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鲜姐看到了两个消息,放一起还挺有趣的。

一是盲盒界的“扛把子”,已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两月有余的泡泡玛特,和阿里云达成了合作,“希望借助数字化寻求中国潮玩领域的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OPMART泡泡玛特

通过阿里云数据中台,泡泡玛特可以降本提效,比如实现精准营销、提高效率;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推动业务创新和增长,比如根据数据挖掘潜在用户、研发新品等。

第二个新闻是上海大学在2020级新生录取通知书里放了一款新生纪念版校徽盲盒,盲盒校徽有三个主题共九种颜色,听说新生如果能集齐不同色系的校徽能在开学时兑换神秘礼物——鉴于录取通知书只能收到一次,这可能是在鼓励新生社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自@澎湃新闻

盲盒这种潮玩虽然在大众视线里火起来不过是三四年的事,但发展到现在,盲盒早就不再仅是摆在货柜里的精巧小摆件了。

万物皆可盲盒

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把盲盒和泡泡玛特划等号,这也能说明其“扛把子”的地位,毕竟,无论在哪个领域,能把自己的品牌名做成产品代名词都是很成功的。

在泡泡玛特递交招股书之后,鲜姐就写过它,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这篇:《融资超7亿、赴港IPO,小盲盒凭什么年赚4亿?》

除了泡泡玛特之外,国内还有很多优秀的品牌,和泡泡玛特一样做的是以盲盒为主的潮玩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很火的EMMA秘境森林茶会系列盲盒

不过,和很多产品一样,盲盒在中国市场火爆之后,就会被开发出各种新的赚钱“姿势”。

比较常见的是跨界联名,比如一个气质和潮玩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品牌和潮玩品牌合作,联名推出盲盒产品。

娃哈哈联合泡泡玛特推出娃哈哈pH9.0苏打水×DIMOO太空旅行系列限量产品,一箱瓶身包装和系列盲盒相似的饮料搭售一款盲盒,这款盲盒的单独售价是59元一个,所以这个价格还是比较优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想让玩咖们像炒盲盒一样炒这些空瓶子是不可能的,很多消费者就是图个新鲜,或者有特别喜欢DIMOO的会买来收藏;对于商家来说,这种跨界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给消费者留下“年轻”“会玩”的品牌形象,这个意义更甚于盈利。

如果合作双方都是知名品牌,那两个IP可能会叠加出1+1>2的效果,像麦当劳、肯德基搭售的套餐玩具一直都受关注,之前肯德基的宝可梦系列玩具也制造了不少话题,但也许是看到了盲盒经济的潜力,今年7月,麦当劳丧心病狂地推出了开心乐园餐搭售的70款小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麦当劳这次的做法属实有点过分,但也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加购玩具并在社交平台上制造话题,甚至二次交易。这也说明,快餐品牌搭售或赠送玩具吸引的受众,已经不只是一开始的小朋友们,很多成年人也加入了目标消费群体。

盲盒的玩法一点都不难理解,所以也有很多品牌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做成盲盒。

旺旺去年趁着国潮的风推出了旺仔牛奶民族罐,56个民族各对应一款包装,一度成为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攀登者》宣传上映期间,呷哺呷哺联合泰迪珍藏推出了“攀登联萌”系列盲盒,通过玩偶不同的着装、发型借势电影里的角色;瑞幸推出过代言人刘昊然的Q版盲盒,九阳推出过Q版邓伦盲盒,既有盲盒玩法的趣味性,又兼具品牌效应和明星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盒为什么受欢迎?

搞盲盒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营销手段了,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品牌都在搞自己的盲盒产品。

盲盒所受的争议一直很大,就像鲜姐之前说的,“盲盒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不理解,‘韭菜’‘韭菜’的喊着;里面的人理都不理,继续为隐藏款努力。”

盲盒是智商税吗?我觉得不是。从感性角度来讲,简单粗暴地将别人真心喜欢的东西贬损为“智商税”,将消费者定义为“韭菜”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理性来说,盲盒经济从诞生之初,就切中了消费者心理,和小时候方便面里的水浒卡、西方传统的圣诞礼盒、阿甘口中“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的巧克力本质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盒是由日本的福袋逐渐演化而来的。最开始,发售福袋是商家清库存和处理尾货的手段,消费者购买前并不知道里面会是哪几样产品;现在也有很多商家发售福袋,无论是个体小店还是李宁这样的大品牌,福袋都是火爆的促销手段。

