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滴滴用微电影的方式,发布了一则安全宣传片,虽然影片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其悬疑惊悚的氛围还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今天,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侯景雷作出了回应,解释为什么滴滴要在司机安全教育上做这样一个“剑走偏锋”尝试。

微电影中,大致情节是:一名滴滴司机深夜12点后还在接单,疲劳驾驶的他哈欠连天,甚至产生幻觉,与不存在的车后座女子对话,让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的乘客感到莫名惊悚……“视频发布后,我们收到了很多鼓励,也有人提出疑问。”侯景雷解释,滴滴希望用这种方式警示,把安全驾驶观念进一步植入司机心中。

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当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识别到司机疲劳时,滴滴会发短信给司机的紧急联系人,让司机的家人、朋友化身为“安全使者”,引导司机休息,滴滴也会通过语音播报来提醒、关怀司机。

疲劳驾驶是城市交通严重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危害不言而喻,防控也是行业内的超级难题。疲劳除了和工作时长相关,更和司机作息习惯、身体情况甚至和气温、气压等因素相关。由于疲劳驾驶的复杂性、隐匿性和多变性,目前业界仍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和专业测量工具,通常以驾驶时间作为界定疲劳驾驶的主要基准。

侯景雷介绍道,《滴滴网约车驾驶员防疲劳驾驶规则》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滴滴网约车驾驶员,包括短时策略和长时策略两部分。其中,短时策略要求,所有滴滴网约车驾驶员服务时长(从司机接到订单到订单结束计费的全部时长)累计满4小时且之间一次性休息时间不足20分钟的,需要下线休息20分钟才能再次上线接单。长时策略则要求司机在达到一定计费时长(从乘客上车后司机点击开始计费一直到结束计费的全部时长)后休息6小时才能上线,根据不同业务线的特点有所区别。

侯景雷透露,在滴滴,平均每天有6000人次司机因触发疲劳驾驶被强制下线休息至少6小时,有超过17万人次司机被强制下线休息至少20分钟。但是,仅通过驾驶时长判定疲劳并不准确:比如有司机连续驾驶时间不足4小时,但他前一天深度熬夜,身体早已极度疲惫;比如因身体、睡眠质量、心情的影响造成的疲劳、瞌睡等都是无法监测预警的。

为此,滴滴利用AI技术搭建疲劳驾驶预警系统,搭载在安全车载智能硬件(桔视)中,实时分析识别司机的疲劳状态。在司机进入疲劳状态前,通过语音提醒司机注意行车通风、及时休息,避免疲劳驾驶。当司机连续2次被识别为疲劳特征时,将被强制下线。

新民晚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