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意义非凡。即日起,省级非遗品牌张新发组织“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活动,走进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的过去、现在,关注非遗文化的未来,助力这些文化都活起来。

【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

时刻新闻记者 唐频辉 长沙报道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曾提到挂在床头的两张“花纸”,其中一张《老鼠娶亲》很可爱。《老鼠娶亲》是年画常见的题材,在湖南邵阳隆回县滩头镇,这里的滩头年画色彩艳丽喜庆,集热烈奔放,神秘等文化特征于一身,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张新发“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栏目组来到邵阳滩头镇,一起走进滩头年画的美妙世界,品味留存在年岁里的浓墨重彩。

传承百年,每张滩头年画都独一无二

滩头镇始建于隋朝,旧称“楚南摊镇”。走在巷内青石板路上,看着巷内人家大门上的门画“尉迟恭”和“秦叔宝”,粗眉大眼,威风凛凛。

门画就是滩头年画的前身,形成于三百年前,民国时期空前繁盛,百余家年画作坊临街而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由此得名。

滩头镇老街中段一块“高腊梅作坊”的牌匾挂在沿路小楼的大门上门,这是已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腊梅和丈夫钟海仙经营传承的年画作坊,已经开设一百余年,是目前滩头镇屈指可数的还在经营的年画作坊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技艺滩头年画第三代传承人钟建桐是高腊梅和钟海仙的儿子,也是徒弟,他和哥哥一直传承着家族制作年画的手艺。钟建桐说,爷爷钟登弟是第一代年画传承人,就是他创办了这个作坊,1956年更名为高腊梅作坊。

每一种图案的滩头年画,从创作到最终成品所需时间如果满打满算约需要半年,其中包括造纸,刷粉,刻板,水印,开脸,需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所有制作的原料和流程全部需在当地完成。

年画所用的纸张为当地楠竹所做,要使纸张颜色更为艳丽,显色效果更好,还需要涂上一层当地的泥土。这种泥土具有很好的吸附性,从山上挖回来后,要在案台上拿几十斤的大木槌打碎,然后放入水池沉淀漂洗。

这与百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有筛、选、煮、晒、拣、烘、洗、撩、凉、卤、发、焖、刷、滚、切、分、挑、点、晾等61道工序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份非遗技艺都是工序复杂,需精心打磨而成。

“高腊梅作坊”原先是一幢两层木楼,现在被加固成三层。在地下室完成漂洗泥土后,剩余的工序都要在三楼完成,炎炎夏日,正适合刷过泥浆的年画纸张晾晒。

90后女白领师承父亲 守住技艺守住乡愁

滩头年画最出彩的就是套色工艺。年画上有几种颜色就要用梨木雕刻几块板,然后刷上不同的颜色,将最终的图案套印出来。90后女孩钟星琳是钟建桐的女儿,2017年,她师从父亲,这个大城市工作的白领一转身又回到小镇里的年画作坊,传承起了家族百余年的老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从选材到用功,滩头年画的制作耗时费力,但女儿拜师学艺过程中,钟建桐一直坚持要将最原味、最地道的手艺工序教给她,让她传承下去。

一般情况下,一张年画拥有多少种颜色,就需要刻与之数量相匹配的木板,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的套印。说话间,钟建桐拿出画作“三阳开泰”的全套刻板,一共六块,若细致对比起来,每张滩头年画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

刻板完成后,要根据前期定好的颜色,将刻板刷上不同的颜色。这样一沓纸有一百来张,要确保每一张上印的颜色都在规定位置不跑偏,这非常不容易,考验的是传承人的功底。

套印所有颜色完成后,最后将线板套印上去,粗放的色块被线条框住,画中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人物五官都用手绘,用行话叫“开脸”,要给上好色的人物点眼睛、涂腮红、描嘴唇、画胡须,使其更为生动传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建桐的女儿,钟星琳整个童年都在这个年画作坊里度过。大学毕业后钟星琳从事媒体工作,她希望用自己的传播方式,让这门技艺获得更多生命力。现在,她传承和新创的滩头年画品种超40个,分为吉祥寓意,戏文故事和生肖等四大类。

漫长光阴里,年画成为了滩头人内心关于“家”的符号。那些贴在各家各户门上的门神,是老家最外层的那件外衣。在钟建桐和钟星琳看来,守住家族技艺,就是守住了家乡的记忆。

相信滩头年画将与百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一样,通过传承人的保护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继续欣赏非遗文化产品,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