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地缘看世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46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46回 孙刘结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荆州发生如此变故,刚刚拿下夏口的孙权又该做何打算。大仇得报的孙权并没有占据夏口城,而是只带走了虏获的数万人口。夏口是江夏郡的地理中心,南郡和章陵两郡可以透过汉水和涢水快速兵抵城下。即便是后来取了荆州,孙权对于这座位于长江之北的城邑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后来又在长江南岸重筑了一个新的夏口城。可以说武汉三镇横跨江汉的地缘格局,是在黄祖和孙权的共同努力下的。

草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占领夏口城,并不仅仅是因为孤军深入。孙权接下来退到了地属豫章的柴桑,这意味着孙权放弃的不只是夏口城,而是没有将控制线西移。鲁肃在八年前献上“榻上策”时,是寄希望于孙权能在北方安定前能拿下荆州。然而决定大势走向的,终究不是只看自己是否努力,还要看其它势力的变化。

孙权虽然拿下了黄祖,但离吞并荆州的目标还很远。如果刘表不死,肯定还是要做最后抵抗的(要降早就降了)。这样就能够给孙权一定的时间考虑对策,这个节骨眼上刘表病逝,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关键时刻鲁肃立足当下又一次对孙权进言,对“榻上策”进行了补充。鲁肃的意思是,如果刘表的两个儿子能和刘备同心同德,那我们就应该与之结盟(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抵御曹操);如果这三股势力离心离德,那就需要另作打算。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抗曹操。刘备肯定会很高兴的听取这个意见,若能处理好,天下可就此安定。

换句话说,鲁肃认为现下要做的就不是打荆州的主意,而是希望荆州不要那么快投降,能够阻止曹操南侵的步伐。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鲁肃成为了孙权的使者,试图借吊唁刘表之机观察荆州政局变化,重点是与刘备建立联系。结果鲁肃刚到夏口,就听说曹军南下的消息。这意味着曹操这边也是一听到刘表病逝的消息,就迅速起兵。为了抢时间,鲁肃昼夜兼程的往南郡赶。

进入南郡地界的鲁肃,很快又听到刘琮投降的消息。现在荆州还能不能保住的希望就系于刘备一身了,遂不再北上而是向西迎接刘备,与刚从当阳逃出来的后者相遇。在代孙权表达问候之后,鲁肃与刘备纵论天下大事,直接问刘备接下来怎么打算。刘备表示与苍梧太守吴旧是故交,准备去投奔。苍梧郡属于交州七郡之列,地跨现在的湖南、广西、广东三省。当初王朗兵败会稽也想过去交州,这片岭南之地远离中原,倒是个避难的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要说一下的背景。吴巨是长沙人,而且是刘表任用的苍梧太守。同时期刘表还借原交州牧,南阳人张津为手下所杀之机,派出了零陵人赖恭接任交州刺史。前面说过,孙权还让庐陵太守孙辅兼领过交州刺史,也是在这个时间点。双方都想借机向岭南扩张势力范围。不过岭南这个地方山高皇帝远。便是刘表任用的吴巨和赖恭之间亦有争斗,后者落败被赶回了零陵。刘表死后赖恭投奔了刘备,逐渐成为蜀汉重臣。

吴巨

听到刘备的想法,鲁肃的看法是吴巨只是个普通人,又在那么偏远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别人吞并,怎么能够托付。现在自己的主公孙权已有六郡在手,兵精粮足,应该派遣使者与东吴结盟,共谋大业才对。刘备又何尝不知道去交州是条死路,去交州就要横穿荆南四郡。按刘备的真实想法,应该还是会尝试在荆南与曹操抗衡,实在不行再去交州。即便是后一种想法,最好的选择也是联合孙权把曹操阻挡在长江之北。现在孙权主动示好,自是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既然已经准备东联孙权,刘备接下来要做的就不是继续往江陵方向跑,而是向东往江夏方向跑了。汉水在荆州境内分属三郡,襄阳以北部分归属南阳郡,襄阳与当阳之间归属南郡,流入江汉平原后则属于江夏郡范畴,并在湖北潜江(时称“竞陵”)转而向东,于夏口汇入长江。刘备由当阳向东跑,也就二十公里的距离就进入江夏地界,三十公里就可以抵达汉水之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曹军可不会因为你跑进江夏地界就不追你。好在刘备一行跑到渡口之时,关羽所率领的船队正好抵达,总算是躲过了一劫。按道理说,顺江而下的船只不应该比刘备这边的大部队走的慢的。合理的解释是关羽这边需要装运储备于前线的军资,比刘备这边要晚启程。水运优势也使得关羽这边在时间上可以更加从容,甚至可以在探知曹军迫近襄阳再开拔。

