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 谦

WU QIAN

吴谦,生于中国厦门,自幼习画,毕业于纽约大学社会与文化分析学院,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学位,2011 年 至 2016 年 在 纽 约 艺术学生联盟进修。吴谦的个展包括:2020 年,“无形·呈形——程一峰 /吴谦双个展”,厦门时代美学馆;2019 年,“无相可得——吴谦绘画作品展”,厦门宝龙艺术中心;2019年,“吴问西东——吴谦近作展”,纽约艾格维曼画廊;2016 年,“美华四十 吴谦个展”,纽约 456 画廊。群展包括:2020 年,“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入选展”,上海宝龙美术馆;2019 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宁波美术馆。吴谦获得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美丽家园”优秀奖,入选第十三届“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谦 2018-13 90cm×1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观念中的水墨》封面作品)

[编者按]

吴谦的身上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这得益于他独特的求学、创作经历。对于艺术,他具有年轻艺术家难得的清晰和明确,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又长期生活、创作于纽约这一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心,各种艺术的养分均可为吴谦所吸收。虽然吴谦的艺术面貌是抽象的,但其中蕴含了明显的东方水墨精神。从他在作品中对色彩的摒弃,对于黑白表现力的充分表达,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偶然性的强调等上,都可以看出在极为当代的作品表象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这种文化方向上的明确抉择和巧妙转换,对一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关键词]

抽象 詩性美學

水墨精神 因勢造型

東方主義 跨文化

2019年

观“吴问西东——吴谦近作展”有感(节选)

文 _ 马克·布洛赫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白热》(White Hot)艺术杂志专栏作家)

2019 年 6 月 20 日,画家吴谦近几年创作的十二幅流畅的布面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在纽约艾尔加·维曼画廊(Elga Wimmer PCC)成功展出。画展的名字“吴问西东”,大概是因为吴谦的作品触及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西方艺术,特别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两种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点的缘故。

吴谦关注着西方艺术,然而他的作品吸收但不模仿传统的国画。他满腔热忱地接受千百年来的中国艺术并以此为出发点。如他所说:“这是我所继承的。”他正设法处理如何面对中国画“遗产”这一概念,这是他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概念。中国艺术史在花园中播下了种子,吴谦正在收获它的成果。“我收集传统大师们的努力?那是画笔在纸上的结晶。我正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吴谦用他手上的一切工具来延续中国绘画史,而不是破坏它。“很多当代艺术家是反传统的,”他说,“我欣赏它”。不过,他并不害怕打破规则。

“水墨画是当代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他说,“现在是21世纪,我们仍然像明朝或宋朝那样作画的话,我们就是在抄袭传统。”吴谦似乎融合了东西方的精华。中国画画在纸上,落笔就不能修改,要求画家在开始作画之前就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性影像。通过运用油彩、丙烯酸和水墨在画布上作画,吴谦可以自信地运用熟练的技巧,稳步地作画并进行修改,在笔触中注入全神贯注、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的精神能量。吴谦的每一幅画都需要3~4周的时间完成,他经常一次同时画两到三幅画。

这是我认为吴谦最擅长的特质。他的作品体现了能量和运动。他告诉我:“我不在乎其他任何东西,除了运动、力量和能量。”他对线条和单色块的运用传载着所有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精神。就像永恒的、意味深长的书法艺术一样,通过吴谦的手流出的能量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在画面上起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谦 2011-1 76cm × 102cm (双拼) 布面综合材料 2011

2019年

吴谦——跨文化时代的绘画(节选)

文 _ 罗伯特·摩根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普瑞特艺术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

吴谦的画作还有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方面,那就是他在追求一种超越老生常谈的特殊能量 ( 气 )。换言之,这位艺术家已经进入悄然崛起的领域,包括形态上微妙的本质性爆发。他那强韧的颜料漩涡,涂抹成膨起的斑块,净化成清晰的域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高贵存在?一种愉悦的认知?以一种不同于任何可预测的构图方式来阐释画面。吴谦在构思一幅作品时拒绝或否定预设的情绪,这是他绘画方式的基石。这位艺术家没有构图,而是在传统的界限之外进行绘画。

虽然他最近的画展暗示了他绘画中并没有东西方的分离,但人们最终认识到,尽管艺术家渴望干预,文化差异也有其自身的现实。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构图与十九世纪末法国库尔贝或莫奈的绘画构图确有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另一方面,有些画家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构图在绘画中仍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形式,无论在东西两半球的绘画实践中都是这样。相比之下,我可以从吴谦那里得到这样一个概念,即他的绘画努力摆脱任何形象化的表现?它不接受形式主义,而是接受超越可预见性的表达性解释,因此在观展体验中给观画者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谦 2012-2 102cm × 76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2

