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在科创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开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加速推进,相关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我们相对看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摘要

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为《规划纲要》),拉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序幕。

什么是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着眼于长三角地区一盘棋整体谋划,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在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合作共赢等领域加大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提升经济聚集度,最终实现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体化”之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创新能力最强、产业聚集效应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拥有全国约1/4的研究资源,集成电路、造船等产品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我们认为,长三角地区有望充分发挥“科创+产业”的先行优势,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加速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创新及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之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长三角地区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2019年出口额、进口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国39%、32%、31%和30%。往前看,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的关键。

“一体化”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运等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建成,围绕城市群发展的“1小时”交通圈也在加速推进。同时,新基建发展按下“快进键”,长三角智慧城区合作发展服务联盟、5G创新发展联盟、人工智能发展联盟等新基建领域的互联互通,有望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在科创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开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加速推进,相关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我们相对看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正文

什么是长三角一体化?

什么是长三角一体化?

空间范围:《规划纲要》明确长三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对应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4%;对应人口规模2.3亿人,占全国16%;其中,27个城市为中心区(图表1中红色部分)。

经济体量:2019年,长三角地区GDP规模达24万亿元,占全国24%,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一体化”的定位:根据《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既包括区域发展、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布局、建设、运营和管理上的“一体化”,也包括改革、开放等机制体制的“一体化”。

图表:长三角地区空间格局图(红色部分为长三角中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谷歌地图,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长三角一体化定位于国家战略

从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到长三角一体化,历经各阶段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位更高、意义更为重大:

战略定位为“一极三区一高地”: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条件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和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为全国其他区域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推广的经验和教训。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导,以创新引领发展,增强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推进中国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互为支撑,也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图表:近年来,与长三角发展相关的指导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中金公司研究部

长三角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相比

人口规模来看,长三角常住人口占全国的16%。2019年末长三角常住人口2.3亿人,占全国的16%,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的3.1倍和2.0倍。2000~2019年长三角常住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0.8%,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0.5%)。

经济规模来看,长三角GDP占全国的23%。[1]2019年长三角GDP合计24万亿元,占全国的23%,分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的2.0倍和2.8倍。

人均GDP来看,长三角人均GDP达10.4万元,低于粤港澳大湾区(15.9万元),但高于京津冀城市群(7.5万元)。

图表:三大区域主要宏观指标比较(2019年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引擎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00年长三角地区GDP仅达2.2万亿元,2019年上升至24万亿元,占全国24%(2000年22%)。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GDP实际年均复合增速达10.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

图表: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GDP实际年均复合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在22%-25%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比由11:49:40逐步发展为4:41:55,产业结构优化显著,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升了21、15、18、18个百分点。

图表: 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比由11:49:40调整为4:41: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表:2000~2019年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升21、15、18、18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创新:科创资源丰富,研发投入大

科创资源丰富。2019年末,长三角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000余家,国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逾4000个,“双一流”高校35所,高校数量占全国的26%。特别地,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上海张江、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共四个)。

研发投入大,创新能力强。2014~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合计达2.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30%;2018年研发投入占GDP的2.7%,高于全国2.1%的水平,特别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图表:长三角地区强度不断加大,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长三角研发支出占GDP的2.7%(全国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08~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逐步上升,且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突出,开放走在前列

立足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联系紧密,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内共拥有开放口岸46个,以2019年指标衡量,长三角地区出口额、进口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及对外投资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9%、32%、31%和30%[2]。

图表: 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9%提升至39%,进口额占比由26%提高至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由于吉林和西藏部分年份缺数据,故全国数据采用其余29个省市合计计算得到;

图表: 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维持高位,2018年末占全国的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5年起,长三角地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提升,201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体化”之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全国领先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8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26%,高于其GDP占比2个百分点;其中,从具体行业上看,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国4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全国42%,优势突出;

从主要产品来看,2009~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汽车产量年均近500万辆,占全国的21%;2015~2019年间集成电路产量年均达810亿块,约占全国的一半,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年均达1亿台以上,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图表: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的营业收入占全国的20%~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8年长三角地区汽车产量和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国的22%和61%;2019年长三角地区家用电冰箱产量占全国的5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2019年各省/市的汽车产量和造船完工量暂未披露;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9年集成电路、手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8%和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域内部分产业已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从区域内产业分布来看,以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主要产业收入占全国比重来看,江苏省优势突出,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全国占比均超过20%。相对而言,上海在汽车、安徽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领域贡献较大。从三省一市的工业行业构成及上市公司的分布也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协同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例,长三角地区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临安、江苏南通、安徽芜湖等城市,电动机主要分布于浙江杭州、绍兴等城市,汽车装配则主要分布于安徽芜湖等城市。