购买福袋时,消费者会有一定的“捡便宜”心理,很多福袋会事先说明会有哪些价格范围内的产品或是几件产品,如果按照标价,福袋内产品的总价基本都是大于福袋售价的。

再后来,福袋玩法被ACG文化学了去,也就出现了扭蛋——扭蛋已经和盲盒的形式非常类似了,款式事先告知,扭到哪个看运气,和盲盒抽盒机几乎一样。但不同的是,盲盒实体店可以消费者亲自挑选,很多“专业”的盲盒玩家还会总结攻略,通过摇晃、捏盒的细微不同猜里面的款式,甚至带着称重秤去比较重量的细微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来Nanci林深不知处系列盲盒

从出现至今,盲盒无论以哪种状态存在,都能够俘获人心,很多人将盲盒比作潘多拉魔盒,诱惑着消费者将它打开,因为“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踏入的世界”。

据自媒体三节课分析,盲盒玩法契合了行为上瘾的六个要素:悬疑、目标、挑战、进步、反馈和社交,从而形成了一个上瘾闭环,让人越玩越“上头”。

首先就是盲盒的不确定性,这是其持续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在打开前,你并不知道到手的是哪一款;12款(通常一系列盲盒有12个普通款式和1-2个隐藏款式)玩偶中总有你偏爱的几个,更别提还有一个能证明“欧气”的隐藏款,开盒瞬间的惊喜感能令人由衷的快乐。

如果你是收集癖,那大可以直接端盒,就鲜姐知道的“玩咖”,他们端盒是成箱成箱地端。一盒12个,一箱12盒,赌的就是开出概率小于1/144的隐藏款,如果抽到,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隐藏款倒手卖掉价格非常高,普通款也可以挂二手卖掉),都能得到极大满足。

同时,盲盒还带有社交属性,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和同好交流经验,会形成圈层文化,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无论是跟风一起购买还是二手交易,都会被刺激。

比如鲜姐自己,最近喜欢上奶油胶手工制品,尤其是奶油胶手机壳,这种手机壳通常会放一个盲盒娃娃在上面,独一无二、拍照好看等都是吸引人的因素,而这种手机壳的大部分顾客都是盲盒“坑”里的玩家,在群里经常交流新发售的盲盒和促销活动,只要是跟着聊天,被带着剁手的是迟早的事——无论抽到的盲盒喜不喜欢,都可以搭配不同色彩和配件做成专属手机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鲜姐最近常看的一个做奶油胶手工的小姐姐@发发の壳壳作品

盲盒联动IP的玩法逻辑和其它文化产品也相似,迪士尼公仔有意义吗?动漫手办有意义吗?对于喜欢的人来说意义重大,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太贵,不值得”——对于盲盒品牌来说,IP就是最主要的竞争力之一

泡泡玛特CEO王宁曾说,“它的魅力就在于有留白,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它把自己的灵魂掏空,你可以把你的灵魂装进去。”所以,盲盒天然就适合文创产业,是一种精神消费。

毋庸置疑的是,盲盒为IP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也符合我国文创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我们从来不缺好的IP,从古至今,我们有太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但我们的文创衍生产品太少,还总给人一种昂贵又无趣的印象,而盲盒则为IP变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来Nanci与子成说系列盲盒里的白娘子和许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泡泡玛特的一禅小和尚的生肖系列盲盒

当然,盲盒的争议来源于客观存在的行业乱象:泡泡玛特这样的盲盒大厂也曾身陷抄袭风波;很多盲盒产品做工粗糙,甚至不值标价,让人收到只有糟心;无论什么IP都想联动盲盒营销,也不关心消费者属性是否契合,惹人反感;很多“炒盒”人士将盲盒炒出高价,59元的隐藏款炒到两三千元,令人咋舌。

说到底,盲盒虽然撬动了千亿市场,但它本身还是一个小众爱好,它是一门好生意,但很多钻空子和引导恶意炒作的不良商家和投机者给小玩偶泼了脏水;很多品牌也瞄上了盲盒营销的玩法,但如果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都会激起反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鲜姐上周抽到的DIMOO,一发入魂喜欢的款是真的开心

对很多消费者而言,盲盒是能用几十块钱就买到的纯粹快乐,小小的盲盒还有着大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