水陆两条线路相距很近,双方完全可以通过骑兵保持联系。当阳往东约三十公里处,今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在当时建有一座“荆州”,控守着由此渡过汉水的渡口,史书中称之为“汉津”,刘备就是在这里登上关羽所率领船只逃出生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一日一夜追击了三百里的曹操来说,当下的重点并不是追杀刘备,而是尽快占领江陵城,包括收容刘备丢下的人员、物资,刘备向东逃反倒更容易摆脱曹操的追击。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水路的效率明显高过陆路,有没有可能在制定计划时,分出部分兵力坐船直抵江陵,先把这座南郡重镇给接收了呢?答案是没有可能。刚才我们说了,汉水在穿出汉江通道后,并不是直线向南在江陵左近接入长江,而是向东拐向夏口。这意味着关羽所带领的襄阳水军,要绕到夏口之后,再溯长江而上才能抵达江陵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琦现在是江夏太守,手下还有万余战士。水路绕道夏口再回南郡,在地缘政治层面并无问题。只是简单测量一下就会知道,这样走的话要绕行600多公里,而且有400多公里是逆水行舟,无论如何是不会比刘备这边先到江陵的。当然,如果刘备的目标不再是江陵,而是夏口和江夏郡的话,那么走水路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抵达夏口之后,刘备并没有和刘琦一起驻军于夏口,而是屯驻于其东面的“樊口”。长江之上有很多以“口”为名的地点,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条河流与长江的交汇点。樊口与夏口的水路交通距离约80公里。对应现在“鄂县”的湖北省鄂州市,通过河流与长江南岸的樊湖相连,故名樊口。在这样的水口驻扎,既能得长江之便,又可躲避长江风浪。

归称

刘备驻军于樊口,倒并不是因为樊湖能够安置关羽的水军,而是在翘首以待来自江东的救兵。此前鲁肃虽然劝刘备与孙权联手,但他此行的目的原本是观察荆州的局势变化,只是没想到形势变化这么快,最终是否结盟还需要等于孙权作出决断。在与刘备分手之后,鲁肃当即返回江东向孙权汇报情况,刘备这边要做的就是派出一个使者前去拜见孙权。

这个角色不会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了,鲁肃拜见刘备时还特意跟诸葛亮说明,自己跟诸葛瑾是好朋友,二人对时局的看法又很一致,当即结为了好友。入驻樊口之后,诸葛亮向刘备表示事态紧急,需马上去求救于孙权。之所以那么急,不光是因为曹操已经得了江陵,收了刘表驻于江陵的水军,很快就会攻过来。更因为他从鲁肃那里得知,东吴对是否要与曹操对抗,内部存在很大分歧。诸葛亮此行不光要代刘备表达结盟的诚意,更是要帮助孙权下决心。

顺江而下的诸葛亮,很快就在柴桑见到了这位东吴雄主。说起来孙权当时二十七岁,诸葛亮当时二十八岁,年龄上倒是相仿。三国演义中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是让诸葛亮直接去孙权和群臣议事的现场,开启“舌战群儒”模式。真实历史中,孙权则是按常规先接见了诸葛亮,然后再召集群臣议事的。

在与孙权的交谈中,诸葛亮先是言道“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点出三人皆为当世英雄。然后又言明曹操“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意思是说曹操如今已经基本平息天下大乱,威震四海,连荆州也投降了。最后诸葛亮提出刘备如今英雄无用武之地,才遁逃到江夏(言下之意不是刘备无能,而是被刘琮给卖了)。建议孙权可以量力而行,如果觉得能跟曹操抗衡,就早做决定;如果觉得不能,就应及早投降。不能像现在这样,表面是臣服于曹操,内心又犹犹豫豫。如今事态紧急,不速作决断必将大祸临头。

