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重庆市石柱县、巫山县和武隆区的相关负责人在线上为媒体记者团分别介绍了当地的脱贫故事。

重庆石柱县: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铺出村民致富路

重庆市石柱县黎场乡位于县境西北角,其中贫困户380户1270人,已脱贫378户1262人。为了改变乡里贫困的现状,政府采用了“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紧盯“三县一地”建设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强乡”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依托沿江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地理条件,政府经过反复的调研遴选,最终决定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山遍野的花椒林 华龙网供图

在龙头企业牵头、特色项目带领的背景下,石柱县选择了产量大、产值高、麻味纯正的花椒品种“九叶青”,建立起4000余亩花椒产业示范基地,又在周边乡镇共种下了2.2万亩花椒,今年,约1.5万亩花椒投产,产量突破300万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以上,带动8500余农户实现增收,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同时,该产业常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就业,花椒采摘季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临时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50余人,有效增加农户收入。

通过基地开展的培育,一批懂种植技术的乡土人才涌现了出来,为精细化发展提供了可能。重庆林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全面推行花椒栽培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优化了采种育苗、整地栽植、保花保果、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与采收技术各个关键环节的管理。目前,花椒壮苗在栽植后第四年实现了3斤/株的鲜花椒产量,按市场价计算,每亩平均收入达2640元。

花椒种出来了,但黎场乡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扩建花椒厂房及冻库、建设烤房,成功地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收益的进一步增长。如今,全乡花椒投产面积达到1.5万余亩,平均亩产量1500余斤,产值3000余万元。每年向群众提供务工固定岗位200余个(其中贫困户30余户),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1200余个(其中贫困户400余人),实现群众增收近800万元。

面对未来,黎场乡雄心勃勃,他们打算在扩大花椒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探索立体农业的发展模式:倘若在花椒林里养上鸡鸭,不仅能继续促进收入增长,还能用生态绿色的办法解决施肥、除草、除虫的问题。另外,还将积极尝试使用电商渠道,打破时空的限制,让石柱的“九叶青”走得更远。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是石柱县的目标,乘着新时代的春风,相信这个美好的愿景很快就会实现。

重庆市巫山县:吃上“旅游饭”,摘掉“穷帽子”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地处国家5A级景区小三峡腹心地带,因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在2017年8月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

当时的双龙镇安坪村的贺成双就是这里生活艰辛的建卡贫困户之一。他的妻子患有抑郁症,不仅不能干重活,每年还需要1万多元的医药费。为了照顾妻儿,贺成双不敢外出打工,只得留在家中务农,收入十分微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巫山县按照“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和“一心三线”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大景区,现已形成1个5A景区、3个4A景区等一批精品景区矩阵,201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902.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22亿元。大景区热闹的人气儿带动了周边乡镇的乡村旅游业,贺成双所在的双龙镇也不例外。

旅游扶贫的政策让安坪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乡村硬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还发展了脆李产业,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李花下游人如织。贺成双的家住在村里一颗古树旁,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群众祈求幸福平安的场所,也是游客必游景点之一。有了这么好的条件,贺成双也对“旅游饭”动了心:既然没法出去务工,那就在家乡做一番事业。

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2017年底,贺成双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政府免费给他提供了餐饮技术培训,又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用于扩大房屋面积和购买设备。在脱贫政策的帮助下,贺成双的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旺季的时候每个月能接待500个游客,月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与此同时,妻子的病情也大大好转,2018年一家人都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成双和家人 华龙网供图

贺成双总念叨着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好处,没了政府的帮扶,他也过不上如今的好日子。脱了贫之后,他对未来更有信心了,要和与村民们一起奔向小康幸福生活。

贺成双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巫山县人民脱贫奋斗的一个缩影,全县120个贫困村中,依托大景区辐射带动45个贫困村、92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351人实现脱贫。“旅游扶贫”的政策成功帮助巫山县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重庆市武隆区:“柿”业有成,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甜蜜”

就在十几年前,李树群还在贫病交加的生活里挣扎。岁月如梭,现在他靠着甜柿种植成功脱贫致富,还获评了重庆市2019年度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1999年,重庆市武隆区文复乡的李树群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命捡回来了,却欠下了一屁股外债,日子过得很艰难。天无绝人之路,2002年,在退耕还林大背景下,文复乡引进了适宜本地水土的甜柿进行种植推广。李树群发现重庆种甜柿的地方少,甜柿清脆甜美,维护果树也不那么复杂,种甜柿是个绝佳的翻身机会。

他当即卖掉了家里的十头猪,又东拼西凑借到了6000元,全部用来购置果树。正当他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因为缺乏种植经验技术,一下子损失了60%的柿子树。李树群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找到了这次失败的原因所在,决定“缺啥补啥”,开始恶补起了甜柿的种植技术。他在农药销售店“蹲守”,从村民们讨论药效的闲聊中学会了给柿子树“治病”。李树群又成了农技培训班里的积极分子,他报名了2006年乡党委政府组织的果树种植培训班,赴武汉向农业专家取经;2016年,文复乡又邀请甜柿专家前来教学指导,李树学热情邀请专家入住自己家中,缠着专家教给他种甜柿的窍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树学高兴地看着丰收的甜柿 重庆武隆网信办供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树学靠自己成了当地有名的甜柿种植技术能人,杀虫除草、修枝整形、疏果套袋样样拿手,他家的柿子林长势十分喜人。2010年,在文复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30余户果农合力成立起甜柿专业合作社。李树群积极加入其中,挨家挨户动员贫困户加入到种甜柿的队伍里来,他向群众介绍好政策,和他们算收益、谈发展,还把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有效促进了全乡甜柿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如今,武隆区文复乡甜柿在重庆市已是小有名气。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实现甜柿购销两旺,在2018年“电商扶贫·甜柿先行”营销活动,甚至出现一“柿”难求的大好行情。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全村乃至全乡果农一起闯出一片新天地,带动更多的人通过甜柿种植摆脱贫困,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树群说。接下来,他打算继续动员周边还未种植甜柿的农户加入到甜柿种植的“大军”中,出技术、出指导,打消乡亲们的顾虑,进一步扩大甜柿种植规模,从而帮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他还计划与村民协商,将村里的闲置房充分利用起来,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依托甜柿采摘,借“柿”发力,打造一个食宿、休闲、娱乐一条龙的农家大院。

李树群从来没停下过关于未来发展的思考,他想通过市场调查找到接下来文复甜柿的发展方向,让文复甜柿一直甜下去。

来源:云南信息报讯 记者王卫东实习生李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