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不需要成人来想象,他们既不是“不完全的小人”,也不是“缩小的成人”。我们期待重新发现儿童,而非面具背后矫饰的成人。 」

>>>

“爸爸,长大以后我想嫁给你!”

“妈妈,长大以后我想娶你!”

这是深圳地铁一号线车厢的标语,投放于6号女性车厢。这则广告由新东方深圳学校提供,已经持续投放约一个月。广告主题为“童言无忌”,在地铁两侧的座位挡板上,都写着“在新东方,做好爸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地铁广告

不少网友认为,这则广告涉及的伦理观容易引起歧义,会给儿童造成负面影响,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也有网友认为童言无忌,无须上纲上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认为这一标语妥当吗?

昨天深圳地铁回应,广告初衷是表达孩子天真烂漫的想法,以及家庭之爱。在6日凌晨,该广告被撤下。

儿童广告的受众常常不是儿童,而是背后作为消费者的父母。广告有吸引眼球的目的,因而广告商故作姿态,利用 儿童话语的亲切感,只为了引出“做好爸妈”背后的买卖。

童言虽然无忌,但成人的拙劣模仿却是无分寸的,也破坏里公序良俗。 当成年人在假扮童年,借儿童之语行成年之事,原本单纯的儿童叙事就童心不再了。

在这种语境下,儿童只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手段,他们变成真正消费者——即成年父母的附庸。

01

儿童的叙事视角

记录、追忆或成人想象

人人都经历童年,人人都宽容童年。

儿童心地稚拙单纯,自然童言无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都不受现实的限制。当儿童说见到想象的朋友,无论是一只浣熊或外星人,那不是撒谎,而是尚未被世俗规范的可贵认知。

我们格外容易被这样的视角打动,儿童的文字往往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追忆。微博上风靡的儿童诗集,作者都来自幼儿园和小学。虽然他们认字量和词汇量都有限,却能写出最质朴动人的诗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岁孩子的诗

儿童视角建构的叙事文本,叙述者通常由儿童承担,遣词造句和思维方式都是儿童特有的。在孩子们的眼中,主客体之间没有完全分化,万物皆有有情、有感知。现实和虚幻的边界是模糊的,而诗的灵气正在于此。文章本天成,但儿童似乎更容易妙手偶得。

当成年人以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往往带有成年人世界的痕迹,因为无知可以渐渐有知,而成人的知世故却难以回到儿童的无世故状态。《城南旧事》是儿童视角的,通篇是小英子童年的风物、人事,看似无忧无虑的胡同里也有隐蔽的忧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如何化解忧愁呢?

小英子是三起悲剧的见证者,她看到丢失孩子的秀贞发疯,又在找到妞儿后惨死铁轨之下。她在花园偶遇小偷,隐隐明白偷窃是不好的,但对小偷的身世有诚恳的同情。她也见到保姆宋妈为了生计来做帮佣,却由于丈夫的无能落得个女散子亡的悲惨结局。

儿童虽然知识有限,但并非不识愁滋味,忧愁常常比成人还要真挚些。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成年创作者对童年世界的追忆或想象,都构成一种复调结构。在《城南旧事》中,那是已识愁滋味后,对童年和故土的追忆和相思。

因此,对成年人而言,儿童的叙事视角是很难还原的;一旦还原,就格外可贵。成人须 设身处地发现孩子们的生活:观察孩童浑然忘却苦恼,沉浸在现实的当下的游戏与自然中;也观察孩子们的无知无助和忧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子恺:设身处地想象孩子们的生活

丰子恺曾有这样小画:大人被巨人牵着,忙不迭跟上脚步,已经大汗直流。大人分明是长衫、戴眼镜的形象,但无知无助的情境却是儿童的真实写照。丰子恺没有忘记童年,他是真正理解儿童的。

并不是所有对儿童的想象都能设身处地,不少创作者仍在刻板印象里做文章,把孩子当作招揽生意的幌子,无意识流露出成人与儿童的隔膜。童言虽无忌,成人对童年的想象或利用却是有意识的,比如这则不当的地 铁广告。相较于儿童,成人在表达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都是不同的,故作儿童姿态只是拙劣的模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言无忌?

