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初,南宋王朝海贸正值繁盛之时,广州港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上,是重要的节点,百年前帆影绰绰,这里见证了一条“大海道”的繁荣。一艘满载瓷器的福船缓缓驶离泉州港,它的目的地可能是南洋,可能是印度,更有可能是遥远的阿拉伯。

每一次出海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其高昂的回报吸引着无数人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充满传奇的“大海道”。这只福船在行驶至今中国广东阳江海域时不幸沉没了,但它却成为了一颗“时间胶囊”,成为了一个大时代的缩影,它就是“南海I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海I号

1987年,“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其打捞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耗资3亿。为了保护整体的沉船的完整性,需要制作一个能够将整个船身罩住的箱子,然后再将整个箱子打捞出水。出水后,考古人员对船上的物品进行了清点,这一清点,就清点出了一座震惊世界的宝藏王国。2019年,“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圆满完成,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动植物遗存等,其中以瓷器、铁器为“大头”。

01.出水瓷器再现南宋海贸

“南海I号”出水瓷器汇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这和两宋时广州的贸易地位不无关系:北宋时期曾设立广州、泉州、杭州三路市舶司,职能类似今天的海关,还开辟了三个月可往返印度洋的航线。到南宋初期,广州市舶司的海上贸易收入位居三路之首,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型海内外商品集散地。宋朝时曾任官制局检讨官的毕仲衍(1040~1082)在《中书备对》里记载说,明州(今宁波)、杭州两港口收购了一批乳香,共5376斤,广州则一次就收了近35万斤,占总数的98%;唐宋时期来华的印度商人甚至以广州作为中国的代称:唐僧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支那国》条注曰“支那即广州也”;北宋僧人赞宁在《高僧传》中则说:“印度俗呼广府(广州)为‘支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璀璨金器一窥南宋繁华

“南海I号”出水了众多让人眼前一亮的金闪闪的首饰:随“南海I号”沉入海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被打捞起来时甚至没有生锈。曾亮相《国家宝藏》栏目,长达1.72米的鎏金腰带,腰带重566 克,呈麻花状,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带钩呈长条形,表面饰璎珞纹,后有方孔连接腰带,腰带的另一端有四个小环,方便调节松紧。有学者结合腰带的长度、构造等信息分析,认为该腰带为中东地区器物的样式,腰带主人可能是一位中东富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水晶宫”一展水下考古魅力

“南海I号”采用整体打捞方案,运输至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进行科学发掘。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忙碌不停地作业,将一个特制的沉箱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海I号”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草原,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南宋时期繁荣的海贸,联动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与《天骄蒙古》陈列中的辽代金银器、集宁路出土瓷器,使我们对中国辽、宋、元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能有更加立体的认识。还等什么?快相约一道来感受这场难得的丝路文化盛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开展时间:2020年8月8日展览地点:内蒙古博物院二层临时展厅本次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承办。展览共分“南宋中兴”、“万贯珍品”、“万里行舟”、“船沉南海”、“卅载寻踪”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在广东省发现出水的“南海I号”精品文物共296件/套,其中反映南宋海贸繁盛的国家珍贵文物将悉数到场,是观众近距离观看“南海I号”精品文物的一次难得机会。展览期间精彩活动即将上线,更有“南海I号”发掘的亲历者、学术大咖为您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请关注“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公众号,获得最新资讯!

来源: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