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书法、诗歌、绘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四大传统艺术,其中以篆刻最为特殊。中国传统的官方印鉴大都采用方形篆刻,几乎各个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官印、私印以及很多表达情趣的闲印。传统印鉴形状各异,常见的有椭圆形、圆形、葫芦形等,但作为官方场合使用的大多都是正方形,字体以篆体字为主,清朝以后改为满汉并存。之所以说篆刻是四大传统艺术中最为特殊的,是因为它“至高无上”的身份。作为政府行政的代表,篆刻几千年来都是权力的化身,甚至很多时候它的地位都要远高于官员本人,掌握了它也就等同于掌握了相对应的行政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玺

而今天要说的篆刻可不是普通的印鉴,而是皇帝所用的“国印”。在秦始皇时期,有一套有关于印鉴称呼和其制作材料的详细规定,将军印称“章”,普通官印称“印”,其中最为重要的行政印称为“国印”, 皇帝印则被称作为“玺”。国印是一个国家国祚的象征,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正统权力的代表。而在国印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传国玉玺。

经常看电视剧的朋友一定对“传国玉玺”十分熟悉,围绕着它展开的血雨腥风那是一场接一场,时间跨度更是少则几载,多则千秋。久而久之,不少观众会疑惑:这传国玉玺到底有多少枚?为什么今天著名博物馆中都没有它的身影,难不成都是剧本小说中虚构的?实际上,传国玉玺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独一无二,只此一枚。传国玉玺前后传承了大约1600余年,随后因战乱销声匿迹。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传国玉玺的诞生、传国玉玺的下落以及传国玉玺于地位的演变三个方面,带领读者走近传国玉玺的传奇经历,一探“国宝”背后的无数谜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一、 和氏璧与秦王权的初识——传国玉玺的诞生

要了解传国玉玺,还得从一块宝石说起,这块宝石价值十五城池,无数人为它挤破脑袋,而发现它的主人更是落得个双腿残疾的下场,四处鸣冤,因而留下了“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诸多典故。这块宝石就是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宝玉,普遍认为,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所雕制而成的,第一个拥有者就是卞和。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座山,叫做青山,山上有一块美玉。与其它闪闪发光,璀璨闪耀的宝石不同,这块美玉被一层皮包裹着,肉眼看上去就是块普通石头。有个叫卞和的楚国樵夫上山打柴时,偶然拾到了这块美玉,于是马不停蹄献给楚国国公楚厉王,楚王也是个门外汉,哪懂什么鉴玉拾宝的行活,于是叫来一位极有声望的鉴定专家来识别。这鉴定专家来了后,却是先打量起这献宝的卞和来,只见卞和一身布衣,心里就打趣起来:这样的人能发现什么宝贝。于是就先入为主,简单地看了眼所谓的美玉,粗糙平凡,鉴定师连忙向楚王汇报:这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后面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楚王因此大怒,令人废去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去世后,卞和又去找了新任楚王,历史重演,这下卞和又失去了另一只脚,落得个双脚残疾。直到这一任楚王去世,卞和又再次去拦截新任楚王,这一次,鼎鼎大名的和氏璧终于现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氏璧想象图

后来秦灭六国,令人寻来了那震惊全国的和氏璧,让咸阳的工匠将其制作成大印的形状,最后又让丞相李斯在上面刻下8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大概意思就是这个位置是老天爷给的,那就让我的江山万代传承吧,传国玉玺就是这样诞生于世。卞和因和氏璧落得半身残疾,赵国得到和氏璧,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所以从这块玉诞生那天开始,就充满了不幸、血腥,很多人因此将其视作为不祥之物。等和氏璧变成传国玉玺,给人带来厄运的特性还是没有消失。秦始皇拿着它,结果巡游时不明不白死在了路上,落到了秦二世手中,结果还没捂热,大秦亡了,接二连三的厄运不断发生。直到刘邦即位,将其定为“传国玉玺”,并规定谁拿到玉玺谁才算是皇帝。

