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留守女孩报考考古 舆论质疑“没钱途”

7月30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绩,钟芳蓉说,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她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此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微博话题#留守女生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登上热搜,阅读量达到4392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网友对于钟芳蓉送上了祝福,然而也有舆论的声音质疑,称选择考古专业“没钱途”“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面对质疑,8月2日钟芳蓉回应,“我觉得我自己不需要很多钱,我父母有工作也不需要我挣很多钱回来给他们,所以对金钱看得比较淡”。

机构、“大V”回应 再掀舆论热度

8月3日,北大回应留守女生选考古专业发文: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各地考古圈“大V”也纷纷送上考古书籍、纪念品等“大礼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给钟芳蓉送出了《#发现湖南#系列丛书》一套和湖南文物贴布绣一套。@CCTV10探索发现也在微博上表示,本科四年假期,钟芳蓉可以作为节目组的特邀成员,去往全国考古现场实地体验。同时,樊锦诗先生也写信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构、“大V”回应再次掀起舆论热度,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众云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7月29日8月5日共监测到湖南留守女生报考北大考古相关舆情信息20974条,在8月3日达到波峰,信息量为3550条。

机构、“大V”回应后,公众对于该事件的讨论转向对于女生的赞美和对于选择“冷门专业”背后的社会价值的讨论上:@凤爪啊不要辣:“喜欢樊锦诗先生报考古,真的是鸿鹄之志!”、@飞飞的飞儿 : “不用成为那些人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祝你做最好的自己,学业有成。”

打破“冷门”专业刻板印象 亟需各界共建

此次湖南留守女生报考北大考古事件的舆情质疑来源于公众对于冷门专业的刻板印象,在教育机构、考古界“大V”和媒体进行增信释疑后,质疑声音逐渐消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郭妍利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称:“纵观恢复高考后的专业,考古学从未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如果从社会和考古学发展看,它的地位日渐上升。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是其价值所在。”

面对公众对于冷门专业的“误解”和“刻板印象”,亟需社会各界共建。在政策方面,今年在全国36所高校开展的“强基计划”,明确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各大高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学科资源平台,也成为让“冷门”学科“热”起来的重要增长点。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打破目前将“钱途”作为选择专业唯一标准的趋势,才会有更多优秀学子在不同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媒体观点摘录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众云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媒体关注集中在报考、北大、考古专业、钟芳蓉等热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社:心有所爱的青年,定能在不同领域走上成才之路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多元人才成长通道的搭建,也给予了新一代年轻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充分的选择机会。完全学分制、大类专业招生、转专业……不少高校探索打破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日益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下,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无法“捆绑”学生的未来。心有所爱的青年,定能在不同领域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北京青年报》:别用世俗眼光看待“报北大考古专业”

我国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坐冷板凳、下“笨功夫”,且很多人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两弹一星”功臣、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等科学家无不如此,假如他们当初带着世俗的观念来选择专业,认为搞中医、农业、地质等专业,或者整天坐在办公室画图纸,既难以出名又没“钱”途,就无法取得当前的巨大成就。

@央视新闻:所谓专业,或许更该理解为专注成就事业

这两天,湖南一位高分考生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替她着急,担心她毕业后工作不好找。的确,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容得下更多元的选择,我们的舞台也可以让大家有更多出彩的机会。一句话,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而所谓专业,或许更该理解为专注成就事业。

《光明日报》:钱景”如何,不该成为选择专业唯一标准

我们需要富裕的物质生活,也离不开丰富的精神世界,两者本不该构成矛盾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能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措施,来为那些投身理想的学子提供基本的保障?“钱景”如何,不该成为选择专业的第一甚至是唯一标准,这一观点能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

舆情点评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成为热点话题。舆论场上的讨论如同8月的天气一样高热、持久。有好心网友劝慰没“钱途”,于是一大众网民、大v、媒体齐围观、聚焦。这背后既有对留守女孩的共情心,也有对当事人未来职业发展产生联想的职业代入感,就此形成“‘钱’途”与“前途”的讨论。以舆情角度视之,在事件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积极设置议程,充分发挥了价值导向作用。@人民日报、“半月谈”新媒体、《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发表报道、评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正向讨论。如@人民日报评论“从小自律,超越留守羁绊奋力追梦,堪称励志榜样;脚踏实地,冲决“钱途”束缚追随内心,更显不凡勇气”。不少网民也对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给予支持。@-DemiZZZ说:“有能力让自己选择热爱的事业,这是多少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值得欣喜的是,曾经的“冷门”学科正在“热”起来。近年来,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往年的“冷门”学科,成为越来越多高分考生的首选。钟芳蓉此举也将重新唤醒那些被人们曾经忘却的最初的梦想。专业或许有冷热,但人生应该有赤忱的热爱,心随所想,去奋斗、去追求,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白杨 实习生 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