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益科技生产车间一角,技术人员正在流水线上作业。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莞长安镇vivo自动化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调试自动生产设备。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新世纪的第20个年头,东莞松山湖也迎来了阶段性总结。这里已经建成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科技学院等4所高校,以及30多家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共建的研发机构;正在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谋划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装置;拥有华为、华贝电子、生益科技等一批科技型行业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松山湖的探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引进优势创新资源,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优化创新环境建设,构建创新全链条,东莞通过松山湖完成了一场完整的创新实验,成功打造了全周期创新资源组成的发展动力链条。“一流装置、一流平台、一流人才、一流企业、一流服务”等创新要素,正在向加速汇聚、串珠成链、聚焦发力。

这样的探索经验,对于珠江口对岸已启动重振虎威新征程的中山来说,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引入大科学装置,整合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源,中山也正在循着这条创新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路径。

●采写:何伟楠 伍杰

A 布局大科学装置

从事材料研究的香港大学副教授黄明欣,离不开实验。通过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可以获得钢材在不同组织结构及变形条件下的微观数据,这是研发工作的关键所在。

过去,全球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才拥有这一装置。此前,黄明欣团队只能向日本散裂中子源申请使用设备,他需要先设计好实验步骤,再把材料寄到日本参加实验,存在诸多不便。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成运行,让黄明欣不必再为实验大费周章。他只需驱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东莞,可以方便地开展实验。借助中国散裂中子源,他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不久前,该团队开创性提出一种新的作用机制,获得强度、韧性、延展性俱佳的低成本新型钢材,并且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

和香港大学一样慕名而来的还有众多国内外高校:香港城市大学与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设多物理谱仪;中国科学院和香港裘槎基金支持散裂中子源和香港城市大学建立中子散射联合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测试太阳能薄膜材料的性能……运行近两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200多项用户课题,涵盖材料学、物理、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在这一大科学装置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一流创新团队和前沿课题汇聚在东莞。

对东莞来说,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原始创新的重要起点。在散裂中子源园区的一旁,数十台工程机械忙碌施工,巨大的建筑轮廓正逐渐成形,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正在这里加紧建设。拟建的南方先进光源是一台衍射极限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与散裂中子源一样同为观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大科学装置。二者都是观察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相辅相成,可以为科学前沿研究提供最先进的研究手段。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又提出了打造“松山湖科学城”。7月30日,松山湖科学城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咨询会举行,透露出科学城建设的最新构想。根据规划,占地超过90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将按照全球视野、国际标准谋划建设,瞄准世界一流,以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以应用基础研究、材料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为主攻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与松山湖科学城隔巍峨山相望,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也已启动。环绕巍峨山,一个由莞深联手共建的大科学装置正呼之欲出。

如今,一张瞄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蓝图已被勾勒。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可以预见,环巍峨山创新带,即将崛起为莞深之间的创新高地。

B 构建创新全链条

4所高校,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龙头企业以及3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各类人才近10万人……今日的松山湖已经成为高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如何将这些科创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产业竞争优势是松山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带着“推动科研成果顺利产业化”的使命,由东莞市政府主导建设的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新型创新研发机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应运而生。

新型研发机构不是新生事物,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和标准的模式。松山湖版本,强就强在人才队伍的支撑。王恩哥院士担任理事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材料领域专家汪卫华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此外还有大批顶尖科学家纷纷加入,依托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室的多层次人才队伍迅速成型。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领域,需要整合政策、金融、财税等多方面资源,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推手,疏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的现实堵点是关键。

在松山湖管委会牵头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多家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实现创新互动。

广东汇成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真空应用设备,在产品所使用的新材料上,该公司董事长罗志明表示,企业研发对设备的依赖度特别高,然而新材料检测设备的购买成本、设备使用的人力成本都十分高,“买得起养不起,还需要招聘专人来使用。”最近,汇成真空科技把目光投向了材料实验室,“无论是设备,还是使用设备的人,他们都有,而且设备更齐全、人员更专业。”

市场的信息,在资料里是查不到的。对这句话,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员付超深有体会,他所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是材料实验室引入的第一批“创新样板工厂”团队。

入驻不到一年时间,该团队完成了从研究方案制定、实验设备采购、中试试验平台搭建以及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目前,该团队研发的最新成品,已满足锅炉、压铸、石化、环保等多个行业的商用需求,与2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开发及应用协议。

科研成果在样板工厂内进行小、中试孵化,并适时与社会资本结合,持续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通过创新探索,创新样板工厂走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路径。同时,通过密切关注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研发难题,实现产业需求对科研的反向拉动。