图表:2018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主要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长三角三省一市行业构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区域内协同创新加速推进

据《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已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至2019年的204分,年均复合增长9%。往前看,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将是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发展的着力点。[3]

科创走廊建设也是区域内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

G60科创走廊是沿着G60高速公路建设产城融合的走廊,2016年由上海市松江区率先提出,2018年松江、嘉兴、杭州等9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

战略意义:G60科创走廊定位于“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4],旨在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集聚区。

重点产业:G60科创走廊立足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成效:G60科创走廊各领域均呈现良好态势,例如9城目前已联合建立合作示范园、“1+7+N”产业联盟体系;聚合各地产学研力量,实现了12.57万台(套)科学仪器互通互享;9城89个县级以上行政服务中心已实现“一网通办”专窗全覆盖。[5]

图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201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生物医药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24%提高至27%,年均复合增速达11%。据《2019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长三角地区共有23家企业入围,其中扬子江药业已连续6年位于百强名单榜首。

集群化发展,创新能力强。产业园区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据赛迪顾问的《202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前50名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长三角地区共有17个,占比近三成。2019年1类新药申报数量在10个以上的产业园区(共11个)中有6个位于长三角地区。

区域内已初步形成特色细分载体。根据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各地特色优势,例如上海的创新药、昆山的小核酸等,我们认为这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打下较好的基础。

图表: 201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24%提高至27%,对应年均复合增速达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9年1类新药申报数量在10个以上的产业园区中,长三角地区占一半以上,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申报71个和64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数据库,浙江日报,各地方政府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往前看,我们预计在政府积极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全力投入下,长三角地区有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势,合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大、集中度高且产业链完整:作为我国集成电路“四级”(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中的一级,长三角地区2019年集成电路产量达927亿块,占全国46%,其中,上海和江苏合计贡献全国的36%。

同时,从各细分领域来看,以2018年产业规模衡量,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测规模占全国比重分别达33%、53%和60%以上。同时,全国设计/制造/封测领域中的前十大企业中,长三角地区分别拥有4、6、7家,优势突出。特别地,

上海:全产业链,创新资源丰富。2019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为全国的20%[6],有5家高等院校、3家科研院所、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创新资源。2019年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公司在14nm工艺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江苏:封测业发达。2019年江苏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简称“三业”,下文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至1672亿元,占全国的22%,其中封测业占其销售收入的63%。根据芯思想研究院,2019年江苏的长电科技(600584.SH)和通富微电(002156.SZ)分别排名全球委外封装测试厂商营收第三和第六位,位居全国前两位。

图表:2018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各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及全国各细分领域的前十大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1)江苏新潮科技集团上市主体为长电科技,但2019年5月公司宣布逐步从长电退出;2)南通华达微电子为通富微电的第一大股东;

资料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阿里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江苏省集成电路三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9年江苏省集成电路三业销售收入中,封测业占其中的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一方面,从各地方政府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清单中可以看出,集成电路及相关项目是重要发展的领域之一。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上看,2019年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成立。

往前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动,我们预计各地有望发挥互补优势,在产业资源共享、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一体化”之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经贸、投资朋友圈”日益多元化,外贸依存度逐步降低

从外贸依存度上看,长三角地区整体外贸依存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9年外贸依存度较历史最高点下降50个百分点至48%。特别地,从进、出口来源地上看,

进口上,根据2019年数据,日本、韩国是长三角地区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合计占总进口额的20%以上,其次是中国台湾、美国等;

出口上,根据2019年数据,美国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约占总出口额的20%;其次是日本、中国香港等。

图表: 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且一直高于全国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表: 2019年上海外贸依存度达89%,江苏、浙江、安徽分别达到44%、49%和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采用各年度平均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9年日本、韩国是长三角地区主要进口来源地,占总进口额的20%以上,且各地进口来源地存在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地海关,浙江省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9年美国是长三角地区出口的第一目的地,约占总出口额的20%,其次为日本和中国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地海关,浙江省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投资往来上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2018年长三角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及对外投资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1%和30%。从具体指标上看,

吸收外商投资上,中国香港是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2018年中国香港投资占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六成左右。

对外投资上,从江苏和安徽[7]主要对外投资国家/地区来看,中国香港为长三角地区主要投资地区。特别地,2019年江苏省对外投资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达38%,安徽省对外投资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也逐步从2017年的10%提高到2019年的20%,效果显著。

图表: 2019年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额占比提高至38%

注:以上为中方协议对外投资额口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安徽省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额占比提高至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1)以上为实际对外投资额口径;2)2019年安徽分国别/地区数据尚未披露;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同时,长三角地区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以推进国际产业双向合作:

“引进来”:一方面,长三角地区持续推进打造国际合作园区,主要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例如2019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其中跨国公司总部达720家。

“走出去”:目前境内20个通过确认考核的“一带一路”海外经贸合作园区中,长三角地区拥有6个,其中4个位于东南亚,主要产业涵盖金属制造、精细化工、日用消费品、汽车及机械制造等长三角传统优势产业。

图表:上海积极发展总部经济,2019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跨国公司总部达720家,分别是2005年的1.6倍和5.8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更高平台、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推进协同开放

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通过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虹桥等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数字化贸易平台,长三角地区逐步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开放汇集资源、释放活力。

更宽领域协同推进开放合作。一方面,在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和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及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另一方面,鼓励对外投资,优化投资布局、创新投资方式。

加大开放力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数据显示,据世界银行《2020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2006年(第108位)大幅提升,较2017年提高47位。其中,上海在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考核中,权重占比达55%。

图表:我国营商环境从2006年的第108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31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各年份名次以调整后的排名为主;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引领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

上海自贸区设立于2013年9月,是中国首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主要目标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业开放领域扩大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上海自贸区设立至今,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绩,主要体现为: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如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已由2013年的190条减至2020年的30条。

贸易服务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上海自贸区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8]。

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备:截止2019年底上海自贸区已有58家金融机构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3.1万个,超310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2015~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33%。

图表: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由2013年的190条减至2020年的30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截止2019年末上海自贸试验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3.1万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特别地,2019年8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旨在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9]。

战略任务:与上海自贸区其他片区战略任务相比,临港新片区进一步强调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包括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发展,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支持新片区优势产业向长三角地区拓展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体系:新片区强调“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并对某些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5年内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另外,新片区强调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往前看,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我们预计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力度将加大,现代产业体系与国际市场规则将更加相通、营商环境水平将加快提升,从而进一步带动长三角一体化。

“一体化”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目前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建成。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际综合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和公路领域,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下文简称《交通运输规划》),预计到2025年,区域内铁路网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将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和500公里/万平方公里,较2018年末有约70%和20%的增长空间。

机场领域,据《交通运输规划》,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场体系,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

港口领域,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

图表: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密度持续上升,远高于全国水平;预计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507公里/万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图表中全国数据为2018年数据;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密度持续上升,远高于全国水平;预计2025年高速公路密度达500公里/万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图表中全国数据为2018年数据;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建设

预计到2025年,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可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打造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如通苏嘉甬高铁建成通车后慈溪至宁波仅需16分钟左右[10]。

都市圈人口、GDP聚集效应明显。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和宁波都市圈合计以长三角地区59%的土地面积集聚67%的常住人口,创造80%的GDP。

人口聚集、交通便利、产业合作三者相辅相成。人口聚集、交通便利,会快速推动相邻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发展、交通便利也会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形成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的正向循环。

图表:长三角地区内各都市圈主要宏观指标比较(2019年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市人民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长三角地区各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到其他城市的高铁/城际铁路等所需最短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1)以上高铁等最短时间是截至今年8月初;2)合肥到桐城为特快列车最短时间,两地尚未开通高铁或城际铁路;

资料来源:12306,各地方人民政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合力打造数字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新基建率先发力,竞争优势明显。据《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均在80分以上,列于各省份/直辖市排名榜的第2、3、4位,安徽省位列第15位。

往前看,新基建建设按下快进键,三省一市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今年6月三省一市经信部门签约《共同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超前部署新基建。具体到各地新基[11]建规划来看:

上海:政府预计2020~2022年投资2700亿元于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到2022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迈向国际一流水平,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撑。

江苏:2020年江苏省政府预计投资120亿元新建5G基站5.2万个,未来3年将重点聚焦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三大领域[12]。

浙江:政府预计到2022年全省将成为全国5G网络建设先行区和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5G产业发展集聚区、5G创新应用示范区,预计全省建成5G基站8万个。预计到2025年形成1个国际领先的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30个以上国内领先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3]。

安徽:政府预计到2022年建成5G基站4.5万个,建成100个5G行业支撑平台,预计到2025年形成1~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图表:长三角地区在5G和工业互联网方面的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各省/市人民政府,新华日报,中金公司研究部

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及主要受益行业

5年后: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

根据《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图表:长三角地区各领域部分量化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研发投入强度、铁路网密度、高速公路密度为2018年数据;

资料来源: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15年后: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据《规划纲要》,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主要受益行业

往前看,我们预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持续推进,相关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具体包括:

先进制造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大产业,具体来看,主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等十大重点领域;

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九大服务业,其中在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

图表: 《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