吴谦画作中形式准则的空缺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它超越了历史上几乎所有文化和东西两个半球都存在的严格准则。这并不意味着吴谦是第一个发现这一点的艺术家,而是说,这暗示着他潜力的增强,即他作为一名画家到目前为止的绘画发展过程。他看起来更愿意避免重复他以前所看到和做过的事情,因此他似乎开启了一个在画笔和画面方面的新思维和新感觉。我选择同时提到这两个方面,原因是在中国绘画中,画笔的作用比在西方更为显著,而在西方绘画中画面成为更重要的焦点。看起来,吴谦在纽约做过的两次个展——百老汇456画廊(2016年)和艾尔加·维曼画廊(2019年)——都保留了画笔和画面两者之间的奇特联系。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不可能完全被解读。在我读过的对吴谦的描述中,这位艺术家明确指出道教是他绘画的源头。这进一步意味着,通过在他的艺术中融入道,他为如何发展自己的绘画开启了各种可能性,无论是作为具体对象还是作为宏观概念。“道”意味着变化永远都是可能的,因此通过“道”而获得启蒙成为一个可持续、并且正在进行中的过程。对于一个绘画风格不断取得进展的艺术家来说,改变的历程是不可避免的。从道家的角度来看,除了必须放弃的东西,什么也不会失去。

吴谦成为一名艺术家的一个优势,在于他有能力驾驭属于绘画的感知触觉。一名水墨艺术家具有了这种感知触觉,即便在工作时不采用水墨,也可以成为灵感的基本源泉。对于像吴谦这样的艺术家来说,正是尼采般的意志让他不断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吴谦的绘画存在于一个似乎正处于重生过程中的世界,即通过抓住当艺术回归于艺术家时所产生的无限机遇,来回馈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谦 2015-3 102cm × 76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2019年

形式与观念——吴谦的抽象绘画实验(节选)

文 _ 何桂彦

(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

吴谦希望在对西方现代绘画与抽象艺术的研究中,领略其形式与语言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叙事方式。但他也知道,语言与形式的探索,如果缺乏内在的文化精神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他希望在水墨这种媒介中去感悟中国人的艺术表达与美学追求,强化“线”的表现,并通过“书写性”与主观表现建立联系,通过不断的覆盖,追求形式表达的观念化,以及对“偶然性”的追求来探索画面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语言到形式,从方法到观念,吴谦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进行着自己的绘画实践,并期望回应中西方抽象艺术因为“错位”而带来的一些问题。

吴谦从小学习书法,并且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以书入画,使其从一开始就找到了有别于西方抽象绘画的方法与语汇。在中国的视觉文化与审美经验中,人们对“线”“书写”有着独特的理解。借助于线,吴谦找到了抽象语言,借助于“书写”,使得自身的情感得以融入作品。为了更进一步强化作品的东方审美体验,吴谦将注意力转向了水墨。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水墨”既是一种媒介,同时也蕴含着东方文化的身份。通过对水墨语言与审美气息的营造,使得吴谦早期的抽象绘画在保留抽象的形式语汇的状态下,又具有东方化的“意象”表现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谦 2016-7 75cm×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对于吴谦来说,如果仅仅只是形式与结构,那么,自己的作品就会淹没在西方庞大的以结构抽象为主导的谱系中。当然,真正有效的突破既来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也来自创作方法的有效改变。首先,吴谦强调了绘画的自主性与自发性,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形式设定。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自动书写”,即挖掘潜意识与写作过程中具有的不确定性。以这种方法作为指导,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笔触、画笔、划痕、媒介自身的物质性,以及出现的各种偶然性,都会产生意义,尽管这个意义是不确定的。但是,这里也需要有一个边界,倘若画面的形式完全自主的生成,由偶然性所主宰,那么,画面的最终效果将会失去控制。所以,吴谦需要在自发与确定、偶然与必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从一开始,艺术家就强化了表现的自主与形式的偶然,但到最后,画面仍然需要回到理性,回到形式。一方面,是如何赋予画面一种稳定的、内在的形式结构;另一方面,是尽量发挥创作主体的主动性。这种博弈,这种内在的张力,始终是吴谦这一时期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吴谦来说,创作的过程、绘画的过程、抽象的形式产生的过程,并不是固定的和可预设的 ;相反,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会因为创作方法的不同带来新的可能。于是,在吴谦的画面上,油彩、丙烯、水墨、水彩等都仅仅作为一种语言媒介;同时,滴洒、拼贴、挤压等手法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甚至观众可以看到一些来源于中国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媒介产生的肌理,刮刀留下的痕迹,各种笔触形成的张力,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视觉表现。一遍画完,然后覆盖,再画一遍,原有的形式结构在不断解构,新的形式不断衍生,画面的意义也处于一种流动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谦 2019-5 220cm × 1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2019年

吴谦:水墨精神的当代综合呈现

库艺术 = 库:美国是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的大本营,您选择抽象作为自己主要的语言方式,是否与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和所受到的影响有关?

