。

侍女们在离茶桌不远的地方,摆上风炉和煮茶的釜,慢慢煎茶。

煎好了再奉上茶桌,分给各位贵妇。

这些画面,有唐人画作为证。

详见: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唐宫仕女图》、《萧翼赚兰亭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到了大宋朝,茶文化与茶艺术的发展,直接到了巅峰。

自此之后,没有哪个朝代能出其右。

宋朝人的爱茶,是自上而下的。

首先,皇帝亲自为茶,写了一本书。这放眼哪朝哪代,都是没有的事,都是一件稀罕事。

这于茶叶和茶界来说,实在是殊荣。

其次,由于民间延续了大唐盛世的富足,宋人在饮茶这件事情上,比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朝的喝茶,分为普通人喝茶和点茶。

普通人喝茶,跟唐朝的煎茶法(煮茶),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也开始有人拿干叶子用大茶壶泡着喝。

而贵族圈子里,则流行点茶,和茶百戏。

这两种喝茶玩茶的方法,堪称高贵的生活元素,即使是普通的官宦人家,也是喝不起的。

比如,大热的古装剧《知否》里,就有这么一个细节。

盛家嫡出的大小姐华兰,高嫁到了候府。却因为不会点茶,因为盛大人的官太小,导致家里的女眷没有机会接触到高级的点茶和茶百戏,而遭到婆婆和妯娌的嘲笑与排挤。

从这来看,在宋朝开始,贵族们,已经用茶,已经用饮茶的方式,来划分阶层了。

这一点,跟《三十而已》中的王太太请人喝茶反因桌子太高而被嘲笑“暴发户没文化”一样,新晋的有钱人,从喝茶方式上,暴露了自己的底子——毕竟,中国人是这样一个讲究“三代以上富裕人家始知食”的传统国度。

另外一部良心剧,正午阳光家的《清平乐》,讲仁宗朝故事的,也给我们展示了一轴“宋朝贵族喝茶卷的画卷图”。

在仁宗时的宫廷里,皇后经常办茶会,邀请王公大臣家的女眷来喝茶,看表演。

当然这种茶会通常是有目的的。

有时候是给太子选妃,给皇子选妃,有时候则是联络感情,互相拉拢。

风和日丽的日子,贵妇们坐在庭院里,吃着点好的茶,吃点配茶的点心,看着琴棋书画表演,一院子莺莺燕燕,一院子桃红柳绿,各种争风吃醋,拉帮结派.....

跨越千年,《三十而已》里的贵妇下午茶会,竟然与大宋朝的茶会,重叠起来了。

一千多年的时光,如同幻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喝茶本是寻常事。

到了清朝,可能是喜欢吃甜食,喜欢吃奶制品,喜欢吃牛羊肉的缘故,满人喜欢喝的是茉莉香片。

一种再加工茶。

用绿茶的工艺制作出来的茶芽、茶叶,窨上茉莉花的香气,便成为了一种新的茶。

把茶加热,趁热的时候倒进香喷喷的茉莉花,把茶混合到茶叶里,闷起来。

利用茶叶的热量蒸开茉莉花的毛孔,把香气蒸发出来。再令茶叶因为加热而舒张的毛孔吸入这些蒸腾而出的浓郁花香。

一放一吸之间,清新馥郁的花香稳稳地进入了茶叶细胞中。

喝的时候,拿只大盖碗,年代剧那种超大号的,一人一碗的那种,投入茶叶,冲入沸水,便泡好了。

要喝的时候,端起盖碗底下的底座,揭开盖碗的盖子,凑近嘴边,轻啜一口。

任花香茶香交织在一起,香清甘活,滑下喉咙。

余香阵阵,留在舌间。

那时候,还没有香精提炼技术,那时候的茉莉花茶,还是用纯粹的鲜茉莉花窨制的。

并且,茉莉花茶当中,是寻不到茉莉花花瓣的——那些以为茉莉花茶当中是有白花瓣的,没有就不是上好茉莉花茶的,这误解得是多深啊?!

清朝汉人的喝茶,看红楼梦就知道了。

那时候流行的茶很多,有枫露茶,有老君眉,有六安茶,有龙井茶.....

贵族自然是喝好茶的,喝香的,醇的,清新的茶。平民只有喝浓烈苦涩的茶,于是,刘姥姥才在大观园里,说了那句令在场人都笑了的话:这茶不错,就是味道淡了点......

身为相国公子,“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纳兰容若也是喝茶的。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饮水词》里的这闲闲一句,哭断了村姑陈的心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幸得如今,茶已经走下了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喝茶不再是阶层的分隔符,也不再是富贵与贫穷的分界线。

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喝到好茶。

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是给到心灵和唇舌的最好慰籍。

纵贯古今,起起落落,能伴我们到如今的身外之物,也唯有茶了。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