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生态链上的主导作用,建立平衡各创新主体利益诉求的新研机构运行机制。纵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正着力构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松山湖的科技成果转化正进入“深水区”,除了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与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松山湖还在探索通过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创新挑战赛、创新松湖创业大赛等科技品牌活动,用好市场的力量,撬动更大范围的顶尖创新力量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C 培育创新生态“磁场”

打通全链条创新体系,最终都要落地到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当中。对初创企业和科研团队而言,普遍会面临人才难留、运营成本高等瓶颈制约,对系统集成的公共服务需求非常突出。

7月24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通过各类资源的高度集成,为企业提供低价的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便利熟悉的生活环境,解决企业公共服务的痛点。

按计划,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将安排1.5万平方米空间作为东莞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进行试点,主要面向高成长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租赁场地不超过3年、租金不超过50%直接减免扶持。

同时,以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为目标,社区将紧随潮流,引进一批“网红”品牌,吸引青年居住和逗留;在社区周边建设中小学、医院、公园等城市设施,加快社区人才公寓建设,为入驻人员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

对于一些新兴产业集群而言,这种集成化、一站式的园区服务,对于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十分明显。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内,最近,云鲸智能喜事连连,其主打的扫拖一体拖地机器人“小白鲸”,在天猫“618”活动中上线30秒就卖掉1.3万台;继4月完成B轮融资后,短短两个月再次宣布完成C轮融资。

就在云鲸智能的楼下,致力于小型、轻量级的并联机器人研发的李群自动化技术公司已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并搭建了覆盖珠三角、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的服务网络。

现在,松山湖已经聚集了400多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产业生态链条基本形成。聚集效应的持续发酵,正与周边大科学装置等配套合力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摇篮”。

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挂牌是松山湖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注脚,另一方面松山湖正坚决通过“拓空间”,为创新产业释放发展空间。

2019年9月16日松山湖管委会成立松山湖功能区“拓空间”分指挥部。以此为契机,松山湖推动高层建筑群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阳台、空中连廊项目,鼓励线网管网廊道占用空间的开发利用。

随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松山湖的创新氛围日益活跃。在最新的全国高新区排名中,松山湖提升至21位,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

不久前,东莞提出将松山湖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生态人文魅力的科技创新城,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为此,松山湖正重点打造中心城区、南部科学城核心区、北部商务核心区、生态园、东部工业园五大核心区域,聚焦城市品质提升,优化完善园区空间布局。

未来,随着一系列交通、教育和医疗配套的落地,将进一步补齐城市配套短板,让松山湖变得更宜业宜居。

观察

从松山湖看中山创新载体构建

格局要大 决心更要大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东莞手机产业的发展历程,是这座城市制造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承接诺基亚,还是招引华为、Ov入局,都清晰地透露出一条靠引入先进创新资源组建核心产业链条的逻辑。

引入外部优质的创新资源,固然是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崭新产业的高效手段,但只有打造具有高水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的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力源头由外缘向内核转移,将核心创造力始终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永葆产业发展动力。

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相继落户松山湖科学城,正是东莞放眼长远发展打造原始创新引擎的实际举措。这些高端创新平台的落地,对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形成了显著的磁石效应。例如,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吸引下,境内外越来越多的一流创新团队和前沿课题开始汇聚东莞,带来了一项项原始创新成果的突破,这些创新资源和科研成果都成为推动东莞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

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带来的原始创新能力,并未停留在科研层面,而是已经在东莞产业经济领域快速传导。借助新的科研手段,东莞的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向一系列关键技术展开攻关研究,将创新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自身技术优势,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布局大学科装置,冲击科研世界的顶峰,可谓是大格局。

对于同属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山来说,东莞已对布局大科学装置的意义做了示范与验证。如今,中山也正循着这条路径展开实践。今年5月,“2020·中山自主创新论坛暨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透露了中山科技创新园的确切选址,大科学装置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将落户中山南区。

中山光子科学中心这一重大项目的敲定,实现了中山市乃至珠江西岸大科学装置的“零突破”。但是,中山引入科研“重器”,并非出于“填补空白”的渴求,而是来自谋求高质量发展、升级创新生态的强烈内生动力。

在创新载体的构建上,中山不仅需要对标东莞的大格局,还需要学习东莞的大决心。

打赢经济翻身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山正在加速整合重新布局各大创新资源要素,回应产业转型发展对创新能力的新诉求,发起重振虎威的全面冲锋。总结东莞经验,中山高质量崛起的支点也在于打造原始创新力,中山需全力推动现有创新资源的集聚重组,下决心打造好这一创新能级高、公共服务能力强的创新大平台,奋力补足创新短板,才能加速冲刺高质量发展关口,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蝶变。

