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 周远

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接连发生两次震惊世界的大爆炸,当地居民形容此次爆炸如同“原子弹一样震撼”,与黎巴嫩隔海相望的塞浦路斯也有强烈震感。最新报道称,此次大爆炸已造成150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500余人失踪,30万人无家可归,把本已处在危机边缘的黎巴嫩推向崩溃边缘。

爆炸之后,马克龙突然造访贝鲁特

爆炸浓云在逐渐散去,但贝鲁特仍在悲愤与胡乱中燃烧。贝鲁特人说,大爆炸震碎的不仅是当地的房屋玻璃,更是黎巴嫩人的内心,碎片将逐渐扫去,但心头的碎片将永远隐隐作痛。

爆炸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对黎巴嫩表示慰问,提供各种援助,据报道率先发去慰问电和提供紧急援助的是法国。两天后的8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取消原定休假计划,紧急赶赴贝鲁特,黎巴嫩总统奥恩亲自到场迎接。一天的行程中,马克龙风尘仆仆,不仅到爆炸现场察看慰问,而且与黎巴嫩总统奥恩、总理迪亚卜、议长贝里以及黎巴嫩各方政治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协调国际援助,并对黎巴嫩局势发表了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8月6日,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前右)在贝鲁特的机场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左)。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6日抵达贝鲁特。黎巴嫩与法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紧密。马克龙在贝鲁特爆炸发生后与黎巴嫩总统奥恩通电话,表示将向黎方提供援助。(来源:新华社发 黎巴嫩官方摄影机构达拉提和努赫拉供图)

马克龙在个人推特上发文表示,“黎巴嫩并不孤独”。马克龙呼吁黎巴嫩政界进行一次“政治改革”,承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强调如果改革不进行,“黎巴嫩将继续沉沦”。他指出,黎巴嫩正陷于一场“政治、道德、经济和金融危机,黎巴嫩民众是这场危机的第一个受害者”。面对当地抗议示威群众,马克龙强调法国将继续对黎巴嫩提供救援和善后援助,但法国的援助是提供给黎巴嫩人民的,他将竭力避免这些援助“落入腐败之手”。

马克龙的贝鲁特之行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凸显了马克龙本人以及法国在黎巴嫩灾难之际的同情援助之态,因而博得国际舆论好评与当地很多民众的点赞。黎巴嫩有舆论指出,相比之下,马克龙更令人尊重;因为在爆炸事件发生两天后,黎巴嫩“甚至还没有部长或其他政府官员向黎巴嫩人民道歉,没有人愿意去医院看望受伤人员,或调查对居民区的破坏情况,表示给灾民提供援助”。也许,黎巴嫩当局很忙,也许他们有说不出的苦楚。

内忧外患,黎巴嫩成为西非火药桶

黎巴嫩总是那么苦难深重。这个国家很小,却从不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乃至震惊的新闻,而且常常滴着血和泪,含着苦和涩,甚至冒着暗杀和战争的火药味。

黎巴嫩的悠久历史是一部苦难史。从自然禀赋讲,这个国家并不富有,粮食和能源等基本都要靠进口。但黎巴嫩扼守着亚非欧三大陆的战略要道,也因此成为各国必争之地。古代历史上,黎巴嫩相继受到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的统治,7至16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多国军队入侵占领,多个民族纷至沓来,多种宗教文化交汇博弈。

1943年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黎巴嫩的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这种政治和宗教权力格局延续了多年,但政治与宗教势力的争斗博弈不会简单地按照这种分配协议进行。

近代以来,随着黎巴嫩人口结构变化,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者增多,国家权力的分配出现争议,由此暴发了各种冲突和危机。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爆发了一场持续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东战争的爆发,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被迫转移到黎巴嫩,巴以冲突的加剧,以色列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军事打击和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黎巴嫩真主党的不断反击……一幕又一幕惨烈的冲突与战争,在黎巴嫩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屡屡上演。

