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社科院原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黄逸峰教授,社科院的离退休专家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可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却有些陌生了。

“革命学霸”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江苏东台人。1906年,出身于县城一个商人家庭。姐弟7人,排行老三。从小聪颖,5岁入私塾,读古文。12岁入南通师范附小。1922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初中班,第二年即跳两级读高中,5年时间完成了12年的学业。而且,高中期间,结识早期共产党员大学生宛希俨,开始萌发革命思想,成立进步组织“合作社”,出版《合作周刊》并被担任社长和周刊编辑,在南京学生中崭露头角。

1924年,黄逸峰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习。1925年,又考入复旦大学商学院,经常到上海大学听课。在此期间,参加了“五卅”运动,投身斗争行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8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即转为中共党员。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和重大里程碑。

他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团支部书记,成为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6年8月,他考入暨南商科大学就读,并任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和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成为上海大学生活动的领头人。1927年春天,在上海工人举行的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他率先带领工人纠察队攻下闸北区第五警察署,立下首功,遂被选为闸北区市民代表会议主席。

是年6月,21岁的黄逸峰奉中共江苏省委委派,化名黄国材,潜入南京,担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因叛徒出卖,1个月后不幸被捕,两个月后被保释。是年10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外埠工作部秘书长。根据上级指示,黄逸峰回家乡帮助创建了东台县委,开辟了地下工作。1928年2月,江苏省委为发动苏北农民暴动,任命他为南通特委书记,他再度回家乡工作时又因叛徒告密而不幸再度被捕。幸有朋友及时销毁暴动嫌疑证据,仅被判10个月徒刑。1929年3月,刑满释放后,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秘书长。

后来,经组织同意,他改名黄世雄,到南通中学任教。就在这里,他同南通县委书记刘瑞龙取得了联系,积极参与了领导学生同反动校长的斗争。后逢暹罗(现泰国)华侨的新民学校在沪招聘教员,他应聘报考,竟然被顺利录取。革命种子无论到哪里都会发芽,在南洋,他也没有停息自己的革命工作。他先在曼谷新民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组织进步教职员成立“曼谷学会”,创办《沸力周刊》,进行抗日和共产主义宣传,为此,先后3次被当地政府逮捕,被迫到新加坡华侨中学教授国学。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到了上海,化名林敏考入京沪、沪杭甬铁路局机务训练班,毕业后到了铁路局机务处担任干事。他组织成立了铁路青年社,领导青年职工开展反贪污和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冬天,铁路局国民党特别党部在南京逮捕了他。虽然很快获释,但是由于拒绝了陈立夫要加入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他又不得不离开铁路局,应聘到上海沪江大学任教,又被聘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这10年以来,他在国内外7次被捕,几次应考,多次变换职业,领导过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成立了各种进步组织,办过革命刊物,当过职工、干事、教师乃至教授,在革命斗争中斗智斗勇,既不失共产党员本色,又有效保存自己,这种传奇式的经历在革命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逸峰与高校学生游行示威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  资料照片

“统战先锋”

1937年冬,黄逸峰离开沪江大学,辗转江西、桂林等地,任广西大学会计系教授。1938年,他利用暑期时间到武汉寻找党组织,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终于同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接上了关系。回桂林后,他制作了一套回到苏北敌后开展游击战的计划,获得进步民主人士梅龚斌的支持,梅先生将其引见给时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李济深。李济深对此很是欣赏,便以其教授身份,委任以少将设计委员,待机派往敌后。1939年,李济深以蒋介石名义晋升他为战地军政委员会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派其回苏北开展敌后抗战工作。

苏北有三派力量,国民党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江苏税警总团司令陈泰运,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只想自保、消极抗日。当时,陈毅率领新四军挺进纵队刚刚到达苏北。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黄逸峰利用自己在苏北的人脉和威望,借以蒋介石的委任状,频繁穿梭于三方之间,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在陈毅指挥下,他力劝李明扬、陈泰运两部与我方合作,结成统一战线,从而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确立了新四军在苏北的主导地位。

在他的努力下,1940年10月,一支以各方面力量联合而成的苏北“联合抗日司令部(‘联抗’)”宣告成立,他出任司令员。此后,他奔走呼号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以东道主身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曲塘和会”。11月,被选为苏北参议会议长。1941年3月,经陈毅等人介绍,黄逸峰被批准重新入党,任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员兼政委。1944年10月,“联抗”完成了历史任务,正式改编为新四军,他被任命为新四军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

抗战胜利后,1946年年初,黄逸峰奉命担任国共和谈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少将处长,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批授予将军军衔的少数人之一,与李克农、张经武、张宗逊等一起,在首席代表叶剑英领导下与美蒋代表谈判、周旋。他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获得了周恩来等的赞扬。

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冬天,中央任命他为山东(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许世友工作。在尚未到任时,又接到新的任命,远赴东北担任东北铁路局副局长兼铁路学院院长、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为解放全东北、全中国提供了道路交通、桥梁运输及其后勤保障,成为解放战争的开路先锋。1949年5月,铁道纵队升格为铁道兵团,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司令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员,黄逸峰为政治部主任。

学者担当

1978年11月,黄逸峰受胡乔木同志委托,负责恢复重建上海社科院的工作。他以73岁高龄挑起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担任了上海社科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1984年,任上海社科院名誉院长。与此同时,他潜心投入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出版了《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经济史论集》,在全国社科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1980年,黄逸峰带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主讲《关于旧中国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受到日本学术界的好评和赞赏。回国后,9月28日,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做学术报告,中途晕倒在讲台上。从此半身不遂,坐上了轮椅。当他身体尚可时,还坚持到社科院看望上班的科研人员和职工,受到上海社科院工作人员的广泛尊敬和爱戴。

1987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批复,同意黄逸峰同志党龄从1925年10月起连续计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为1925年8月参加共青团时算起。1988年11月27日,黄逸峰同志因病不治去世,走完了从书生到将军再到学者的传奇式人生道路。党对他的一生贡献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7月22日是黄逸峰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江苏省东台市举行了黄逸峰纪念生平展览暨《文武将军黄逸峰》电视专题片首映式,隆重纪念这位传奇式人物。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