尚未被驯化的儿童往往有着更单纯的视角,当小孩发自内心说,长大想和爸爸妈妈结婚,那是在表达对父母的喜爱,或许还有对婚姻的好奇。但当发言的主体变为成年模仿者,同样的表达就变味了,很容易引起观者的抵触。

在小英子的世界里,分不清天跟海,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这也是许多儿童的小世界。对于成人而言,看到“长大嫁给爸爸”的表述,却会联想到鲍毓明那句“现在的女儿,未来的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起争议的灰色用语

试想,为什么同样有悖伦理,“嫁给爸爸”比“娶妈妈”引起更多关注? 一来是新闻来源的图片和视频集中于“父亲-女儿”的广告词,二来这句广告词也是对父权和男权的双重攀附。熟知社会结构的观者,想要保护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尤其是更处于弱势的女孩们。

这才作为成年保护者的正常反应,然而广告的创作者假借儿童的视角,却规避了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尊重和保护儿童。

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童年,也并没有试着蹲下,用儿童视角重新打量世界。

02

长者本位儿童观

不完全的小人 or 成人的附庸

这则广告创作者的儿童观,可能还停留在长者本位。

是将儿童视为“不完全的小人 ”,不懂什么道理,不仅无知,而且无知觉。在地铁广告语的设计中,分明培训班的服务对象是儿童,但广告更多在讨好具有消费能力的父母,而把孩子视为无知觉的对象。

儿童多无知识,但知觉常常更敏锐。如果儿童是一张白纸,也是敏感的白纸。他们处在常识、知识匮乏的阶段,这正意味着处于意识的不断觉醒阶段,这一阶段极容易被影响,甚至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的解释引导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恋父情结源自于女儿无意识地敌对母亲,并竞争父亲的爱,这种情结是不自知的、无意识的,被压抑的性本能驱动的结果。当儿童在3-6岁的发展期,家长的责任是正确解释引导,而非将“嫁爸爸”“娶妈妈”的表达当作童言无忌。

同样地,“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的调侃之语,一旦上升到和公共空间的广告,不合理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二是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 ”, 无视其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及其天性,仅仅把儿童视为成年人的预备役。 这两种观念看似矛盾,但都是长者本位儿童观的产物。 婚姻嫁娶并不适合儿童阶段讨论,更不必说刻意将大人发明的术语放在儿童名下。

儿童一旦活在未来的成人世界,则容易失去当下的童年。这种成人化倾向在不断提前。14岁的岑怡诺一天能写两千首诗,从穿着打扮到演讲的语气、手势,都显示出异样的早熟,被网友评价为“成功学演讲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岑怡诺的头衔

8岁的女孩担任全民歌唱比赛的评委,点评爷爷辈的参赛者的发音,俨然小大人口吻。当女孩的经纪人面对专业不专业、礼貌不礼貌的质疑,却回应“你们有她出名吗?”

甚至出现1岁雪地暴走的南大“神童”,细究却是鹰爸教育的试验品。

乍看之下,他们的头衔和履历相较于同龄人光鲜许多,有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已经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看似在童年时期受到追捧,但得到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实则用成人的要求来教育孩子,把活泼泼的儿童变成缺乏个性的、父母人格的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岁评委的经纪人回应

早熟的、习惯摄影机的小大人背后,往往是父母和经纪人的精心建构和引导。 其实,儿童本来具有无限可能性,而规定好的人生轨迹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伤仲永的后果由儿童承担,错误想象的始作俑者却是成年人。

儿童不需要成人来想象,他们既不是“不完全的小人”,也不是“缩小的成人”。我们不太想儿童被冠以无知觉的名号,也不愿让成人化过早介入孩子的世界。

我们期待重新发现儿童,而非面具背后矫饰的成人。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吴效马.五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2005(07):101-105.

[2]王黎君. 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

[3]《城南旧事》豆瓣词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