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未都被称作“收藏大师、艺术大师”,当然,其之所以能成名,还缘于其靠嘴皮子吃饭——因为经常出镜,混个脸熟而名声大噪。

马未都不仅谈收藏,还跨界大谈特谈其他,比如,他还谈起了如何打乒乓球——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是相通的”吗?

马未都是如此谈乒乓及其解说的:

“人一定得有大智小技,就跟打乒乓球似的。你听那解说员跟你说的事——要我说全是瞎说,打球的时候全是下意识的,你只要会打乒乓球,你就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来往速度非常快。你听那个解说员说:如果再拉高一点怎么怎么样,那都是脑子里想的,不可能说你这个球打过来,我分析完了我再拉过去。没这个,都是下意识就过去了”。

“这种下意识的所有的动作叫小技,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从小练,任何一个人从小练,你也随便可以击败你身边的人。但你能不能成为世界冠军呢?那你就要有大智。这种大智是对整个比赛的环节,对比赛的整体把握,一个终极判断”。

……

其一,关于打球是“下意识”,马未都此言,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球的动作,是一种经过多年训练,产生的肌肉记忆、因应反应、条件反射,几乎可以说,任何体育运动,以及人的所有习惯性动作,都有这种条件反射式的“下意识”在起作用。

其二,只有“下意识”,就能打好乒乓球吗?显然不是。

连马未都自己也承认,如果那样,你只能打败身边的人,却无法战胜职业选手。

因为,职业选手还有更科学体系的训练,如体能、技术特点、战术制定及临场变化、良好心态的控制等——并不是说,管你对手是谁,管他用什么战术,我都是靠“下意识”的“程咬金式三板斧”来应对,那样的乒乓选手,肯定不会是最高水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马未都接着话锋却一转说:运动员还要有“大智”——对整体的把握、判断,可这,却正好是马未都反驳了自己:打乒乓不能只有“下意识”。乒乓是包括下意识在内的综合体系的建立才行。

其四,马未都称乒乓速度快,只能靠下意识,不能预先判断——这话并不完全对。

哪怕是普通的乒乓爱好者,都会对接发球等有一定的预判,只不过,不会像正常情况下“想半天,或开会讨论”的慢思维,而是火光电石间的刹那判断——当然,马未都显然将这种快速的判读,全给当作了下意识。这也有些道理,“下意识”动作,本就是一种快速预判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马龙这样的高手,在发球时,就能大致判读对手会如何接发球,回球的可能线路与落点等——这显然既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下意识”,也同时还是根据现场不同情况,极速作出判断的综合结果。

其五,关于马未都对解说员的轻视,其实就有点吹毛求疵了。

乒乓比赛中来回球再快,但专业的解说员进行分析,也是可以进行的——比如,马未都在此可能是嘲讽杨影的解说,事实上,她作为世界冠军,解说还是很专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说中,她当然可以进行假设:比如,如果再用点力;如果再旋转点等,这就会丰富解说的空间;这并不代表就是瞎说胡说。

任何体育比赛的解说,莫不如此,解说者用专业的眼光,给出自己的分析、见解与看法,让人们更多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奥妙、技战术特点,也是很有必要,绝非马未者的一概否定。

反倒是“收藏家、艺术家”的马未都们,当身上有了所谓“大师”的名号,就自以为可以跨界,任其指点江山时,其实才值得人们警惕——这个世界上,还是“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不要拿自己的业余,去轻易否定别人的专业!【原创作者:瑜说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