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电影《无间道》其中一场有代表的戏逐个画面拆分,通过“镜头语言”,研究导演在拍摄时的意图、表现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戏说的是卧底陈永仁知道了刘建明的黑警身份,约刘建明在天台谈判。

整段戏只有2分06秒,却在无数观众的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01 镜面人生

01 镜面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一个全景镜头作为开场,是大厦的外玻璃,可以从玻璃上看到刘建明的身影。

镜面是扭曲的,反映刘建明的内心由于长期黑白不分而产生扭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了一个正面镜头,刘建明“失焦”的出现在镜头中,从模糊到清晰。

这里意喻他对于此行的目的从犹豫到变为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拍了一个远景镜头,观众看到看到远处的海、高楼,刘建明走到了一个天台上。

这是一个确定场景的镜头。

交代这场戏发生的地点,同时通过刚刚镜面画面的渲染,让观众感受到刘建明的内心。

镜子是双面的,刘建明的人格也是双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让摄像角度环绕、不断转换,镜头就如同刘建明的“眼睛”所看,观众站在和刘建明同样的视角,感觉到某种危机要来临了。

02 交锋

02 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一把手枪顶在了刘建明的背部,让观众明白,刘建明被控制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的出场堪称绝妙。

他从刘建明的身后像是鬼影一样冒出来,这样的登场方式很符合他卧底的人设。


电影需要通过镜头给观众暗示——

观众在看电影时候是处于享受、不思考的状态。
如果一个片段卡了,太突兀了,观众就会出戏、感觉到很费解。
所以导演需要通过不断的铺垫、暗示,让观众能理解电影人物的每个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蹲下,刘建明看了一下,观众产生困惑,这是干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按紧手铐、把刘建明的手枪拔出。

两个特写,不用任何语言让观众坚信,陈永仁绝对主动的控制住了刘建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明冷静地说,挺利索的。

陈永仁一笑,我也读过警校。

两句话让观众回忆起电影开头二人读警校的一幕,是宿命。

《无间道》对于因果宿命、轮回无间很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明说,你们卧底都喜欢在天台。

2002年的他们和导演可能都没有想到,卧底,天台,会成为之后18年很多电影效仿的桥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将手铐搂紧,这是为下一幕刘建明转身的强力铺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说,我不像你,我见得光。

请看画面,他确实是站在阳光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刘建明呢?他头顶的天空是灰暗的。

他低头,他觉得自己是坏人,他的秘密身份让他本能的低了陈永仁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明转身,在视觉上观众会感觉不到二人的敌对关系以及威胁关系。

观众回忆起上一幕的“手铐锁紧”,加深了信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二人同框的暗战交锋戏背景的构图很复杂。

靠近刘建明和陈永仁的部分,有两三个很破旧、很锈迹斑斑的类似通风机一样的东西,远处却是美丽的维多利亚海。

导演不知道构图的美观吗?为什么这两三个破烟筒要出现在镜头中?

这样是隐喻二人此刻千疮百孔的内心,同时他们都期待未来明亮的海。

03 视角转换

03 视角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明说,我想做好人。

右侧出现陈永仁的小半边脸,观众此时站在陈永仁的视角,在听刘建明陈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切换到陈永仁的时候,却没有出现刘建明的侧脸。

导演用了一个特写镜头——

近到可以看到陈永仁脸上的毛孔,说明观众此时不是站在刘建明立场,而是用一个窥探视角,几乎是凑到陈永仁脸上。

观众近距离“强烈关注”陈永仁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明和陈永仁开始互相表达立场和需求。

刘建明希望陈永仁放了他,陈永仁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大的世界,渺小的二人,产生强烈的对比。

突然把镜头从主角身上拉远,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先“停”一下,高潮即将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头切换,二人到了画面左侧。

这是一个暗示镜头。

右下方黑色的雷达和摄像头象征故事背景,电影中有相当多的监听窃取镜头,雷达和摄像头符合电影的基调。

右侧一艘白色的船进入,船是动的,它的“入侵”暗示着一个新的人、新的危险将要入侵。

04 高潮

04 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举起枪,镜头呈现平视状态。

看起来不是一个很有威胁感的画面,如果有威胁感,导演会在拍摄时让枪高高在上顶住脑袋。

所以刘建明并没有被这把枪吓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永仁的枪朝上。

相对于刘建明处变不惊,拉远镜头,看到后头巨大的世界,反而给人这样一种孤独的感觉——

陈永仁在一人默默对抗全世界。

镜头不断延伸,让观众看到“更大的世界”。

刚才白色的船的“入侵”,加上这个更大的世界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人物登场。

其实这个构图极具风水意境,左侧刘建明身后的高楼像是靠山,显示地位,右边陈永仁后头是海,加上他举枪有个向上的角度,所以看上去会感觉他很危险的视角。

——

接下来就是影片过人之处。

无论是刘建明和陈永仁这两个正邪人物,都属于令观众喜欢的角色。

观众沉溺在他们对决的画面中,观众不会感觉到紧张,不会感觉到不安感。

在这个时候,让一个观众讨厌的角色进入,就能改变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家栋出现,对着陈永仁举起了枪。

通过一个不太让观众喜欢的人物登场了,让观众知道场景变了、事件变了。

看到手枪,观众隐约猜到:坏的事情要到来了。

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

看完以上内容,也许你会觉得这是过度解读,导演在拍戏时哪有想的那么多?!

其实不然,这是电影中所说的镜头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镜头语言的意思是导演不通过对话、声音的形式,导演通过画面镜头表达出他的意思,让你看懂了角色的内心,感同身受电影所在的世界。


举个例子,著名导演昆汀的《无耻混蛋》,其中的经典镜头就被一帧一帧的反复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镜头语言十分有趣,会让你更了解每部电影中导演的“用心良苦”。

结语: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

它让每个观众都记住了天台戏。

这场戏看起来平平无奇,却交织许多明喻、暗喻的镜头语言。

《无间道》的好看,靠的是导演对于每一个时刻的把握——瞬间确立人物和故事基调,维持故事的张力和紧张感。

导演所做的绝不只是把画面拍下来,他必须耐心的舍得花时间一次次重拍,来确保每个镜头的角度、眼神、动作,以及摄影机的每次运动都能满足需要。

这是大师的镜头语言。