吴谦 = 吴:是的。我从小生活在厦门,自幼学习国画和书法,在美国完成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之后又在纽约生活、创作两年,所以中、美两方面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当年厦门的艺术氛围还相对比较保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所谓的当代艺术。直至后来到了美国尤其是纽约之后,得以游览参观大量的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见到如此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表达形式,发现画原来还可以这样画,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

2011 年至 2016 年,我坚持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画画,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在一起创作、交流,使我受益匪浅。纽约这个城市的包容度很大,不排斥任何形式的艺术,在这种氛围下,我很自然地选择了抽象,感觉它最为符合我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

库:有人说,越是在国外,越是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基因与身份。您感觉是这样吗?

吴:非常强烈。身在异乡反而更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虽然我在美国生活、创作多年,但中华文化基因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无时不在发挥作用。我第一天到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上课,刚画几笔,老师和同学就说:“噢,你的风格很东方!”因此在我看来,“东方”或“西方”不是内容上的区别,而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尤其我自小学习中国画,虽然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抽象,但受到很多中国山水画,比如皴法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谦 2019-4 侠隐 180cm × 160cm(双拼)布面综合材料 2019

库:看您 2011 年左右的作品,已经全部是黑白单色,为什么摒弃了更多的色彩选择?

吴:黑白本身就很中国。在我看来,黑、白单纯的力量感非常强大。虽然只有两种颜色,看似简单,实则千变万化,往往越是看似简单越难以表现。当然这也与每个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有关,色彩丰富同样也可以做得非常高级,但我个人更为偏爱黑白内敛、厚重、深刻的美感。

库:您并没有像很多抽象画家那样发展出一个自己的图式,然后不断重复加工。您的绘画建立在一种随机性、自然性的基础之上,更像是“生发”出来,是否有意放弃对画面的过多控制?

吴:我的作品的确大量运用了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刘国松老师曾经说“画是实验出来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同。传统中国画家普遍讲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往往会酝酿很久,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到画面上。但我大多数的作品是因势造型,直至结束之前我都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子,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复地叠加、渲染,跟随画面的变化一步步发展,直至有一天认为这件作品趋于完成。因此每件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不可复制的。

我的创作理念是“精心设计,自然体现”。其实每一件作品都是很精心的营造,但“道法自然”才是我心目中最高的美学标准。我曾说“艺术是我的信仰,每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场修行”,这与禅宗的观念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将瞬间化为永恒。相较于最终结果,行动与过程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谦 2016-7 100cm x 7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修习艺术史的经历,对您的艺术视角和创作观念有何影响?

吴:美国学界对于东亚艺术史的研究甚至要早于中国,在中国还没有创建此类学科的时候,美国的几所大学已经开设了此方面的课程。可能有一些从事当代艺术的人会排斥传统,但我恰恰把自己的艺术看作是延续千年的水墨艺术在今天的延续和全新尝试。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领会水墨艺术的独特性和内涵,并且将之放入世界艺术的大坐标中来观看,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在我看来,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要承认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往日的传统艺术高峰很难再被超越。但中国画中的“水墨性”与“水墨精神”不会消失,我们可以另辟蹊径,用新的方式将之提炼出来并不断向前发展。

库:这种将水墨精神予以崭新创造的道路也恰恰是您的有意识选择吗?

吴:构成我创作的有三个基本点:水墨、抽象和综合材料。水墨是内容,抽象是表达方式,综合材料是绘画材质。在审美理想上我追求东方主义、文人画精神和诗性美学。事实上并不一定非要使用水墨媒介才能体现水墨精神,水墨精神完全可以超越传统媒介,甚至超越绘画,在装置、影像、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中国的水墨精神带入当代,带向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谦 2018-16 70cm x 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库:与以前作品不同的是,您的新作中重新出现了“意象”?当然并非“具象”?也可看作是某种抽象结构,但似乎又与现实有关,比如对山水的联想等。这种画面结构的灵感来自何处?

