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柳时强)8月6日,广州南沙区公布1-6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GDP)为795.31亿元,同比增长0.3%,高于上半年广州平均增速(-2.7%)。值得一提的是,南沙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第二季度在严格的疫情防控前提下,狠抓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上半年GDP扭负为正。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南沙GDP为795.31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24.4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317亿元,同比下降4.7%,第三产业453.8亿元,同比增长4.7%。上半年,南沙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201.2亿元,同比下降3.1%。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南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7.4亿元,同比下降16%。而商品销售总额为1381.5亿元,增速为16.4%。消费市场逐渐回暖。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南沙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18.7%,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此外,上半年南沙港口货物吞吐量1.6亿吨,同比增长3.7%,进出口总值1057.5亿元,同比增长16.3%。

虽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南沙高质量发展态势受到一定冲击,但部分数据的增幅,展现出抵御风险的强劲韧性和迎难而上的“硬核”实力。尤其突出的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9%,这是南沙挖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2020年上半年,全区新设企业15924家,新增注册资本1730.23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0家,累计合同外资160.52亿美元,累计实际外资6.31亿美元。引进中电建(广州)工程有限公司等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181个。

近年来,南沙经济增长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渐显现,经济发展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从经济发展动力上看,南沙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南沙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贡献率大幅提升。2019年南沙三次产业结构为3.3∶42.1∶54.6,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超过五成。

1—7月集中动工和签约113个重点项目

今年1—7月,南沙共集中动工和签约1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2500亿元。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8.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4.5%。

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南沙集中签约动工的项目中,无论从数量、体量还是质量上都能看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南沙未来主抓的方向,南沙将以创新驱动为抓手、以龙头及平台项目为引擎、以“四新经济”为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南沙在原有的广汽丰田千亿级传统汽车产业基础上,通过引进丰田新能源、广汽蔚来、恒大新能源等“三辆车”,集聚电装车载零部件制造、芯聚能IGBT及联晶车灯模组、氢能源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锻造“整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汽车零部件基地”完整产业生态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其中,恒大纯电动汽车、广丰四线将分别于9月、年底试产。

南沙提出,要拿出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工作举措,建平台、聚资源、揽人才,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力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功能打造换挡提速,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3个大科学装置项目本月同步开工

自贸区挂牌5年来,南沙GDP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0.4%,其中,固定资产投入、投资、税收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在这5年内,年均增速都在10%以上。

取得这些成绩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过去五年来,南沙聚焦海洋、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持续培育、集聚各类创新主体,攻关核心关键技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南沙正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

南沙提出,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冷泉系统实验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等3个大科学装置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国科大广州学院、中科院力学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N个重大科创项目为技术供给主平台,打造“1+1+3+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

这一批重大科创平台也正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基建项目已于2019年9月动工,明珠科学园一期首批项目、冷泉系统实验大装置等3个大科学装置项目于今年8月份同步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