芟夷

诸葛亮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接下来孙权很自然会反问“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如果像你说的,那为什么你家主公不降。诸葛亮等的就是孙权反问,他告诉孙权:田横只是一个齐国的壮士,都知道守义不辱。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如果失败也是天意,天意如此又怎能抵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话明显是在激将,刘备落魄至此尚且不降,孙权又怎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孙权原话)。后面会说到,即便没有刘备,孙权也是要跟曹操拼上一拼的。看到诸葛亮所显示的决心,孙权遂决定与刘备联盟,共抗曹操。唯一的疑虑,是想知道刘备新败后还有多少实力,能不能跟曹操一搏。

刘备这边有多少实力,前面已经说了,这个数据就是出自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原话是“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同时诸葛亮还指出,曹操“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此外北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亦只是迫于形势降曹,不是真心归降。如果孙权能够派猛将统兵数万,携手同力,一定能够打败曹操。曹操如果被打败,必定会北归。到时候鼎足之势就形成了,成败在此一举。

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当即召集臣下一起来讨论。正如刚才所说,就算没有外援孙权也是不会降的,现在有刘备示好,等于是增加了东吴的胜算。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的原话是“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意思很明确,战后刘备占荆州,与孙权成犄角之势共同抗曹,而这一点孙权其实并未接受,只是不便在这个关键时刻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并没有出现。作为一代雄主,孙权并不需要诸葛亮来帮他做臣下的说服工作。而且孙权也不可能把内部分歧展示在外人面前,即便是盟友,所以诸葛亮接下来能做的就是等消息,顺便可以去看下诸葛瑾。

诸葛亮抵达柴桑之后,曹操的信使紧接着也到了。孙权在会议开始时,先向与会者展示了这封信的内容。曹操的这封信只有短短三十个字,而且应该是曹操自己措词亲书——“近者奉辞伐罪,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近来我奉皇命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刘琮束手就擒。今天准备带着水陆大军八十万,与将军会猎于吴地。“会猎”是假装客气的说法,意指战争。

孙权此时已经坚定决心联刘抗曹,出示这封信给臣下看,是希望看到有没有人和他的想法一样。然而在孙权展示出曹操来信后,参与会议的谋士们听到曹操有八十万大军莫不震惊,纷纷表示应与曹操谈和。主战的鲁肃见此情景并未发言,而是等到孙权起身更衣(上厕所)时追了出去。

孙权知道鲁肃是怕他动摇,问他有什么想说的。鲁肃的回答大意是这些人都不足以图大事,只会误导主公。鲁肃和他们都可以降曹,曹操照样可以用我们,不失太守、刺史之位。只有将军你不能降,如果你降了的话,曹操又会怎么安置你呢?因此千万不要听众人的建议。

孙权听后叹息道,这些人很让我失望,你的想法正和我一样。这次会议及孙权与鲁肃的对话,基本被照搬到了三国演义中。不过后面召集群臣,让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是艺术加工了。真正在会议上舌战群儒的是周瑜。周瑜此前正受命驻于豫章东部的鄱阳县,所以并没有参加第一次会议。在收到曹操来信之后,孙权紧急将之召回柴桑议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权之所以要等周瑜回来,是因为周瑜是坚决的主战派,而且他的资历和人望能够压制住主和的张昭。早在建安七年,拿下邺城的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去信给孙权,要求孙权像其他人那样送子入许都为质。孙权当时不想送人质给曹操,遂召集群臣议事,张昭等人当时就犹豫不决。于是孙权就带着周瑜去见母亲吴夫人,周瑜当场表示绝对不能因此而受制于人,应当苦心经营江东,等待时机。吴夫人觉得周瑜说得很有道理,遂跟孙权说周瑜只比孙策小一个月,自己一直当亲儿子看待,让孙权以后要把周瑜当兄长对待。后世之人所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出处便在于此。

