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入梅以来,安徽出现多轮强降雨。汛情严峻时,长江重要支流水阳江已持续多日超保证水位,防洪压力巨大。

作为水阳江干流的一个重要监测站,新河庄水文站为上下游防汛调度提供数据依据,关系着近7600平方公里流域、数百万群众的安危。

新河庄水文站担负着上下游5个断面的测流任务。7月6日以来,新河庄站一直超保证水位,为满足防洪需要每个断面每天至少测流量两次,连日来,陈涛和陈协栋父子俩24小时值守,连续两个多星期,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完成测流作业10多次。所谓的“测流”,就是获取河流断面的实时流量数据,它为水情预报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涛和陈协栋是宣城养贤乡新河庄水文站的工作人员。陈涛是该站的站长,父亲陈协栋是老站长。而他的爷爷陈克杰则是更老一辈的站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涛(右一)与父亲陈协栋搭档工作中

1948年,爷爷陈克杰便在新河庄站工作,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1983年,父亲陈协栋接着干,一干就是37年。2011年,陈涛接力来到水文站,成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代水文人。三代人水文工作时长加起来有70多年。

从小生活在水文站的陈涛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每到汛期,周边邻居都会来问我父亲,‘有没有涨水,要不要搬家?’”很小,陈涛就觉得父亲的工作很重要,关乎到一方家园的安与危。

9年前,退伍后的陈涛进入了水文站工作。后来陈协栋被站里返聘,父子俩竟成了工作搭档。

从陈克杰到陈协栋再到陈涛,三代人的接力,彰显着水文人的坚守,也见证着技术的更迭。

陈克杰时期测流需要在断面的两岸拉铁丝,然后选择十几个点(测速垂线)测流量,手动记录数据。测量一次大概要两个小时,测得数据要靠通信员人工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涛在记录水文数据

等到了陈协栋工作时,测流有了固定缆道,搭配缆道流速仪,坐在操作台前就可以获得数据。测一次大概一个半小时,通过电话报送数据。

“到了我这一代,测流用的是走航式ADCP测流仪,可以跟着船跑,不像从前只能在固定点位测流。每次测流只需要十分钟左右。测流仪与电脑联通,实时显示测量数据,电脑通过水文信息平台就能直接上传数据。”陈涛表示。

两小时、一个半小时、实时;人工传送、电话报送、直接上传……测流越来越智能化。技术手段在变化,但坚守岗位的初心不变。

也许在外人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水文工作很轻松。其实不然,测流基本都是在汛期,且天气恶劣,危险系数也高。“每一次出发,都像是一次冒险,因为你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危险。”陈涛表示。

7月6日晚9时左右,陈涛接到宣城市防指命令,要求测量北山河马山埠闸断面流量数据。

马山埠闸距新河庄水文站走水路约25公里。当时天黑雨大、水流汹涌,水面上不时有树桩、草垛等顺流而下。陈涛与父亲手持探照灯,冒着风雨驾船逆流而上。晚上10点20分他们终于到了马山埠闸,测得流量为888立方米每秒,立即上报给市防指。回到水文站时已是子夜时分。“那天夜里在行船过程中,先是船桨被水草缠住,后来船头又被上游冲下来的大木桩撞击,险情不断。”陈涛介绍。

类似的险情时有发生。陈涛清楚地记得2016年7月,宣城市遭遇强降雨,导致水阳江水位暴涨。同样也是6日,陈协栋和陈涛父子俩在湍急的江水中逆流而上,最终成功测得一处断面的流量数据。

就在他们离开后的半个小时,离他们测量断面大约几十米处,发生了圩堤漫破。“早一分钟出发,晚一分钟回来,都有可能遇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涛至今仍心有余悸。

这70多年来,每年到防汛的关键时期,陈克杰、陈协栋、陈涛祖孙三代接力在风雨中破浪前行,为防汛抗洪监测水文,为保一方平安站岗放哨。(记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