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徐州市中心的彭城广场,目标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国际标准城市综合体”的德基广场,正在紧张施工。工地的下面,运行着目前淮海经济区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徐州地铁1号线。地铁站出入口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时不时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姑娘走过,尽管正值三伏天。如果你知道徐州正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那么将不会对此感到奇怪……
8月5日,中共徐州市委召开全会,部署下半年工作。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在淮海经济区内做更多“第一”和“唯一”,是徐州的一项重点任务。
已被国务院批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早已不用一座“苏北城市”来进行自我定位。然而,徐州的经济总量在淮海经济区内还不算特别突出,城市功能品质等各方面尚有待提升。
因此,要想在涉苏鲁豫皖四省十市的淮海经济区真正成为“龙头老大”,仍需时间检验,“中心城市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也正逐渐成为徐州上下的共识。
正如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在全会报告中指出,要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徐州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干”出个中心城市
淮海经济区横跨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由十座城市组成。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规,并认可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除了经济总量目前处于领跑位置,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度”还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
比如,徐州坐拥6所本科高校,高等教育资源之丰富在省内仅次于省会南京,也是国内本科高校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然而这还不够。本次徐州市委全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并列举出了一些具体做法。
比如繁荣发展中心商圈,徐州将积极争创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澎湃新闻注意到,徐州市中心所在的彭城广场附近,除了正在建设的德基广场,苏宁广场、金鹰和中央商场目前已经就位,一个“淮海经济区的新街口”正呼之欲出。
此外,徐州还在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淮海经济区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建设。
用周铁根的话说,就是要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中心城市功能,来增强徐州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这也间接回答了徐州作为一座地级市,在能级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有力辐射带动周边的问题。徐州和淮海经济区其他九座城市一样都是地级市。大家都是地级市,徐州凭什么?
答案就是一个字,“干”。澎湃新闻注意到,这和苏州有点类似。作为国内“最强地级市”的苏州,一直以来面临着如何突破城市能级瓶颈的问题。
7月份,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一点。他说,苏州一方面要继续向上争取,提高城市能级,另一方面要做好当下。城市能级不够,那就大胆突破想象力,多做一些超出自身城市能级的事情。
通过“美丽徐州”引领“美丽淮海”
本次徐州市委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徐州建设的相关意见。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美丽徐州”建设同样是增强城市“中心度”的关键一招。
澎湃新闻注意到,淮海经济区的成员城市有着相似的产业基础和人文特色,也曾是老工业城市的代表,生态环境质量相比江南难免显得“糙”了一些。
然而,较早提出生态绿色转型的徐州,如今已成功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生态底色逐渐彰显。
近期,徐州又提出要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周铁根在本次市委全会上说,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既是推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走深走实的战略抓手,也是开创徐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战略布局。
在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淮海经济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徐州能行,那么“淮海兄弟们”同样能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徐州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传统产业“壮士断腕”的过程。今年上半年,徐州对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这四大产业进行了大幅压减和关停。
另一方面,徐州提出要加快发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徐州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逆势增长了12.1%,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了7.3%。
市委全会上,周铁根直言产业转型的过程“非常痛苦”。然而,越是经济增长面临困难,“我们越要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定力,绝不能为求速度重回粗放发展的老路。”周铁根表示。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必然
就如同一座大山,山峰越高,山坡自然也会隆起。在淮海经济区,如今的徐州就是那个“山峰”,正扮演着“领跑者”和“探路者”的角色。
但和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相比,淮海经济区横跨苏鲁豫皖四省,要想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难度相对更大一些。
但淮海经济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经济总量看,淮海经济区俨然已是东部沿海两大发达区域(长三角、京津冀)的“经济低谷”和苏鲁豫皖四省的“发展洼地”。
淮海经济区还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连片区域,区内10个城市中,有3个老工业城市、7个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困。
因此,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的产业结构普遍偏重,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动力相对不足,转型振兴压力巨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建议,要系统支持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他认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有利于助推国家重大区域布局和战略实施,淮海经济区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辐射、传递、溢出作用,扎实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引领大运河文化高地建设和促进“黄河拥淮”串联对接,从而实现国家区域战略的纵深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探索省际边缘地区协同发展新机制,破除行政区划和市场障碍,推动多层次、多样化区域联动。这也是为全国类似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周铁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