在有周瑜参与的这次会议中,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明确表示,曹军乃虎狼之师,曹操又挟天子以征四方,动辄以朝廷之令做说辞。江东所凭借的是长江天险,现在刘表的水军都归了曹操,长江天险已为双方共有。敌众我寡,不如归降。换句话说,曹操原本占了天时,现在又与江东共享地利,无论如何是打不赢的。

周瑜则驳斥了这种悲观看法,其观点归纳为以下四条:一是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主公虎踞江东,兵精粮足,本来就应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现在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能反过来去投降;二是曹操如果后方安稳,自然可以和我们打持久战,但他的后方并没有彻底稳定,马超、韩遂还在关中为患;三是曹军的优势是骑兵,就算有缴获刘表的战船,也很难与我吴越之地的水师争雄;四是现在正值寒冬,不仅战马缺乏草料,中原之人也容易因水土不服而生发疫病。

有了周瑜的支持,孙权当场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如今曹操势大,想以弱胜强的话“人和”是第一要紧的。为了彰显决心,也为会打消主和派的幻想,孙权当场拔出刀来砍断面前的几案,言道谁要是再敢讨论投降曹操,就和这个几案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夜周瑜又私下面见孙权,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计划。周瑜表示众人都是一看到曹操说的八十万大军就被吓到了,据他推测曹军原本的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收荆州军亦最多七八万。而且这些降军还心存疑虑,曹操自带的兵马又疲惫不堪。人数虽多但并不值得畏惧,只要给我五万兵马定可胜之,万望主公不要再忧虑了。

演义中周瑜的这些分析看法,都被原封不动的套在了诸葛亮身上。演义中为了强化气氛,将三次与孙权的对话(诸葛亮一次,周瑜两次),放在一次会议当场,还属于合理艺术加工,不过让这些话都出自诸葛亮之口,只能说在“尊刘抑曹”的思维主导下,后人的屁股坐歪了。“尊刘抑曹”成为主流观点始于宋代,更具体说是南宋。大家会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还是迎娶了小乔的周公瑾。

一直到大宋为金人所破,被迫变身为“南宋”后,为了与占据北方的金人争夺正统地位,方使“尊刘抑曹”思维成为主流。事实上,早在晋朝变成“东晋”时,这种思维就已有出现。唯一的问题是,从南宋都城设在临安(杭州)的角度来说,似乎把自己代入东吴会更贴切。把刘备而不是孙权作为追捧对象,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是刘备为北方人,是从北方节节败退至长江流域的,而东吴政权则带有鲜明的江东地方特色。刘备的蜀汉更加符合宋朝的变迁路径;第二点更为重要,刘备姓刘,其建立的政权在政治上算是汉朝的延续,与南宋的情况相仿。

当年的三国英雄们肯定想不到,会被后世拿来做文章。而孙权亦并不需要被人说服。说到底面临一个决断时,当事人自己心里都是早有定数的。拿出来讨论,无非想找个人认同自己的想法。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时候做任何选择都是五五开的概率。

谋大事者最重要的快速做决断,并有能力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周瑜、鲁肃、孙权对时局的看法是一致的,不存在谁说服谁的问题。从谁更有权力决断的角度来说,孙、刘联盟能够结成的关键不在旁人,而在于孙权自己。

一个事实可以证明,赤壁之战的关键先生是孙权,就像此前要不要送人质一事,孙权心中早有定数,无非是让周瑜帮他出头罢了。在征询谋士们的意见前,孙权就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因此在周瑜请战之后,孙权当即表示五万人一时难以集结,但三万精兵已经挑选好,并且战船、军资都已配备好。你和鲁肃都是上天派来帮我的,可以先和程普一起领军带着这三万人先出发。我会继续集结军队、筹备物资做后援。如果感觉能打败曹操就与之决战,万一战事不利就退来与我会合,我会亲自与曹操决战。

孙权不光做好了战备,并且已经独自制定好了AB方案。可以说即便后面赤壁战事不利,三国时代也不会那么快结束。随着三万吴军溯江而上,三国历史中最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开始进入倒计时阶段。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