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座座街头公园正悄然走进广东惠东市民的生活,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市民为此点赞,折射出惠东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实效。

当前,惠东正全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通过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公共秩序等脏乱差的问题,惠东以民生为核心、“绣花”般推动各项整改行动落实落细,不仅推高了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正跃上新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巷尾带动城市文明华丽转身

在惠东县城人民路与解放路交汇处,有一座颇具历史韵味的古井——街尾井。这座井始建于明朝初期,因两井并列,一大一小,故称鸳鸯井、珍珠井,又因其坐落在平山老城区的旧街尾,被市民俗称街尾井。

2018年前后,惠东将街尾井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重新改造。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美丽宽敞的街心公园,绿植环绕的小广场中央,三个铜像雕塑栩栩如生,静默无言中诉说着历史。市民茶余饭后总会漫步于此,也是社区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

以文化与自然结合为理念,将街尾井以街心公园的方式改造融入城市发展,是惠东着力于美化和改善市容市貌的典型案例。像这样的街心公园,惠东已建成越来越多。

随着街心公园、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的出现,补齐了影响惠东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是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写照,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表达,体现了惠东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执政为民发展理念。

“围绕县城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绿色宜居生态格局,我们将继续推进县城规划区系列街头公园建设。”惠东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内,惠东还将建成5处街心公园,另外再开工4处、规划5处,形成城市公园环绕;同时,惠东将加强已建成交付使用街头公园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全面提升县城的景观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全力建设美丽家园。

垃圾分类成农村新风尚

“家园整洁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近日,在惠东的许多村庄,乡道旁的垃圾桶已经“大变样”,从以前的垃圾桶、垃圾池变成了四个颜色不同的新型垃圾箱;更细心的村民还会发现,村里的村规民约也多了一条内容,垃圾分类已经被写入村规民约。

垃圾分类进农村,是今年惠东全县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一环。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县290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工作,并通过村(居)务公开栏、LED、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群众展示;同时,全县各村(社区)均设置了定点垃圾回收点,并配置“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和新型垃圾分类桶。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市民的生活环境,也是一座城市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向发力、多管齐下。

当前,惠东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基础工程。该县根据实际编制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联动协调机制,并从宣传动员、环境整治行动等多个角度组织发动全县人民共同参与。

5月,惠东出台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指引,揭开了绿色环保理念的时代序幕;6月,惠东启动生活垃圾分类“五进”(进社区、机关、校园、企业、乡村)宣传活动,全县掀起垃圾分类大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与此同时,惠东还着力提高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满足更高标准的垃圾分类要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东正加快“大分流”和“小分类”的垃圾处理运输设施建设,今年底前将分别建成年处理能力50万吨以上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场,以及日处理能力50吨以上的餐厨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力争在2022年底前,实现破旧衣物回收网络100%全覆盖。

事实上,对政府部门来说,垃圾分类还带来了全新的社会治理课题。尤其在规避政策引导出现“一刀切”、“一阵风”等不良现象方面,惠东正着力做好改革创新的文章,下足“绣花”功夫。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迅速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各类设施,全面落实工作责任,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日常生活新时尚。”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惠东已经确立了长远的建设目标,最终要形成链条流程,将前端分类投放,到终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各类设备设施统一标准,逐步完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长效垃圾分类机制,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好办实。(经济日报记者张建军 通讯员黄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