吴:我不排斥这种观感,但在作画过程中并非有意营造。我的作品在形式上还是非具象的,但很多观众还是习惯对画面进行具象的联想。也经常有朋友问我应该怎样欣赏抽象艺术,我最常用的比喻就是交响乐。音乐比绘画更为抽象,也没有传递任何叙事性的信息,但它带给人以美的感受。所以我称自己的绘画作品为:平面的交响乐、静止的现代舞。音乐、绘画、舞蹈三者均是“有意味的形式”,不要去看懂,而是去感受。

库: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在您的身上似乎并行不悖,不存在我们经常会涉及的那种二元对立式的讨论。

吴:是的,这两者在我眼中并不矛盾,也毫不纠结于东西之别。我今年在纽约个展的主题名为“吴问西东”,一语双关。我在中国出生并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并开始走向社会,双方都对我影响至深,自然而然,并无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谦 2019-16 直径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库:从一开始您的创作就指向了东方文化传统与西方绘画形式的融合,同时又是非东非西。这代表了新一代全球化艺术家的全新立场与观点。您是如何站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今天当下个体处境,融汇东、西方艺术营养并形成独特艺术语言的?

吴:找到个人化的艺术语言是每个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也是成熟的标志,但这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现在其实反而是另外一种思路,就是不要过多考虑个人在艺术史中的定位,把艺术回归到自我需求和个人理念,走向自己的内心,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果总是想着如何标新立异,往往作品是很表面的,将绘画回归单纯、自然,不断深挖自己的内心,反而可能会与众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天性都不一样。如果真正做到了遵循本心,那一定是属于你个人的创造。

库:您正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举办大展,展览开幕后外界做何反响,您个人又有哪些新的体会?

吴:我听到观众包括媒体朋友的声音,大家都觉得这个展览很与众不同。因为在大家眼里,“85后”“90 后”的艺术家往往选择装置、影像、多媒体艺术的多,这也是当下的潮流。平面绘画中则有很多人在创作所谓“蛋糕画”,也就是看上去很好看、很卡哇伊的作品。像我选择这样一种不那么讨喜,看上去比较深沉厚重的风格,大家觉得很另类。但我并不希望为了追求前卫而前卫,也不会为了传统而传统,各种艺术表达形式都有其自身的长处与可能。一个好的艺术家不会为时髦所动,而是忠于自己并一直坚持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谦 2019-5 220cm×1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以上为本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欢迎购买观看。

黑白·2020

后疫情时代下的个体水墨絮语

现公开征稿

2020年,农历称“庚子年”。逢庚子,必有变。2020年无疑是变动之年,大灾之年。自然环境、病毒、时事等种种灾祸危机纷至沓来,人们日夜被种种负面信息所围绕,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被压抑、焦虑、愤懑、无聊等情绪充满。艺术家也不例外。

对水墨艺术家而言,处在此种境况之下,执笔挥毫以倾吐胸中块垒,几乎成为一种本能的选择。水墨的媒介特性与文化承载也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土壤。毕竟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借水墨宣纸抒怀状物,感世事之无常,吐不平之心绪,壮怀激烈渗化为铁线墨色、枯笔晕染,将时代况味、个人抱负寓于山水花草树木之中。水墨,看似出世,实远蕴入世基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2020年最适合于水墨表达,因它是无色的,惨淡的,浓烈的,孤独的,内省的……每个人都被迫自我隔离,不得不与个体为伴。宏大理想与远期规划化为个体絮语和日常修行。艺术离功利远了,离内心近了。或许支离,但却真实;虽属寂寥,但更为清醒。身外无为,正好操笔向纸。抒怀以求心安,闭门只作深山。铭世感怀,落落无言,状于笔墨,知者自知。

所需提交资料:

·个人生活与创作实践的手稿、笔记或文章;

·个人生活与创作照片(1-2 张);

·2020年最新作品图片(8-10 张);

投稿方式:

将以上资料发送邮箱:kuart@126.com

咨询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

正式发售

观念中的水墨2009-2019

THE NEW CONCEPTS

IN CHINESE INK ART

2009-20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看点 BOOK ASPECT

◎资深艺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水墨十年发展史;

◎囊括业内一流专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精彩文论;

◎详尽呈现当代水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0位艺术家个案;

◎专辟“黑白立场”板块,呈现新一代水墨艺术的多元图景;

《库艺术》“十年学术研究文献丛书”又一力作,

全书共达416页,采用特种纸高清全彩印刷,具有很高的

阅读、收藏与参考价值。

立即购买本文献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