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芡实染荷香,八仙遍芳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太仓双凤镇农民在采摘芡实 )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我们曾经播下希望的种子

如今已硕果累累

2020年8月7日9时6分,立秋

《立秋》

Autumn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唐刘言史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将夏去秋来这一自然变化写得富有生趣。《月令》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月流火,凉风渐起。即使夏日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消散,晨起湿润略带凉意的微风已经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立秋到来,带来的不仅是秋天本身,更还有岁月的沉淀和时光里的柔情,让人在郁久弥香的橘红色秋韵中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秋·往事

常言道,一叶知秋。在立秋这天,古人在迎秋之前,先要报秋。如何报秋?一般是太史官通过观察太阳和北斗的位置,确定立秋的具体日子时辰。最后用桐叶报秋,立秋当日,太史官便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唐代,每逢立秋日,须祭祀五帝。

宋代逢立秋,男女以秋叶为簪,插在两鬓。

立秋·三候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有人贪恋夏天的热情似火,也有人沉迷秋天的温柔似水。秋风送爽,菊开飘香。梧桐叶落的那一瞬间,风的凉意从心上带过,留下秋天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候:白露生

静谧微凉的初秋,酷暑的余热还未完全消散,白天光照依旧强烈,袭袭凉风带来了较大的昼夜温差,清晨的雾气还未消散,草尖林梢早已挂上一层晶莹剔透的露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候:寒蝉鸣

伴随着立秋的到来,蝉的叫声似乎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气已经褪尽,深秋的寒意已蓄势待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秋·习俗

「晒秋」

黄色、红色,大概是农家心目中最好看的颜色,晨曦映照山头之时,人们爬上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砖墙,将晒匾、晒架上摆满色彩缤纷的果实,向世界展示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此类习俗大多流传在江西、广西和湖南等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贴秋膘」

腻热的夏天人们食欲不佳,饭食清淡简单,但当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便想着增加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这便是秋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啃秋」

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这天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暑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啃秋,实际上是丰收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秋桃」

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来年无灾无难的美好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过得真快,

立秋,就这样来了。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祝君秋安!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姝楠(实习) 朱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民日报

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