《汉书·元后传》中记载:“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

一块玉,被制作成玉玺,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此围绕着它展开的厮杀不断,这故事怎么看都像是小说话本里才会发生的,谁知却是我国史册上真实记载的。美玉固然难得,但要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有些过于牵强了。秦始皇制其是为了彰显大国风范,后世延承之,一是为了继承老祖宗的传统,二则是利益使然。为何这样说?问题出在了刘邦那句:谁拿到传国玉玺,谁才算是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莽手握传国玉玺,以视众人

《汉书·元后传》中记载,“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悦,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

自此,传国玉玺的存在变了味,得国不正者为显其继位合法,就拿传国玉玺作借口,各路人马也都试图在传国玉玺上做文章,借以谋取利益。虽然得玺者未必为天子,天子也未必有玉玺,但在历代统治者的极力宣扬下,这块美玉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化身,并强调,获得此玺那是“天命使然”,“祥瑞之兆”,颇有“指鹿为马”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莽篡汉

二、 辗转千年的美玉——传国玉玺的下落

传国玉玺成了皇权代表后,各代英雄好汉们不惜为其大动干戈,你争我夺,致使传国玉玺频繁易主,辗转于中原大地两千余年,时隐时现,最终销声匿迹,令人叹息的是,传国玉玺至今仍然下落不明。历代皇帝们视作为珍宝的传国玉玺落得如此下场,竟莫名也有几分“天命使然”的意味,可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

王莽是个短命皇帝,传国玉玺还没用过几次,就被篡位者给杀了。之后的三国分久合于晋,晋又分西东,大败后散南北两朝,中原就此陷入百年黑暗。朝代更迭,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代表皇权的传国玉玺。这段时期里,传国玉玺不断易主,直到隋建立后,将其收入了隋宫,传国玉玺终于可以安定下来。可惜的是,这个“安定”注定是短暂的,躲不过二世而亡,传国玉玺再次踏上颠沛流离之路,好在它还是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每个得到它的人都是喜从心起,认为自己就是那天选之人,可创百年盛世,得天下千秋万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画像

传国玉玺的传奇旅途却在乾隆时期终结了,原来,乾隆即位以后,命人验证了一下皇太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结果被认定其是赝品。好家伙,合着一直当宝贝的东西原来是个假的?乾隆倒也不在意,大手一挥,命人制作了二十五方玉玺置于交泰殿,并宣告全天下:新朝就要有新气象,大清不需要传国玉玺来证明合法!乾隆不愧是英明神武,这一做法无疑是昭告天下,皇帝是谁是他说了算,不需要旁物来加持皇权的权威。

且不说乾隆这做法到底孰好孰坏,影响有多大,传国玉玺到底是在哪个时期被鱼目混珠?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要寻找答案,还得从制作假玉玺的初衷说起。刘邦的一句话让传国玉玺彻底“封神”,为了得到它所代表的权力,不少人是铤而走险,但是没办法啊,传国玉玺只有一枚,那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怎么办?造假!你有传国玉玺,我也有,这下熟真熟假难辨了吧。一开始造假风波还比较隐晦,只敢一枚一枚地盘,到了北宋就开放起来,传国玉玺举目可见,甚至在大街上都有人在贩卖。历史上同样介绍了三段玉玺可能消失的节点,每个时间点后出现的玉玺都有很大程度上造假的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印玺

第一个时间点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这举动是怀着“玉石俱焚”的决心啊,李从珂心想,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闲着。直到北宋时,传国玉玺再次现世,官方虽认定这传国玉玺是真的,但质疑之声从未间断。北宋末年,徽宗令人增刻十枚印玺,这举动无疑成了那些质疑之人的强力佐证:皇帝有意在淡化传国玺的地位!第二个时间点是金兵破宋,传国玉玺被抢,此后便销声匿迹。第三个节点是朱元璋创大明后,曾遣大将徐达入漠北,索取传国玉玺,最终却是无功而返。