除此以外,黎巴嫩还被北部邻国叙利亚盯上,使得黎巴嫩局势更加复杂动荡。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贝鲁特圣乔治湾附近的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中身亡,暗杀事件激起了一系列游行示威,最多时人数多达100多万人。在民众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压力下,叙利亚被迫于2005年4月26日按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从而结束了对黎巴嫩长达29年的直接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片:2005年3月7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中心的烈士广场,数万黎巴嫩人举着国旗参加游行,要求叙利亚军队和情报机构完全撤出黎巴嫩领土。(来源:新华社)

但平静的岁月总是不长。叙利亚撤出后,在中东地区不断坐大的伊朗又开始染指叙利亚。之后叙利亚陷入至今不能自拔的内乱与战乱,伊朗与叙利亚的军事合作,彼此对黎巴嫩的渗透利用,给以色列再次动武提供了口实。而黎巴嫩真主党的势力膨胀与暴力主义,又在不断挑动着这个地区的战乱与冲突,各种明争暗斗导致黎巴嫩成为了西非地区的火药桶。

苦难深重,黎巴嫩还将会发生什么

除了外部因素,黎巴嫩国内政党林立,各有山头,各有外部势力背景,互相的争斗与倾轧,让黎巴嫩不断陷入战乱危局。黎巴嫩多次出现总统和总理的真空。2016年11月3日,奥恩总统任命遇刺身亡的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的儿子——萨阿德·哈里里为总理并组阁,小哈里里上台后执政艰难,2017年11月在出访沙特期间宣布辞职,引发国际社会震惊与困惑,虽然最后于12月宣布收回辞呈,但没有执政多久就被迫流亡到巴黎。在再一次权力真空后,现在的黎巴嫩总理迪亚卜走马上任,但其执政维艰,左右不满,街头抗议不断。

不了解黎巴嫩的历史,就很难了解当前黎巴嫩局势,特别是此次贝鲁特大爆炸事件的极其复杂性。爆炸让黎巴嫩人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疑虑中,迄今为止,爆炸原因尚未明确,这是否预示着这个苦难的地中海东部国家,还将发生什么不测。

迪亚卜总理已下令对贝鲁特港口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并发誓要彻查此次大爆炸的真实原因,但在黎巴嫩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下,迪亚卜能否做到,令人怀疑。如做不到,不仅其执政地位难保,且有可能导致黎巴嫩发生更为可怕的情况。

人们常说,胜利是属于人民的,但在黎巴嫩,人民却总是命运多舛,人们在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苦难,却总也迎不来胜利的曙光。就连谁是黎巴嫩人民,在黎巴嫩也经常说不清道不明。在黎巴嫩的土地上,在黎巴嫩的历史长河中,自古以来的居民身份,无论在政治上、宗教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相当的混杂,也因此使黎巴嫩人民这个概念变得模糊不清。

热情背后,法国与黎巴嫩的“特殊关系”

但无论有过多少种复杂经历,对黎巴嫩人来说,法国在黎巴嫩留下了浓重的印记,对黎巴嫩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黎巴嫩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法语在黎巴嫩同样很时兴,据说全国至少有300多所法语学校。

也许正是上述原因,促使法国对黎巴嫩的局势和此次大爆炸格外关注和重视,马克龙总统第一时间亲赴贝鲁特访问。据来自巴黎的消息,目前在法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社会还是舆论,都对黎巴嫩爆炸事故极为关注。紧急赶赴贝鲁特的法国救援队表示,他们有能力搜寻埋在瓦砾中的爆炸幸存者,救援队设备先进,人员专业,还有三只搜救犬和一架无人机配合。巴黎市长宣布将立即给黎巴嫩提供10万欧元救援,并从8月5日凌晨起,巴黎埃菲尔铁塔灭灯,以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8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前中)访问爆炸过后的黎巴嫩贝鲁特港口。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6日抵达贝鲁特。黎巴嫩与法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紧密。马克龙在贝鲁特爆炸发生后与黎巴嫩总统奥恩通电话,表示将向黎方提供援助。(来源:新华社发 黎巴嫩官方摄影机构达拉提和努赫拉供图)