案例

“中国手机看东莞”背后的技术创新

8月3日,华为开发者联盟官网正式对外宣布,2020年度华为开发者大会“HDC Together”将于9月10日至9月12日在东莞松山湖举办。根据华为官方发布的议程,这次年度盛会将揭开HarmonyOS(鸿蒙系统)的神秘面纱。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生态中,举办这一大会的意义,早已超出一次企业产品发布会,成为珠三角手机产业领域的一大盛事,乃至全国关注、全球瞩目的一件大事。而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这座城市之前,东莞已经为打造珠三角最强手机产业磨剑20余年。

诺基亚落子东莞手机萌芽

1995年,诺基亚将目光投向中国,最终选择落子东莞,与东莞南信公司合资组建了东莞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下称“东莞诺基亚”)。这一年后来被称为“东莞手机元年”,东莞手机产业由此发轫。在功能机时代,东莞诺基亚凭借快速的扩张发展,成为东莞出口第一大户以及纳税大户。

诺基亚为东莞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税收,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东莞制造播下了创新的火种。

1992年,诺基亚发布1011,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能发短信的手机;1997年,诺基亚推出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6110,开创了手机游戏的新时代;2000年,诺基亚7110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款支持WAP上网的手机,首次将手机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一系列开创性产品的研发上市,最终推动诺基亚战胜摩托罗拉,占据了世界手机行业的霸主位置,也前所未有地帮助东莞制造业发展开阔了创新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诺基亚在东莞率先建立手机生产基地,吸引了包括三星视界等一批手机产业链企业的落户。十年间,东莞承接了港台、日韩电子产业资源的梯度转移,孕育了一批本土手机配套企业,逐步建起了手机产业的生产供应体系。

诺基亚的到来,不仅带动了东莞手机产业的快速萌芽破土,在手机产业升级的进程中,诺基亚的示范效应还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知名电子企业汇聚东莞,这些资源优势迅速扩展到整个电子产业领域,对推动东莞电子产业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世纪之交,东莞电子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产业链结从围绕3C产品展开,逐步向围绕通信产品等多元化终端转变,东莞也由此开启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征途。

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的诺基亚仅在东莞就有400家以上的供应商。许多东莞本土电子企业,借此切入诺基亚供应链,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单项“隐形冠军”。东莞也逐步形成了完整完善的手机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品牌手机产业在此扎稳脚跟,迈向了由国内走向世界的宏伟征程。

华为、Ov加盟珠三角手机进阶

引进诺基亚,为东莞手机产业发展打下了第一根桩基,也为后来引育华为、OPPO、vivo等一大批国产手机巨头集聚东莞培厚了土壤。

2005年,总部在深圳的华为与东莞松山湖“联姻”,在东莞成立聚信科技公司。2012年,华为终端基地落子松山湖,成为东莞手机产业框架中的重要梁柱。

与华为落子东莞交叉进行的,是步步高系手机品牌OPPO、vivo的创业史。2000年前后,在东莞二次创业的段永平,已经创立步步高集团6年。彼时,步步高除了在复读机、电话机、学习机、DVD等电子产品市场上打下了新的天地,其子公司也已在国产手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功能手机制造商之一。

2004年,段永平与陈明永共同创立了OPPO;2008年,OPPO正式进军手机产业领域;2011年,OPPO正式铺开智能手机业务,推出首款智能机。2009年,段永平又与沈炜创办了vivo,2011年,vivo正式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两大行业巨头既拥有着共同的步步高系基因,又成为智能手机市场上重要的竞争对手,如今已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

华为、Ov的相继加盟,推动了东莞手机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也推动了珠三角手机产业进阶发展。

二十年弹指一挥。市场形势和产业格局在变,但城市的创新基因已经深藏于企业脉络精髓。在东莞这片产业热土,vivo率先推出的屏下指纹解锁,如今已经成为主流旗舰配置;OPPO推出的升降结构全面屏,突破性解决屏占比难题,被誉为2018年最美设计;华为引领的后置双摄、三摄乃至四摄,如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业界标杆……

从时间线索看,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转型发展的这20多年间,东莞一直处在中国手机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从全球产业变迁视角审视,东莞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手机产业高地之一,参与并推动了珠三角乃至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

5G时代已经敞开大门,以华为为代表的珠三角手机企业,已经走在了行业前端,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正在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带来新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