三、 化身为当权者身份的证明——传国玉玺地位的演变

说了传国玉玺的传奇经历,再把目光回到传国玉玺本身来。传国玉玺的出现,一是秦王赢政为彰显大国风范,二是为了替代原镇国之宝“九鼎”,其材料公认为和氏璧,另有蓝田玉的说法,后参杂少量金,所谓“金镶玉”的说法由此而来。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可用其号召天下,莫敢不从,得之象征其为天选之人,失之则表示其气数已衰。凡即位者而无此玺,还会被嘲讽为无名皇帝,底气不足而被世人所轻蔑。由此可探,为何历代帝王都会如此在意传国玉玺之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方印

传国玉玺之于后世影响而言,从当初的权力象征已蜕变成个人身份的象征,乾隆爱在书画上题诗盖印也从侧面印证印玺地位的下滑——它不再代表权力,只代表本人。而今天,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用印鉴来代表其身份,也代表其所要承担的责任。于文化艺术而言,篆刻艺术是四大传统艺术之一,雕刻手法、雕刻材料,雕刻字体等,历代皆有大家成就。

传国玉玺从“封神”之位落下,这其中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变迁,现从几个经典节点来讨论传国玉玺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传国玉玺的“神位”是刘邦所封,刘邦为何会说出得传国玉玺才算是皇帝的话呢?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只是个小小的亭长,被众人轻蔑,反观项羽,那是一表人才,少年成名,拥崇者甚多。尽管刘邦最后取得天下,早年经历多少会刺痛九五至尊的他,于是他需要一样东西来证明,证明自己才是天选之人,这时候,传国玉玺无疑成了最好的“证据”。王莽破汉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历来造反都是会被世人所诟病的,为了让“篡位”行为合理化,王莽几次入宫寻找传国玉玺。到了南北朝时期,众所皆知,那是一个权力更迭极快的朝代,想要取得天下,“众望”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段时期中,传国玉玺俨然成为了预谋帝王之位者的工具,于是他们大力宣扬传国玉玺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

而到了唐朝,唐朝鼎力于世,诸国进奉拜之。在唐皇帝们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盛民强,他们用不着借传国玉玺加持皇权,因为天下民心皆向之。宋朝同样繁荣,更重要的是,比起唐朝的开明,宋朝是有过之而不为。因心学盛行,人们从最初的以理为天,转而变成以己为主,他们不再局限于君臣王权的束缚,再加上宋朝文化大爆发,篆刻成了艺术,于是假冒的“传国玉玺”频出。再到清朝乾隆扬言传国玉玺不再是权力的化身,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这盛世太平,传国玉玺的存在反而会激起心怀鬼胎之人乱世,不如让其永久消失,坦然承认传国玉玺之假。

结语

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这个千年疑问终是成了不解之谜,而传国玉玺到底几真几假,相信不少人心中也隐隐有了猜想。或许自盛唐灭亡,或许更早,早到三国,南北朝,甚至有可能,传国玉玺自始自终都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从未再现于世。那么几千年来,无数人勾心斗角争夺的至宝,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篆刻的印章

皇帝新衣的故事相信各位不会陌生,传国玉玺的传奇经历再一次抒写人心。在极大权力驱使下,皇帝们不会去承认自己手中的玉玺是假的,倘若承认,不就证明自己不是天选之人?至于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他们或许并不关心。传国玉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千百年来,沉默地见证了无数帝王的心虚——他们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威严需要加持,他们需要“狐假虎威”的底气。

美玉成了工具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单于传国玉玺本身而言,它的艺术价值是值得人们去重视的,但在仰慕这一至宝的同时,我们更要客观地去看待它立世的意义。未来某一天,传国玉玺或许会再现世间,它背后所代表的权力不再是世人所要关注的重点,而是去瞻仰传说中的和氏璧的面貌,敬佩卞和三次举荐珍宝甚至不顾性命的决心。

参考文献:

《汉书元后传》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