据《欧洲时报》报道,法国与黎巴嫩的首次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1860年,当时法国以欧洲的名义出兵黎巴嫩,结束了当地马龙派教徒(基督徒)与德鲁兹派间的宗教冲突。随后,法国向黎巴嫩派遣传教士,并在当地建立法国学校。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黎巴嫩一直以来都是说法语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黎巴嫩在法国托管下度过了25年。鉴于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国际联盟也就是现在的联合国前身,通过英国和法国在1916年秘密签署的《赛克斯—皮科特协定》,将伊拉克和当今的巴勒斯坦划归给英国,而由于文化和历史上的原因,法国则要求拥有叙利亚和黎巴嫩。

1920年4月,在意大利圣雷莫召开的会议上,黎巴嫩正式接受法国托管(宗主国的一种形式)。法国承诺,在黎巴嫩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满足一定条件后,法国会带领黎巴嫩走向独立。1943年,自由法国最终同意黎巴嫩独立,黎巴嫩正式建国。

基于这些历史渊源,法国在后来黎巴嫩的历史演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1975-1990年黎巴嫩内战期间,法国收留了大批逃往法国避难的黎巴嫩人。黎巴嫩的独立并未影响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尤其是黎巴嫩哈里里家族和法国的雅克·希拉克之间建立了特殊友谊。两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识,后来希拉克从巴黎市长位置上升任为国家领导人,而哈里里是则从沙特阿拉伯建筑业的商业巨贾转变为黎巴嫩的总理。

在希拉克之后,法国历届政府出于法黎传统关系和法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需要,都与黎巴嫩保持着特殊和密切的关系。小哈里里从黎巴嫩流亡到巴黎后,得到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特殊关照,小哈里里期望法国帮助解决黎巴嫩的危机,以便有朝一日能重返黎巴嫩执政。

拭目以待,马克龙能化解黎巴嫩危机?

法黎在经济贸易和投资方面也有诸多紧密合作。2018年,法国对黎巴嫩的出口额达到7.48亿欧元,对黎贸易顺差为6.94亿欧元。法国从事向黎巴嫩出口商品的法国公司,从2016年的4558家增加到2017年的4707家,比10年前增长了15%。此外,2017年法国对黎巴嫩的直接投资总额达6.12亿欧元,而2010年仅为2.95亿欧元。目前至少有近百家法国公司在黎巴嫩开展农业食品加工、电信、超市、石油以及金融服务等广泛的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8月6日,在黎巴嫩贝鲁特,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右)会晤法国总统马克龙。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6日抵达贝鲁特。黎巴嫩与法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紧密。马克龙在贝鲁特爆炸发生后与黎巴嫩总统奥恩通电话,表示将向黎方提供援助。(来源:新华社发 黎巴嫩官方摄影机构达拉提和努赫拉供图)

马克龙的贝鲁特之行,对法国和其本人而言具有多重意义,既可彰显法国的人道主义救援精神,又可提升法国在中东、欧洲乃至国际上的形象、地位和影响力,而这些都是马克龙一直谋求的。但马克龙能否帮助化解黎巴嫩的政治矛盾和危机,则并非易事。也许,法国的警犬可以找到大爆炸的幸存者,但恐怕找不出此次大爆炸的责任人。

不少议论在愤怒地质疑:为何好战的真主党在贝鲁特港口的仓库里存放如此之多可以制造炸弹的硝酸铵,而这一情况无论是当地海关还是当局实际上都知道,却一直无人过问?

英国《卫报》的评论指出,人们可以直接将怒气针对真主党,“但决不能忘记,如果没有大多数政治机构的直接或间接的勾结,该组织就无法在黎巴嫩运作”,真主党实际上是“沉附于该国腐败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